(共27张PPT)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第一课时
必修上第四单元微专题一
当代文化参与
活动导入
“家乡的那些景、那些人”专栏的主编对你提供的素材和主题很感兴趣,希望你开始撰写“志”,你有信心完成吗?
活动过程
任务一
“志”的知识学习
“志” 是记述、记载的意思。
如地方志,就是如实记载某一地方历史的书或文章。
对于“志”,你了解多少呢?
活动过程
任务二
学习“志”的写作技巧
我们在撰写“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人物志和风物志的表达重点又分别是什么呢?
1.结合课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与《“体育校长”张伯苓》进行类比延伸,对人物志的写作形成初步的认知。
2.阅读《武当建筑》,总结风物志的写作要点。
活动过程
经典范文1——“体育校长”张伯苓
张伯苓,原名寿春,中国近代教育先驱,南开大学创办人及首任校长。他一生实践教育救国,先后创办了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张伯苓先生不仅是爱国教育家,还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他为推动中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竭诚努力了一生,被誉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
活动过程
一
张伯苓,1876年出生于天津,早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新式教育训练,毕业后被派往北洋海军舰艇上服役。1898年,他在奉命到刘公岛执行威海卫租借权交接任务时,中、英两国水兵的差异让他印象深刻,他回忆道:“那英兵身体魁伟,穿戴很庄严,面上露着轻中国人的样儿,但是吾们中国兵则大不然。他穿的衣服还不是现在的灰色军衣,乃是一件很破的衣服,胸前有一个‘勇’字,面色憔悴,两肩高耸。”这让他觉得“羞耻和痛心”。在他的思想深处萌发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意识。与此同时,他对清政府面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时的懦弱无能和军队官员克扣军饷的贪婪狠毒深感愤懑。在参加威海卫交还一事时,他目睹了日本太阳旗在威海卫降下,中国龙旗升起,隔一天又改升英国米字旗。“国帜三易”让他深感耻辱。他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此时。”1898年,张伯苓脱离海军,回到天津开始从事教育工作。
活动过程
张伯苓的教育生涯是从受聘于天津教育家严修的家馆开始的。具有民主思想的严修,其家馆远不同于一般私塾,学生除读四书五经等国学之外,还学数理化和英语等课程。张伯苓从教之初,就非常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当时西方体育传入我国,主要是在军队和军事学堂实行,而传统塾馆是鄙夷体育的。张伯苓不仅大胆地把体育列为私塾的必备课程,还积极以课外活动方式开展新式体育,如踢足球、骑自行车、练哑铃等。夏季时鼓励学生穿短裤参加体育锻炼。为了开阔眼界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1904年,严修与张伯苓一同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他们共同创办了私立敬业中学堂,这就是后来天津南开中学的前身。从事教育为张伯苓实现其改变“民族体魄孱弱”和“民族志气消沉”的理想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
“以体育人”是张伯苓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体育教育是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的早期实践。他以毕生的奋斗和追求,传播了奥林匹克精神,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活动过程
1907年秋,在天津青年会第五届学校运动会闭幕式上,张伯苓发表了题为“雅典的奥运会”的演说,他以风趣而富有激情的语言生动地介绍了古代奥运会的历史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过程,引发听众极大的兴趣。1908年9月,张伯苓趁去欧洲考察教育的机会,前往伦敦观看了第四届奥运会,并参观了先进的比赛场馆及体育设施。紧张激烈的比赛、“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使他大受启发与鼓舞。回国后,在南开校园,张伯苓向学生们介绍了伦敦奥运会的盛况。1909年10月,张伯苓以“中国与国际奥委会”为题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国际奥运的认识。此后,张伯苓致力于发展竞技体育,逐渐成为近代中国全国性体育组织的负责人,为中国体育事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20世纪初,我国各大中小学虽然已普遍开设体育课,但各地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也没有学校体育同盟之类的组织,各校之间的竞技比赛基本无法开展。
1910年10月,张伯苓联络上海青年会和天津青年会等组织的体育界人士,在南京共同筹办了以大中学生为骨干力量的第一次全国学界运动会,张伯苓任总裁判。这届运动会还发布了《通告书》,表明组织者以参与奥运会为理想和目标发起本次大会。该运动会设田径、足球、网球、篮球 4 个项目,共计 140 名运动员参赛,每日观众达 4 万人。后来国民政府追认这次学界运动会为我国首届全国运动会。会后,张伯苓与唐绍仪、伍廷芳、王正廷在南京发起成立了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张伯苓被选为董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体育团体。
