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玩偶之家(节选)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玩偶之家(节选)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1:0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玩偶之家
易卜生
导 入
我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呵
被自己深爱
被自己出卖
被自己钉在十字架
被自己取下来
其实,雪下不下来
都阻挡不了我的白
我白不白
都无法掩饰一生的荒唐
——余秀华《雪》
这首诗是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创作的《雪》,虽然这首小诗并不高大上,但是作者在其中表达了“自尊自爱”“自我救赎”“对灵魂的叩问与对人生的反思”,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余秀华虽然身患脑瘫,但她为了和包办婚姻中的丈夫离婚,倾尽了几乎所有的积蓄,而离开家庭,她也获得了更多。
200年前,在挪威的舞台上,也曾有一位决然离家的女子。她就是——娜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女子,走进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戏 剧
1、含义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此处实指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
2、戏剧三要素
戏剧
三要素
语言
人物
戏剧冲突
语言是戏剧的基础,
是戏剧第一要素。
“欧洲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1828—1906),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出生于挪威南部一个商人家庭。
由于父亲破产,只接受过几年小学教育。16岁入药材店当学徒,22岁去首都奥斯陆参加社会主义者领导的工人运动(挪威民族独立运动)并从事写作。
1849年开始戏剧创作,1851—1862年任剧院编剧、导演,共写剧本26部。倡导挪威民族戏剧,遭到保守势力攻击。
1864年出于对政府的不满而出国,侨居国外27年。晚年回到挪威,他去世后挪威为他举行了国葬。
作者简介
“欧洲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作品在世界上被表演最多的剧作家,直到今天,他的剧作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持续不断地在世界各地上演。在易卜生的戏剧创作过程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塑造,还是细节的描绘,都凸显了积极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光辉和强烈的社会批判锋芒。
易卜生共创作发表了26部戏剧和1部诗集。
他的作品常被划分为四个部分:
易卜生的早期创作多为取材于挪威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民族戏剧,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民族浪漫历史剧”,其中包括《觊觎王位的人》等;
作品介绍
“欧洲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二是思想剧。主要有《爱情喜剧》《皇帝与加利利人》等;
此后,他转入现实主义阶段,19世纪70至80年代创作“社会问题剧”为他奠定了世界性的声誉。
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易卜生的戏剧逐渐带有较强的象征主义色彩,被誉为“心理与象征剧”,如《野鸭》《海上夫人》《海达·加布勒》《建筑师》《当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等剧。
作品介绍
社会问题剧
易卜生四大问题剧又被称为当代现实剧,包括 《社会支柱》 (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敌》(1882年)。
在易卜生的四大问题剧中,易卜生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的“问号”,被后人称之为 “伟大的问号”,引导着当时的人们对当时的这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易卜生并没有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社会支柱》是易卜生第一次写社会问题剧,在这部剧中,易卜生写出了不健康灵魂的典型——博尼克,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同时也提出了社会支柱的问题,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
《群鬼》塑造了一个逆来顺受的阿尔文太太的形象,也写出了当时男人们的不负责任和腐败的生活,引起人们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思考,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生活本质和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不幸,但是,在这部作品中阿尔文太太最终以悲剧结尾。
社会问题剧
《人民公敌》 塑造了一个非常有力量的斯多克芒的形象,斯多克芒这个戏剧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定的信念、崇高的使命感以及强大的意志力都使他极具魅力和看点。
易卜生四大问题剧最成功的要数《玩偶之家》,在这部作品中,易卜生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争取自己的权利的女性——娜拉的形象。
易卜生在四大社会问题剧中用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社会问题剧”现今也泛指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的戏剧形式。
