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500克、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3、能借助经验,对物体质量估测到一定数量级,如几克,几十克,几百克等
4、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在感受1克、500克、1千克有多重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程序设计:
一、揭题
师:猜一猜,今天学什么?(重量,克和千克,1000克=1千克……)
师:克和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物体有多重,在数学中,也叫做物体的质量。
猜一猜 ,苹果和书包的质量。
二、三个主要参考量的建立(500克,1000克,1克)
(一)500克有多重
师:在我们大筐里有这样一袋白糖,它的质量是500克。
师示范掂这袋糖。四人小组轮流掂一遍。
师:大筐里的其他物品有多重?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任务,学习要求: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小组长负责完成记录。
师:刚才估一估,称一称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物品,估得不太准呢?
师质疑:
①两袋白糖一样重吗?(为什么?)
②500克的橡皮泥和饮料,一样重吗?(为什么?)
③昨天,周老师买的500克草莓,草莓的质量和你们桌上的橡皮泥、白糖,一样重吗?
(二)1000克有多重
1.1千克=1000克
师:一袋糖重500克,两袋糖重多少呢?1000克
师:1000克也可以说是1千克。
师:这个式子告诉我们,多少个1克合起来是1千克呢?1千克里面,有多少个1克?
师:克可以记作符号“g”。千克可以记作符号“kg”(板书:g kg)
2.1千克有多重?
师:刚才大筐里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000克?
师:把1千克的物品拿在手上,掂一掂,试着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哦。
师:看,1本数学书的质量到不到1千克呢?几本数学书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掂掂看,再用电子秤验证。
想一想,几桶这样的橡皮泥大约重1千克?
几个这样的果冻大约重1千克?
1000克黄豆该有多少呢?(出示1罐黄豆,把它装在这个盒子里,黄豆的质量会变吗?)
师:不管它装在怎么样的容器里,只要还是这些黄豆,它的质量就不会变。
(三)1克有多重
1.1克黄豆
师:大胆猜一猜 ,几粒黄豆 约重1克呢?
师:(录像:天平称黄豆,5粒黄豆)
师:想感受1克有多重吗?每人一袋,掂一掂。
2.几克和几十克
师:用1克的感觉去估一估小框里的物品质量。
师:出示小组活动记录单。要求:小组里先来估计这些物品的质量,用线连一连。再来称一称,记录这些物品的实际质量。
师:哪个物体你的估计得不太准?
师:汇报各物体质量。(练习纸折一下,还是4克吗?揉成一团,还是4克吗?)
三、经验运用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物体的质量,借助这些经验,可以帮我们更准确地估计物体的质量呢。
铅笔、方格簿、苹果
自己估桌面上、身边的其他物品,再用电子秤称一称
估教室里没有的物体。《我是估计小达人》练习
四、心有灵犀小游戏
第1、3、5、7小组和2、4、6、8小组的小朋友分别看: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哑铃。
师:看到了什么,跟同桌小朋友交流一下。
师:你们看到的两件物品,一样重吗?
师:有什么想说的?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
附:小组活动记录单和学生练习纸
物品名称 估一估(圈出合适的结果)
(一个鸡蛋) 6克 60克 600克 6千克
(一枚1元硬币) 6克 60克 600克 6千克
(一瓶矿泉水) 6克 60克 600克 6千克
(一箱苹果) 1克 10克 100克 1千克 10千克
(一个哈密瓜) 3克 30克 300克 3千克 30千克
大约1克
比1克重
比1克轻
称一称:
( )
( )
( )
( )
( )
估一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