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归有光
项脊轩志
1.借助日常琐事,揣摩细节描写,品读“悲情人生”;
2.学习选取典型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病逝 。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十分腐朽。
项脊轩是作者年轻时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它印证着一些人和事的变迁。小小的书斋是作者家庭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
归有光一直郁郁不得志,他回首往事,情不自已,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为18岁时写成一半,35岁左右写成后半部分(余既为此志)。
解题
项脊轩:
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见方的斗室。
追念祖先
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言其窄小
如颈背之间,故名。
志:
“记”的意思,它散文的一种,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自号项脊生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刘禹锡—— 梁启超——
蒲松龄—— 鲁 迅——
陋室
饮冰室
聊斋
绿林书屋
三味书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判断句
一丈见方(古今异义)
今义:寺院的住持
名作状,向下
每次
桌子
环顾
光线不明
漏下
朝着
超过
放置
得到
日光
一间老屋
旧貌:狭小,老旧,破漏,阴暗
向北(宾语前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稍微,略微
修缮,修理
名作状,从上面
开
名作动,砌上围墙
名作动,环绕
同“挡”,抵挡
混杂地
状语后置
栏杆
增添光彩
一间老屋
才
省略句 使(之)不(从)上面漏雨
修葺后的书斋有什么特点?描写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一间老屋
明亮,清幽,雅致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摆满
仰起
伏下
长啸歌吟
端坐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错杂
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读书轩中
情感
两种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结构上:
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而,可是
状语后置句
值得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很多值得喜悦的事,也有很多值得悲伤的事。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为唐亡。祖母之妹嫁文征明,江南大户,尊贵有加。
一个大家族的分崩离析。
是
一个整体
先前这里
等到
分灶做饭,即分家。
内外;在内,在外。名作状
到处
名作状,向西
状语后置句
名作动吃饭
越过
修筑
不久后
总共
两次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
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
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末毕,余泣,妪亦泣。
借老妪之口,述思母之情
介词结构后置
去世的祖母
名作动
已故母为妣,
已故父为考
介词结构后置
而;同“尔”,你
姐姐
对她
爱护,这里是对待
gū;婴儿哭声。
省略句,于
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真实感人的细节
余泣,妪亦泣。
一、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二、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从老妪的角度写,会更真实。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
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
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令人长号不自禁。
过;看望。
号;放声痛哭。先祖遗愿未能实现的遗憾。
顷之;不久。
若;你。
竟日;整日。
大类;很象
比;及。
阖;同合。
当;一定。
上朝。名作动
有成效
成功
归纳;遗愿未就,功业未成;
真实感人的细节
省略句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能控制自己”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
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情意真诚,嘱咐庄重。
真实感人的细节
睹物伤情,怀念亲人。
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悲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牖;窗。
凡;共。
jiōng<动>上闩、关门
以;凭借
得;能够。
殆;大概、几乎。
过去
闭门苦读,殆有神护
被动句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
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
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批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已经
来归;嫁过来。归;妇女出嫁。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归宁;回娘家探亲。
制;规模
亲手。名作状。
书案
转述。诸;众。
助词,用于句首,那么
耸立的样子。
盖;伞盖
写字,名作动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屑小之中情意长:
《项脊轩志》微专题阅读
“唐宋派”散文
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
整体感知
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迨 异爨 阖门 长号 扃牖 象笏 呱呱 老妪 先妣
中闺 扉 兀坐 庖 栖于 啸歌 万籁 姊妹
整体感知
( )书房,( )情感,
( )亲人,( )琐事。
一间书房:项脊轩(书斋)
两种情感:喜、悲
三位至亲:母亲、祖母、亡妻
四件琐事:叔父分家(家庭变故)、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整体感知
小鸟啄食之景
多置小门之庭
述诸小妹之语
一、语段朗读,概括“小镜头”
二、鉴赏“小鸟啄食”之景,感受小轩快乐时光
读书之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休闲之喜(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赏月之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改建之喜(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二、鉴赏“小鸟啄食”之景,感受小轩快乐时光
1.项脊轩原先是什么样子的?
原先的项脊轩古老、破败、狭窄、昏暗等特点
2.改造时做了哪些事?
改造时做了修葺、辟窗、绿化三件事。
从这些“喜”中可以感觉到,少年时期的归有光是一个怎样的人?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快乐的时光、文人的情趣、勤学的习惯、家族的责任、远大的志向等。
二、鉴赏“小鸟啄食”之景,感受小轩快乐时光
镜头二
三、想象“多置小门”之庭,感受归氏无尽伤痛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混混沌沌的样子),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斤斤计较之意)。俎豆壶觞,鲜或静嘉(很少是干净纯洁的)。诸子诸妇,班行少缀(都站不成行)。乃有以戒宾之故(请人观礼的缘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剩菜残羹),以易荐新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归有光《家谱记》)
【同桌交流】归氏家族出现了什么问题?
1. 人口繁衍;2. 生活杂乱(无序);3.门户隔膜;4. 人心狭隘(涣散);5. 家族零落(衰败)。
镜头二
三、想象“多置小门”之庭,感受归氏无尽伤痛
【联读讨论】归氏的祖上是怎样的呢?
归氏家族出现了什么问题?