“欧洲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新文化运动时期,易卜生的许多作品相继被翻译并传播到中国,特别是1918年《新青年》出版了一个“易卜生专号”(四卷六期),使中国人知道了西方有个女性名叫“娜拉”,她敢于反抗性别歧视并勇敢地离家出走,最终摆脱了受制于夫权束缚的“玩偶”命运。
一时间,“女性解放”之声不绝于耳,“娜拉”不仅成为中国女性的效仿对象,同时更为处境尴尬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一针令人兴奋的强心剂。
将妇女问题升华为社会问题,无疑会增强中国人对于思想启蒙的关注热情,而《玩偶之家》中国化的阐释,又直接导致了五四时期“所有价值观念的变革”。易卜生以其《玩偶之家》拯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空前繁荣。
重要影响
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妇女解放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
前者激发了他写《玩偶之家》这个剧本的热情,如1879年他给妇女解放运动活动家的信中所说:“您开始通过您的精神生活道路,以某种形式进入‘我’的作品。”随后,她们发动的强大妇女解放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创作背景
故事原型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根据他朋友劳拉的亲身经历写成。女主人公原型劳拉的经历与娜拉非常相似,她对丈夫基勒感情深厚,为了给丈夫治病,偷偷借债,到期还不上,伪造保人签字。事情暴露后,基勒暴跳如雷,责怪劳拉败坏了他的名誉,毁灭了他的前途。劳拉看到丈夫如此绝情,大出意外,精神受到打击,得了精神病,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基勒提出离婚,幸福家庭从此宣告完结。
解 题
①玩偶,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
②家,指的是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背景。
③《玩偶之家》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课文节选自第三幕。
剧情简介
圣诞节就要到了,海尔茂和娜拉夫妇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因为新年伊始,海尔茂就要到银行担任经理,以前当律师时收入不稳定的那种日子就要结束了。
这时,娜拉的旧友林丹太太来访。在和林丹太太的交谈中,娜拉告诉了林丹太太一件事:她和海尔茂婚后不久,海尔茂便得了重病,为了让丈夫到意大利疗养,她私自向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因父亲也病危,她便伪造父亲的签名签署了借据。
海尔茂的病总算在意大利治好了。等回到家里,为了还清债务,娜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在夜晚偷偷干一些抄写工作。但她并不感到辛苦,相反却感到骄傲,因为自己做了一件对丈夫有帮助的事。
这时柯洛克斯泰突然来访。娜拉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原来柯洛克斯泰是海尔茂即将出任经理的那家银行的职员,这家银行正在进行人事调整,柯洛克斯泰很可能被解雇,他便以借据来要挟娜拉设法为他保全在银行中的职位,否则就要把娜拉的犯罪行为告诉海尔茂。
娜拉非常气愤,但不得已只好向丈夫求情不要解雇他。但丈夫根本不予理会,反而发出通令解雇了柯洛克斯泰。气急败坏的柯洛克斯泰随即就给海尔茂写了一封揭露真相的信件。
娜拉情急之下向林丹太太求助,林丹太太为此事去找柯洛克斯泰,结果这对老情人旧情复燃,充满幸福感的柯洛克斯泰决定去取回那封揭露秘密的信,林丹太太却劝他不用着急。
海尔茂按每天的惯例下楼取信,娜拉急中生智用化装舞会缠住了他。
午夜归来,娜拉想说明一切,但为时已晚,海尔茂还是取回了那封信。海尔茂读完信后勃然大怒,将娜拉刻薄地辱骂了一番。
恰在此时门铃响了,有人送来一封信,是柯洛克斯泰的信和返还的那张借据。海尔茂见自己的名誉已经保住,立刻改变面目,对娜拉又温柔起来。
目睹此情此景,娜拉感慨万千,她看清了自己像玩偶一样被人摆布的可怜处境,并终于意识到她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在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后,毅然决定离开那个“玩偶之家”。
海尔茂
娜拉
阮克医生
柯洛克斯泰
林丹太太
同学(现为同事)
朋 友
昔日恋人
老朋友
夫妻
主要人物关系图
任务一:初读感知,欣赏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好的剧本能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并通过它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
思考: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
海尔茂和娜拉的夫妻之间的冲突
是他们之间的冲突是男权思想和女权思想交锋的主要阵地,是围绕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展开的。这一冲突是戏剧的主要冲突,直接为揭示作品的主题服务。
②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
主要是娜拉内心的冲突。
娜拉一方面阻挠海尔茂看信,另一反面又期待着海尔茂看到信后主动承担责任。她爱海尔茂,爱自己的孩子,不舍得放弃和离开他们,但又先打算跳水自杀,最后离家出走。娜拉内心的冲突,既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更具魅力,又使得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③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主要指娜拉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体现为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女权思想,与海尔茂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冲灾。海尔茂就是这个社会环境的“人化”,他不能接受娜拉对经济独立,夫妻平等、人格平等的要求,反映了娜拉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对女权思想的压制和束缚。
戏剧冲突有何特点?
