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9.1 电荷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9.1 电荷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5-22 20:0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一、学习目标
二、任务分解
任务1、电荷的概念
任务2、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任务3、电荷守恒定律
1.物理观念
2.科学思维
3.科学态度与责任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
任务1、电荷的概念
思考与讨论
(1)初中电荷的知识
(2)字母,单位
(3)正负的意义(比较电荷量大小)
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人发现了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现象。
16世纪,英国御医吉尔伯特提出了电荷的概念。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发现电荷的历程
+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任务1、电荷的概念
元电荷
1电子和质子电荷量 如何表示
2.其他带电体的电荷量如何表示
3.比荷的定义
4.电子比荷
思考与讨论
美国科学家密立根
任务1、电荷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摩



任务2、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本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任务2、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2.接触起电
接触后
再分开
+Q
+Q
接触后
再分开
Q
3Q
Q
Q
本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金属导体
3.感应起电
任务2、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现象
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
把带正电的球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没有创造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将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任务2、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先分开A,B在拿走C,此时AB带什么电?金属箔什么变化
先拿走C在分开A,B,此时AB带什么电?金属箔什么变化
任务2、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思考与讨论
1.电荷的减弱和中和现象,是否是电荷消失
2.物体显中性,是否是物体中没有电荷
3.各种起电过程是否是创造了电荷
1.起电的本质
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任务3、电荷守恒定律
2.电荷守恒定律(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
表述一: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
表述二: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小 结
1.自然界存在两者电荷
(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2)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2.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带电方式
(1)摩擦起电: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接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感应起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规律:近异远同
3.电荷守恒定律: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课堂练习及课堂小结
1.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
 B.1.60×10-19C的电量叫元电荷.
 C.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D.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BCD
课堂练习及课堂小结
2.有A、B、C三个塑料轻小球,A和B,B和C,C和A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 ( )
 A.B、C球均带负电
 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
 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
一个不带电
 D.B、C球都不带电
C
课堂练习及课堂小结
3.如图所示,A、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导体B带负电;
B.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大小相等;
C.若A向B逐渐靠近,在B左端和右端的电荷量大小始终相等并且连续变化;
D.若A、B接触一下,A、B金属体所带总电荷量保持不变.
B
A
BD
课堂练习及课堂小结
4.如图所示,导体棒AB靠近带正电的导体Q放置.用手接触B端,移去手指再移去Q,AB带何种电荷 ______.若手的接触点改在A端,情况又如何 _______。
负电荷
负电荷
课堂练习及课堂小结
1.使一个物体带电的方式有三种,它们是 、 ________和 ,在这三种方式中,电荷既没有被创造,也没有被消灭,只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而且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结论也被称之为 定律。
2.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 (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先增加后减少
C
课堂练习及课堂小结
3.在原子物理中,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元电荷的电量为____________ ;一个电子的电量为______ ______ ,一个质子的电量为____________ ;任何带电粒子,所带电量或者等于电子或质子的电量,或者是它们电量的______.最早测出元电荷的数值的是美国物理学家 ,这位科学家还测出了电子电量和质量的比值,叫做电子的 。
1.6×10-19 C
-1.6×10-19 C
1.6×10-19 C
整数倍
密立根
比荷
课堂练习及课堂小结
4.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 )
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BCD
课堂练习及课堂小结
5.用一根跟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靠近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小球a(图1),然后用手指瞬间接触一下金属杆c后拿开橡胶棒,这时验电器小球A和金箔b的带电情况是 ( )
A.a带正电,b带负电 B.a带负电,b带正电
C.a、b均带正电 D.a、b均带负电
E.a、b均不带电
C
课堂练习及课堂小结
6.图7中A、B是两个不带电的相同的绝缘金属球,它们靠近带正电荷的金球C.在下列情况中,判断A、B两球的带电情况:
(1)A、B接触后分开,再移去C,
则A________,B______;
(2)A、B接触,先移去C后,
再把AB分开,则A_______,B_______.
(3)A、B接触,用手指瞬间接触B后再移去C,
则A________, B_______;
正电
负电
不带电
不带电
负电
负电
课堂练习及课堂小结
7.某人做静电感应实验,有下列步骤及结论:①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②用手指摸甲球。③手指移开。④移开乙球。⑤甲球带正电。⑥甲球不带电。下列操作过程和所得结论正确的有( )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③→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③→⑤
BC
课堂练习及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