活动过程
1924年在湖北武昌举行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时,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华西5个区的体育联合会代表提出成立一个经常性的全国体育组织的倡议,8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体育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推选张伯苓为名誉会长。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主要任务是:除参与筹办全运会外,还有选拔运动员参加远东运动会、奥运会,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体育活动等。1928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选派代表宋如海出席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1927年之后,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组织下,又陆续设立了田径、游泳、体操、网球、举重、拳击、足球、篮球等 8 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其他国际体育组织。在张伯苓的领导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以其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嘉奖和认可。1931年,国际奥委会来函正式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委会,同时,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还取得了可选派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资格。从此,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
三
张伯苓有句名言:“教育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我觉得体育比什么都重要。我觉得不懂体育的,不应该当校长。”
活动过程
他始终把体育放在与智育、德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提出:“体育无论在学校与社会,必须德、智、体、群四育并重,不可偏于求知的智育。”他是体育的行家,又是出色的校长,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个外号——“体育校长。”正如著名体育专家郝更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近五十年来的体育史,和张先生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数十年来,先生提倡体育的热忱,始终不懈,其精神感召和领导作用,对我国体育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我国体育能有今日的基础,先生之功甚大。”
张伯苓曾说过,“体育发达,非啻身体之强健已也,且与各事均有连带之关系。读书佳者宜有健全身体,道德高者宜有健全身体”。“有了好身体,才能有坚强的意志,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身体若不好就失掉做事的本钱,什么也谈不到了”。在南开中学长期欠债办学的情况下,他毫不吝惜地投资体育设施建设。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南开中学在校学生不过千余名,但整个学校就有 17 个网球场、15 个篮球场、6 个排球场、5 个足球场、3 处器械场和 2 个带有 400 米跑道的运动场。同时,他还不惜重金聘请专业体育教师来校任教。在张伯苓创办的学校里,体育课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被列为和其他文化知识课程同等重要的必修课。
活动过程
在张伯苓看来,“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他认为,体育可以使国民身体强健,可治重文轻武、鄙弃劳动的弱病;体育竞赛能够强化人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可治不善团结、不能组织的散病;体育运动中的公平竞争可治自私心太重、公德心太弱的私病。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练就强壮的体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坚强的意志,培养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养成不偏、不私、不假,事事为团体着想,肯为团体负责,努力,奋斗,甚至牺牲”的精神,这正是现代文明社会所必需的公民素质。他倡导“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反对锦标主义,主张“胜不骄,败不馁”,只要竭尽全力竞争,发挥了应有技能,“虽败犹荣”;“体验过体育中的竞争、团结、合作以后,推行民主政治要有力得多”,“民主政治就是体育精神”。