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
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戏剧的情节设计技巧
悬念、发现和突转
伏笔和照应
误会和巧合
时空交错(它根据人物的梦境、幻觉、遐想、回忆等心理活动来组织舞台时间和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穿插、交织起来)
蓄势——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掀起高潮,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和拖延
思考: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情节安排吗?
悬念
娜拉 今天晚上你别跟我说这些话
娜拉 我想是吧
娜拉 是,是,是,我知道你的心都在我身上。
娜拉 走开,托伐!撒手,我不爱听这些话。
海尔茂 什么?你成心逗我吗,娜拉?你不爱听!难道我不
是你丈夫?(有人敲大门)
娜拉 (吃惊)你听见没有?
戏剧的情节设计技巧
发现和突转
海尔茂 娜拉!
海尔茂 这是谁的信?你知道信里说的什么事?
海尔茂 (惊慌倒退)真有这件事?他信里的话难道是真的?不会,不会,不会是真的。
海尔茂 哼,别这么花言巧语的!
海尔茂 你这坏东西——干的好事情!……
戏剧的情节设计技巧
娜拉 托伐,你出去干什么?
海尔茂 我把信箱倒一倒,里头东西都满了,明天早上 报纸装不下了。
娜拉 今晚你工作不工作?
海尔茂 你不是知道我今晚不工作吗?唔,这是怎么回事?有人弄过锁。
伏笔
戏剧的情节设计技巧
海尔茂发现借据
照应
任务三:回读品味,欣赏语言
“我的上帝 ,《玩偶之家》是多么美的一出戏”
——当代瑞典戏剧评论家斯丹·塞兰德
卢卡契就曾称赞说:“在现代文学中,易卜生写岀了也许是最为完美的对白。”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海尔茂的台词,看看在两次读信前后,海尔茂对妻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海尔茂)不同时期 语 言 舞台说明 形象特点
看信前
看第一封信后(威胁)
看第二封信后(退回借据并致歉)
当温情的面纱被揭下
不同时期 语 言 舞台说明 形象特点
看信前 称呼:我的小鸟儿迷人的小东西我一个人的亲宝贝儿,我的娜拉娇滴滴的小宝贝儿小娜拉,不懂事的孩子……因为我的心里好像觉得咱们偷偷地恋爱……我把披肩……我什么都没想,只是想你一个人。……我的心也跳得按捺不住了……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 亲她的前额 对她看了一会儿 把身子凑过去 跟过来 声音放低些 搂着她…… 柔情蜜意 深情款款
看第一封信后(威胁) 称呼:你这坏东西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下贱女人……别这么花言巧语不用装腔作势给我看……真是可恶极了……你父亲的坏德行,你全都沾上了……把披肩摘下来。摘下来!你把我一生幸福全都葬送了……少说骗人的话……孩子不能再交到你手里…… 拉住她 惊慌倒退 把出去的门锁上 走来走去 吓了一跳……
恶毒冷酷 自私怯懦
看第二封信后(退回借据并致歉) 称呼:我的可怜的娜拉受惊的小鸟儿我可怜的小宝贝儿我的好娜拉……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我已经饶恕(高频词)你了。我知道你干那件事都是因为爱我…可是难道因为你自己没主意,我就不爱你了吗?我决不会……我可以保护你……只要你老老实实……他老婆越发是他私有的财产 把信抢过来 慌忙拆信 快活得叫起来 朝着借据瞟了一眼 把借据和信撕掉,烧掉…… 自私虚伪 虚情假意
当温情的面纱被揭下 你真不讲理,不知好歹,你在这的日子难道不快活?你疯了,你怎么疯到这步田地。像你这么没经验…丢了家,丈夫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难道你不信仰宗教?道德?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跳起来 勉强管住自己 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反复无常、厚颜无耻、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权思想拥护者。
想一想:是什么因素导致海尔茂态度的突然转变,他与娜拉矛盾冲突的核心是什么?
