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5-22 20:3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设计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新增了一个数学核心素养“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测量产生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是人民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而对物体质量的把握离不开质量单位。本节课的克与千克属于质量单位,是属于与数量运算有关的计量单位,其认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与学生的经验积累密切相关。
本节课关于量感培养,从大量的感受开始,开展以掂和比为操作重心的教学活动,突出质量单位的产生与关联,发展数量推理。本课还站在学科项目化视角,以量感的渐进式培养为目标,以“1克——10克——100克——1000克(1千克)”的真实体验为学习支架,提供学生大量且常见的素材作为质量标准,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估一估等方式,体会会不同物体质量的轻重,从而建立质量概念,学会借助参照标准来估量,能解决生活中跟质量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丰富的活动中,增强学生对1克和1千克的直观感受,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目标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秤,知道用电子秤称物品的方法,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
学生在初步建立1克、100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概念上,会以此为标准,选择合适的策略,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估量未知物体的质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量感。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克、100克、1000克的质量概念;用掂、比等方法估量未知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量感。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引出质量单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
操作探究,认识克和千克
建立1克的质量标准
1.初步感受1克
师:通过课前的视频我们发现有些同学?都是1克,为什么大米的数量却不一样呢?
预设1:因为本身大小不一样。
师: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大米本身有大有小,所以最后得到的数量也会有不同。
时:课前大家还去寻找了质量大约是1克和1千克的物体。老师也带来了一样(课件呈现1克的圆柱放在秤上的照片)。看,这是我们的圆柱体学具。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板贴1克 圆柱体)那就请你从1号学具袋里拿出1个圆柱体,像徐老师这样先放在手心掂一掂,感受它的重量,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到底有多重。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2分硬币、1枚回形针、1克的积分卡、指南针),在2号学具袋里,请你借助刚才的小圆柱找找看这些物品中哪些也大约是1克的?并将结果记录在小组合作单中。开始吧!
拍照上传两种做法
师:仔细观察两个组的发现,大家都认为指南针不是1克,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因为指南针比1克重很多。
师:嗯,你很会去感知。在回形针这里,小朋友们的意见不一样了,我想请这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预设:我认为回形针比1克轻
师:耶,那么回形针到底是比1克轻呢,还是1克呢?一起来看!(课件呈现图片)
师:看来啊,回形针比1克轻。再来看2分硬币和这张表扬信,确实是1克。
2.用1克圆柱去估计指南针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个圆柱是1克,现在请你继续往上加1个圆柱,是2克,轻轻地掂一掂,再往上加。现在呢?是5克了,掂一掂感受一下。
师:那请你估一估这个指南针到底有几克。四人小组试一试。
师:我想采访几位同学你们是怎么估的。
预设1:我觉得它和5个圆柱差不多重,大约有5克。
师:还有不同的吗?
预设2:我觉得它比5个圆柱重,大约有10克重。
师:那你是怎么估的?
预设:我觉得它应该有10个圆柱那么重。
师:看来你借助了几个圆柱体叠加起来的重量来估计这个指南针有多重,很会思考!
师:大家估得准不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小结:小朋友们估得真准确,看来要有一个标准我们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物体的质量。
(二)建立100克的质量标准
1.认识100克
师:那这样东西是多少重呢?请你估一估这盒酸奶有多重。
师:哪位同学能来分享一下你们组的想法?
预设1:我们估计这盒酸奶有50克重。
你呢?你呢?你呢?(问2-3个)
预设2:200克
预设3:100克
师:你是怎么估的?
预设1:我感觉有10个指南针那么重。
师:估得可真准确。知道了这盒酸奶是100克(板贴),
预设2:没有组估出来
师:其实老师告诉大家,这盒酸奶大约有100克重(板贴),那请你再掂一掂,感受一下这个100克有多重。
2.认识200克和500克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盒酸奶是100克重,那么这个水果和这袋食盐有多重呢?请你继续估一估!
预设1:我们估计出来水果有200克,因为大概他有2个100克那么重。食盐的袋子上写了是500克。
师:你真会观察,像这样的包装袋上就写着,那么这个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1:干净的质量
预设2:物体本身的质量。
师:是呀,净含量指的就是物体本身的质量。
师:看来有时候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有多重,不仅可以用秤去称,还可以看这个物品上的标记。
(三)建立1000克的质量标准
1.寻找1000克
师:如果现在老师继续提高要求,请你快速找出1000克的物体,迅速掂一掂。(材料箱里准备:1瓶1千克的洗衣液,100克的酸奶、200克的卷纸、500克的盐)
反馈顺序:
两包食盐
(2)3瓶100克的酸奶、1卷200克的卷纸、500克的盐
(3)1瓶1千克的洗衣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因为上面写着净含量是1千克
师:是啊,正如这位同学说的,1000克就等于1千克
2.估一估
师:那在徐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里,还有这样两件物品,它们大约有多重呢?请你掂一掂,估一估!
师:小朋友们想到了选择1千克这个参照标准来进行估计,可真棒啊!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重呢?请你拿出四人小组课桌里的这个秤,验证一下吧!
师:谁来分享一下?嗯,通过秤,我们发现这包打印纸有1500克左右,这个本子大约有700克重。
三、方法优化,选择参照标准
1.估盲盒质量
师:大家表现这么棒,那徐老师要奖励你们玩一个游戏了。这里有12个盲盒,请你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掂一掂、估一估。
师:听清楚要求了吗?这个环节我们挑战4分钟计时!组长可以去后面拿盲盒!估好的可以稍微整理一下桌上的材料。
直接出示答案。
师:有没有估的比较接近的组的?你们是怎么估的呢?
预设:我们是拿着这个和1千克的洗衣液来进行比较的。
师:小朋友们不仅会估,还会选择合适的参照标准!真能干!
四、全课总结,发展学生量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是如何来认识克和千克的?师小结:是啊,我们这节课先认识了1克,根据1克认识了5克,根据5克去认识了10克,紧接着认识了100克,200克,500克,随后还建立了1000克的质量标准。你还记得吗?我们学习哪个知识时候也是这样来研究的呢?以后我们还要研究其他的单位,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