张伯苓对体育的认识不仅仅是为国家培养新式人才,而且是与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建设新的民主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张伯苓一直以体育为教育之根本,他曾说,晚清以来,我国遭到外国列强欺侮,主要是我中华民族有五病,即“愚、弱、贫、散、私”,要矫正上述五病,必须大力兴办教育,他极力主张通过体育来改造国人形象、培养救国人才,“第一是锻炼学生要有强健的体魄,第二是培养学生要有浓厚的国家观念。二者兼备,然后方能担负起救国救民复兴御侮的重任”。有人曾这样感慨:中国近代教育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像张伯苓这样倾心体育、精通体育。张伯苓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和中华民族崛起所付出的努力,已深深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活动过程
经典范文2——武当建筑(节选)
武当山古建筑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设计上力求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为解决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钦差提调”阴阳典术王敏、阴阳师陈羽鹏带着弟子们跑遍大山的每个角落,寻龙查砂点穴,利用风水术独特的曲线完美效应,不仅解决了武当山古建筑群有关节奏、韵律、整体统一的美学 问题,而且调动人的审美情绪朝着文化定势去发展。
山水川谷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宫观庙祠适形而止,不仅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技巧,而且具有一种神奇宁静的美,神仙世界“虽为人造,宛若天成。”武当山古建筑群对天柱峰的处理最为精彩,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使众山之祖山无屏山案山砂山可言。为了“”藏风聚气”沿山腰建紫禁城环绕,由此抵御了四周的寒风,使城内温度适合于植物的生长。
活动过程
“志”的写作要点 1.要素齐全 人物志 人物生平 姓名、性别、民族、生卒、出身、籍贯、家庭情况、政治面貌
人物事迹 主要经历、主要活动和事迹,重大贡献和影响等(重点写好传主的事迹,如品质才能、建树贡献、革命生涯、著作科研等。)
风物志 写作事由、风物渊源、特色风貌、文化价值 2.个性要鲜明 人物志 要突出传主的主要事迹,不要对其经历和事迹平均施用笔墨,以免徒增篇幅,使传记显得平淡、一般化、无特色。要通过传主的言行事迹(包括情节和细节)体现其个性特点和形象,增强传记的可读性。 风物志 要突出风物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3.史料准确 要实事求是,有什么就写什么,不夸大、不缩小,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不为贤者讳;不因其反而不录其是,也不因其正而溢美;不因后过而抹杀前功,也不因其先是而掩其后非。 4.文字简洁 说明性的、平实的语言,以侧重记录、描述、介绍,匹配访谈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解释性,言简意赅。 活动过程
任务三
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
1.同一采写对象的小组可相互补足,使资料更丰富全面;不同采写对象的小组可相互启发,提供不同的资料收集视角。在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等手段,扩大充实访谈成果,为最终撰写人物志或风物志做好素材准备。
2.借助所学“志”的相关知识,撰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
活动作业
欣赏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为袁隆平所写的颁奖词,仿照其形式,为“家乡人物志”中的某位家乡人物写一段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活动作业
仿照所给导游词的形式,为“家乡风物志”中的风物写一段导游词,并配上插图。
紫霄宫是武当山现存唯一的重檐歇山顶结构的建筑,它凭借山势的壮丽,采取欲扬先抑、先疏后密、首尾相顾、遥相呼应的建筑手法,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一座道教宫殿。环聚在一起的冈峦天然形成了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永乐皇帝就将它封为“紫霄福地”。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真武神老年、中年、青年时的塑像和文武仙人的坐像。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第二课时
必修上第四单元微专题一
当代文化参与
活动导入
完成了“志”的写作,大家是不是很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眼中的家乡分享给大家?是不是也很想去认识下别人的家乡,都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风物。现在就一起去看看大家的分享吧。
活动过程
任务一
开展“志”的分享交流会
1.班级举办“我的家乡志”展示会。
2.随机挑选一篇“我的家乡人物(风物)志”,写作者上台展示自己所写的文章,其他同学评价,形成“志”写作评价量表。
3.组间品评。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成果,让同学了解自己的家乡人、家乡风物,了解自己对家乡文化的思考与情感。班级根据评价量表评“志”。
4.修改提升。各小组结合品评和分享阶段师生给出的建议,调整、修改、润色作品。
活动过程