两封信:
一封威胁把海尔茂“幸福全葬送了”“前途也断送了”;
一封达成和解,归还了拮据,消除了危险。
运用“突转”的手法:
第一次“突转”是借据事件暴露,海尔茂的自私与虚伪暴露无遗。
第二次“突转”是收回借据,灾祸解除后,海尔茂尽力掩饰自己希望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家庭地位,维护原有的男权主义。
两次“突转”深化了戏剧的悲剧主题,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他自私、冷酷无情的男权主义者形象。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原先一直是海尔茂压制娜拉,那么娜拉是如何幡然醒悟,打破自己的玩偶身份,转而占了上风,我们来继续品读戏剧语言,找找答案。
(娜拉)不同时期 语 言 舞台说明 心理变化
看信前
看第一封信后
看第二封信后
当温情的面纱被揭下
不同时期 语 言 舞台说明 心理变化
看信前 是,我很累,我就要去睡觉。你做的事情都不错我知道你的心都在我身上一个人如果到了非死不可……现在你可以看信了再见,托伐,再见,孩子们… 走到桌子旁边…吃惊…心不在焉…急忙接嘴…从他怀里挣出来,斩钉截铁的口气…低声自言自语… 痛苦不安
幻想奇迹
看第一封信后 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我做的坏事不用你担当!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我死了你就没事了。 叫起来…竭力想脱身…走近他一步…眼睛盯着他,态度越来越冷静…不作声,只是眼睛盯着他…冷静安详…站着不动 伤心绝望
日趋冷静
看第二封信后 我呢?这三天我真不好过。谢谢你饶恕我。 莫名其妙得瞧着他…从右边走出去… 心灰意冷
清醒冷静
当温情的面纱被揭下 你们爱我只是拿我消遣,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玩偶老婆、玩偶女儿…你不配教育我……我会努力去吸取…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我对自己的责任。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你的戒指……我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满不在乎穿外套、戴帽子、拿起手提包 决心反抗
追求独立
和个性解放
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P113)
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娜拉通过这句话向他表示出自己已不相信与海尔茂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平等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玩偶之家》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P114)对这个结尾,萧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这个结尾暗示了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娜拉出走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它的重大意义可与拿破仑用军事手段荡涤欧洲封建势力相比。
分析人物形象
【抓冲突,析人物】试简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娜拉和海尔茂的形象特点
(1)娜拉
①美丽可爱,优雅迷人。
娜拉有滑溜的肩膀、娇嫩的脖子、轻巧活泼的身段;海尔茂称称呼娜拉如“小鸟儿”“娇滴滴的小宝贝儿”等,可以得知。
②善良,富有同情心。
老朋友阮克病危前来诀别,她不忍心直接发问,用含蓄的言语和给阮克点烟的行动,给予这位自己的爱慕者以情感的慰藉。
③追求理想的爱情,甘愿为爱情舍弃一切,甚至生命。
她对丈夫以无条件、无保留地付出实践着爱情的理想。因此,当考虑到伪造保人签字一事将要威胁到丈夫的前程时,她宁愿自己承担全部罪名,甚至想到自杀。
④追求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具有勇敢坚毅的品格和反抗精神。
当她在丈夫无情的咒骂和侮辱中认识到自己 “玩偶”地位后,开始清醒,并果断、坚毅地迈出家门,告别过去,追求新的生活。
(2)海尔茂
表面上:①在外:奉公守法的公民、一个颇为“敬业”的职员。
②在家:好丈夫、好父亲。
实际上:①虚伪暴戾的男权思想拥护者。
在家庭中,海尔茂处于支配地位,控制着一切,连信箱的钥匙也在他手里。当有可能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时,就对娜拉破口大骂, 暴露出虚伪暴戾的丑陋嘴脸。
②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他不愿意为妻子承担责任,牺牲名誉。送别妻子的同学时,他表面上客气,转脸就表现出一副极不耐烦;对将不久于人世的老朋友, 非但没有一点儿悲悯和同情, 甚至说出“他的痛苦和寂寞……苦乐格外分明”这样冷酷的话来。
③反复无常、厚颜无耻的伪君子。
借款事发前,他说“牺牲一切去救你”。事发后,他面目狰狞,言语恶毒。感到自己事了安全了,又对娜拉笑脸相迎,并表示可以保护她 。
主题探究
娜拉出走的原因?