归氏世著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竹帛无可称者。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驰骛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
——《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
1. 祖上荣耀,仕宦不绝;2. 地方望族,影响远大;3. 五世同堂,血浓于水;4. 亲人期望,光宗耀祖。
镜头二
【研讨】到了归有光一代,归氏家族怎么样了呢?从“泣”到“长号不自禁”的深层内涵。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三、想象“多置小门”之庭,感受归氏无尽伤痛
镜头二
【研讨】从“泣”到“长号不自禁”的深层内涵。
家族衰败、分崩离析之伤
亲人离世、天人永隔之悲
功业未成、辜负厚望之痛
三、想象“多置小门”之庭,感受归氏无尽伤痛
镜头二
【研讨】从“泣”到“长号不自禁”的深层内涵。
诸父异爨,庭设重门——归有光是很具有家族观念的人,他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但现在生活杂乱,门户隔膜,人心涣散,家族零落衰败!这是家族的无序与败落之悲。
幼年失恃,亲人辞世——七岁丧母,少年时祖母去世,“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小雅·蓼莪》),“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归有光《先妣事略》)。三位女性,是他的感情依托,却先后去世,此乃亲人离世、天人永隔之悲。
三、想象“多置小门”之庭,感受归氏无尽伤痛
镜头三
四、体会“述诸小妹”之语,感受此情可待成追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妹语”说的是什么?归有光回忆了妻子的哪些事情?
说的都是琐屑小事,回忆的都是生活细节。
9岁
能文
14岁
应童子试
20岁
童子试第一
35岁
乡试中举
连续8次,
会试落选。
66岁
病死于任上
60岁
中进士,任县令。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明代昆山人,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
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体会述诸小妹之语
镜头三
镜头三
联读文段
今年余在光福山中,二二不见余,辄常常呼余。一日余自山中还,见长女能抱其妹,心甚喜。及余出门,二二尚跃入余怀中也。既到山数日,日将晡,余方读《尚书》,举首忽见家奴在前,惊问曰:“有事乎?”奴不即言,第言他事,徐却立曰:“二二今日四鼓时已死矣。”盖生三百日而死,时为嘉靖己亥三月丁酉。余既归,为棺敛,以某月日葬于城武公之墓。呜呼!余自乙未以来多在外,吾女生既不知,而死又不及见,可哀也已! ——归有光《女二二圹志》
四、体会“述诸小妹”之语,感受此情可待成追忆
镜头三
联读文段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四、体会“述诸小妹”之语,感受此情可待成追忆
久病飘零,事业无成。归有光自束发读书项脊轩中,“竟日默默”,以求奋发,从他以昧昧于一隅最终名闻天下的蜀清、诸葛孔明自比,则可知其志向。尽管作者也自我解嘲,但这种自嘲是以高度自信为前提的。待到作续文时,归有光已看不到对前途的任何憧憬了。事业无成,仕途不顺,身世悲催!
镜头三
频频应试、屡屡失利之苦
子女早夭、久病飘零之伤
功业未就、事业无成之憾
四、体会“述诸小妹”之语,感受此情可待成追忆
镜头三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结尾改写:
妻之音容笑貌宛在眼前,恨人去不复,天乎!痛哉!
四、体会“述诸小妹”之语,感受此情可待成追忆
19岁时文章结尾直抒胸臆,昂扬向上,充满抱负理想;
三十几岁时文章结尾以景结情,含蓄悠长,余韵无穷。
由此表明每个年龄的不同表达,是因作者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文字的表达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庭有枇杷树”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余久卧病无聊”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今已亭亭如盖矣”
五、屑小之中情意长,感受语言张力
(1)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表达:言语简而情感丰)
(2)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名家矣。(王世贞《归太仆赞》)(表达:自然白描,自有风味)
(3)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钱基博)(表达:极淡之笔:朴素冲淡平和;极至之情:欢愉惨恻,不尽伤痛)
(4)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黄宗羲《明文案》)(选材:细事见之,一往情深)
(5)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选材与表达:话题、语言不要紧,自有风韵疏淡
整理归纳
归有光散文 特点
选材
语言
情感
生活小事
简洁朴素
至真至深
语淡情深
六、托物言志,感知古典文学的蕴藉风流
古人云:“至情言语亦无声!”
唐代刘知几:“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
美国汉学家叶维廉研究中国诗歌美学,提出“刹那的观照”。
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包孕性顷刻”的学说,这一顷刻即最有魅力、最富内涵、最典型、最能激发人们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耐人寻味的关键片刻。
这种有限的语言和无限的情感所形成的张力,使叙述呈现出一种表面风平浪静、不动声色,底下暗流汹涌、深沉绵长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屡屡出现在古典作品中。
六、托物言志,感知古典文学的蕴藉风流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归有光《寒花葬志》节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七、托物言志,感知古典文学的蕴藉风流
无论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还是《寒花葬志》,抑或是苏轼的《江城子》,这种节制的语言表象之下,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深沉伤痛。归有光和苏轼的轻轻叹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心灵中引起激荡,这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这就是中国文学具有的蕴藉之美!
任务
学习活动:巧借鉴,写己情
归有光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利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请借鉴《项脊轩志》一文中抒发情感的技巧,写一段文字表达对母亲(父亲)的深情。
细节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细节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细节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细节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细节是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细节是“庭中枇杷树,
亭亭如盖矣”。
细节是自然中
那最富诗意的一抹风景。
细节是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细节是诗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细节是送友出使时“劝君更尽一杯酒”;
细节是深秋修书时 “行人临行又开封”。
细节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细节是“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细节人世中
那最富深情的一言一行。
小结
一
二
三
四
一间书房
两种情感
三位至亲
四种悲情
小 结:
这三件事都是“悲”,情感的表达不一致。写分家,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发展脉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