例文展示——人物志示例
杨再兴志
杨再兴,瑶族(一说苗族),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出生。幼年丧父,随母至新宁县窑市镇外婆家定居。
杨自小习武,弓法神奇。高宗绍兴元年(1131),曹成自北方入湘,杨被掳入曹部,曹见其身驱奇伟,武艺超群,不久即委为头领。曹占据道、贺二州,令杨把守莫邪关(今城步莫宜峒)。后岳飞代理荆湖南路安抚使,奉命剿抚曹成。岳将张宪进攻莫邪关,曹成令他集3万之众迎战。后战事失利,他乃趁张宪部将韩顺夫当晚宴庆之际,火烧韩营,韩被砍断胳臂而亡。岳飞便命令张宪和王经会师一同捉拿他。在战斗中,他杀死岳飞弟弟岳翻,但寡不敌众,走连州,被张宪骑兵追及,坠涧被擒。他呼张:“愿执我见岳飞!”岳见其魁伟勇武,说:“吾不杀汝,汝当以忠义报国。”他感恩依言,追随岳飞,遂成抗金名将。
活动过程
绍兴六年(1136),岳飞驻军襄阳;誓复中原。杨受命为前锋,开赴长水县(故城在今河南洛宁),在业阳一带与金军交战。初战即阵斩孙都统及统制满在,杀金兵600余人,俘100余人。次日,会战孙洪涧,破敌2000余,得粮2万石,军械马匹无数,乘胜收复西京一带险要,直下蔡州,焚金军粮草。积功升中军前统制。绍兴十年七月上旬,金军元帅兀术会合兄弟龙虎、盖天两大王及韩常部,大举进犯郾城,双方激战10余次,金兵不退。杨单骑踹金营,杀死金兵数百,欲擒兀术却被金兵围住,杨再兴浴血战斗,杀金兵数百人,他受伤10数处,血透战袍,终获全胜,史称“郾城大捷”。七月中旬金兀术又率兵12万,聚攻临颖时,岳飞督军迎战。杨再兴率轻骑300为前哨,至小商桥,遇金军大队人马,陷入重围,浴血奋战,斩敌2000余人,因雪掩河道,马陷河中,金兵乘机万箭齐发,他与所部300人皆战死,及获杨尸,得箭镞2升之多,时年36岁。
杨殉难后,遗骨遗物被运回乡。
杨再兴的抗金故事一直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新宁人们,至今新宁、城步有杨再兴墓及杨公祠多处。
活动过程
例文展示——风物志示例
西村坊建筑志
西村坊古民居坐落在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西村坊村,该建筑群由廪生李昌富在清嘉庆年间创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部竣工。分住宅、宗祠、会馆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达6218平方米。宗祠和会馆分别毁于1985年和1993年.现存住宅部分,面积为3168平方米.西村坊距今当有300余年历史了。
这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富有江南文化气息的院落。住宅群坐东北朝西南,主体三纵三横排列,组成九座风格各异,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四合合院落.各庭院之间相距为2米,用青一色鹅卵石铺成的梅花图案形的防滑路面作为通道,且与水沟纵横交错,建筑布局十分规整,井然有序。
活动过程
建筑群雄伟古朴,座座飞檐翘角,画卉雕花,每座庭院外为卵石白粉花墙,内为木质结构,各院皆有精工石砌开井,每栋壁板门窗饰以各种花纹图案雕饰,古香古色,令人赏心悦目。此建筑群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为邵阳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古建筑艺术之上乘之作.西村坊的房子建造全部是用青石一块一块搭筑而成,没用任何水泥等粘合材料.内部的构造就更独特了,错综的回廊在院内比比皆是,屋通屋,房通房,内部就像一个大家庭全部汇集在一起,外部就更像一个大堡垒了,一条小溪围绕全村。据说,古时这样的建筑是了防止土匪及盗贼的入侵。
西村坊古民居东北有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河上架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建的长21.6米、宽3.66米、高4.65米的三亭翘角飞檐、重檐悬山顶谢式风雨桥——回溪桥。该桥造型玲珑古朴,亦给风景如画的西村坊居民带来了画龙点睛的美感效应。
如今,一渡水镇西村坊村正式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沉寂数百年的小山村终于引起世人关注。
活动过程
“家乡的人物(风物)志”写作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分值 自评 互评 师评 修改建议
对象 人(风)物形象生动,特点鲜明,能反映本地历史风貌和文化特点 30分
条理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20分
材料 来源清晰,途径多样 20分
语言 陈述语言准确、平实、简明,思考和评价感情适度 30分
活动过程
任务二
编制“我的家乡志”期刊杂志
1.成立“我的家乡志”编委会。
2.为自己的“家乡的人物(风物)志”配图(可是网络图片,也可以手绘人物(风物)插画)。
3.为小组的“志”写一份100字左右的简短评价。
4.在规定的纸张上将自己的“志”、插图、短评进行编排,制作成微型手抄报。
5.将各位同学的微型手抄报编辑成册,形成杂志内文,并和同学一起设计个性化的封面。
活动作业
欣赏陈哲所写的歌词《黄土高坡》,结合自己所写的“家乡人物(风物)志”,为自己的家乡写一首歌词,体现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家园与乡土的情感。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日头从坡上走过
照着我的窑洞
晒着我的胳膊
还有我的牛跟着我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走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都是我的歌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