①美好爱情生活理想的破灭。
她为了所爱的人,做出当时违反法律的事,甚至可以为之牺牲名誉和生命;她渴望得到丈夫同样的真爱, “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但是,柯洛克斯泰的信让她清醒地看到,丈夫并不是真的爱自己, 对于爱情,她彻底绝望了。
②为了获得人格尊严和平等地位。
她没有人格和尊严,只是丈夫的“玩偶”,丈夫认为,“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 ”,二人在八年中“从来没在正经事情上头谈过一句正经话”。丈夫不了解她,并不真正爱她,只是拿她消遣;她被赋予“一个老婆,一个母亲”的“神圣的责任”,却没有任何人对她负责任,丈夫可以随意羞辱、责骂她。
③在家里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八年里, “简直像个要饭的叫花子,要一口,吃一口”,靠着给丈夫“耍把戏过日子”;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活”,最终成为一个只能和丈夫“说说笑笑凑个热的“没出息”的人。
④对孩子的教育和抚养失去了信心。
娜拉害怕自己撒谎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她说“我不配教育孩子。要想教育孩子,先得教育我自己”。对娜拉而言,只有出走,才能让孩子摆脱撒谎妈妈的阴影,娜拉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解脱。
总结主题
本文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了虚伪、冷酷、道貌岸然的海尔茂形象和美丽、善良、具有牺牲精神、敢于追求平等自由的娜拉形象,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立场。
《玩偶之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通过主人公娜拉的亲身经历,揭示出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已经死亡。
易卜生他极其尖锐地揭露了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里现代妇女的奴隶处境,可谓振聋发聩。因此,人们认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
艺术特点
①戏剧场景高度集中。将戏剧场景高度集中于海尔茂和娜拉的家中,有利于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展现。
②运用“突转”的手法。
第一次“突转”是借据事件暴露,海尔茂的自私与虚伪暴露无遗。
第二次“突转”是收回借据,灾祸解除后,海尔茂尽力掩饰自己希望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家庭地位,维护原有的男权主义。
两次“突转”深化了戏剧的悲剧主题。
“突转”的艺术手法
戏剧结构技巧术语。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
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有时也用于章剧情突然转变。
《玩偶之家》柯洛克斯泰突然来到娜拉家请求她向她丈夫求情不要开除他,但娜拉拒绝了,柯洛克斯泰便威胁娜拉。她从顺境转入了逆境。这一"突转”使她发现她的行动在法律面前却是犯罪,并开始怀疑这种“法律”。观众则通过这一突转,开始发现娜拉和海尔茂之间不平等的夫妻关系,发现法律对妇女权力的侵犯。
拓展提升
第九部分
针对娜拉出走的结局,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中说:“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
关于娜拉的出走,我想和你谈一谈……
观点一:认同。
⑴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
⑵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剧情来看,娜拉除了长得漂亮、跳舞跳得好之外,并没有什么特长,甚至操持家务的工作也是由佣人来做的。这样一位年轻女子,很难适应当时男权主义流行的社会。
⑶从娜拉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⑷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观点二:不认同。
⑴社会为娜拉出走以争取独立和人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⑵娜拉具备出走后走向自立和成功的主观条件。娜拉有着刚烈的性格,有敢于质疑法律、宗教的勇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决定了她不会向困难屈服,有勇气战胜出走后的一些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追求。
⑶娜拉周围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的榜样。
《玩偶之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它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第一,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在《玩偶之家》以前,写妇女争取解放的作品,大都局限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中的男子结合;而《玩偶之家》突出了男女平等的问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启示人们,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自立自强。
第二,娜拉的出走引发了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至今还能够引发人们的争论和思考,有利于为妇女解放的舆论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