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匆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匆匆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2 19:4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3.聚焦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写一写,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第一课时
一、关注篇章页,导入新课
1. 读篇章页,明确任务。
师:读读篇章页上半部分的句子,圈圈主题。
生:真情、流露。
师:读读下半部分的句子,看看本单元都有哪些学习要求。
生: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读明白了单元主题,读清楚了单元学习要求。
2.浏览单元,聚焦课文。
师:翻一翻课本,这是一个什么单元
生:习作单元
师:共安排了哪些内容
生:课文、习作例文……
师:让我们先学习第一篇课文《匆匆》。板书课题。
3.自读课文,理解“匆匆”。
师:“匆匆”是什么意思,你能在“匆匆”前面加两个字,说说什么“匆匆”吗
生:脚步匆匆、来去匆匆……
师: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匆匆”指什么
生:时间匆匆流逝。
二、理解字词,感知课文
1.叠词之美
师:找一找课文中的叠词,从这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时间的匆匆吗?
课件出示:叠词
师:“赤裸裸”的“裸”注意变音;“涔涔”是前鼻音,“伶伶”是后鼻音。孩子们跟老师读——
生:读词语
课件出示:“头涔涔、泪潸潸”和“满头都是汗、流了很多泪”
师:读一读这些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头涔涔、泪潸潸好听一些,书面语言,满头都是汗、流了很多泪口语化,是人人都可以听懂的大白话。
课件出示:为什么偏要白走这一遭啊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这样一比较阅读,我们感受了叠词之美,叠词不仅美在声音,还美在它的情感,叠词让感情变得更加强烈。
2.学习生词,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词语和拼音,借助拼音读正确。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课件出示会写的生字
师:生字和难懂的词语我们都攻克了,现在回到课文,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最想表达哪个问题?
师: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很多同学还做了批注。你来说。
生:作者最想表达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作者最想表达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师:那分别在课文的什么位置呢
生:分别在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先来看它们出现的位置。
生:一句在开头,一句在结尾。
师:这样的写法我们通常叫作--
生:首尾呼应。
师:非常好。以问句开头,又以问句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这使文章的情感更强烈了。
师:全文的内容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觉得全文其实都是围绕这个句子写的,作者想知道时间到底去哪里了。
师:你解读得很不错。其实这就是这句话的第二个作用:统领全文。
师:请大家从句式和内容上观察一下这篇课文,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课文运用了很多问句,比如第1自然段、4、5 自然段。
师:是的,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问句,那作者在文中有没有回答这些问题呢
生:没有。
课件出示:问句
师: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同学们知道吗
生:作者想表达对时光匆匆的感慨。
生:时间过得太快了,作者感到惋惜。
师:根据关键句子来初步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这也是我们学习课文的一种方式。
三、指导学习,体会方法。
师:面对时光的匆匆流逝,作者不禁感慨万分,并为此感到惋惜。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一找你们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
生:默读第 1自然段。
师:现在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呢
生:我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
师: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这说明这些自然界的事物是怎么样的
生:是不断地循环变化着的。
师:对。那在这句话中,作者是怎么表达自己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的呢
生:通过描写自然界的事物循环往复来说明时间一直变化,以此表达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
师:理解得不错。还有谁找到了别的句子吗
生:“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作者不停地追问,好像想找出时间。
师:解读得很好,请大家齐读这几句话。
生:齐读句子。
师:你能发现这几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吗
生:有很多问句。
师:是的,这里一共有四个问句。谁来读一读第一个问句
生: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这里问的是什么
生: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师:对,作者直接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原因提出了疑问。
师:谁来读一读第二个和第三个问句
生: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师:这里问的是什么
生:谁偷走了日子,把日子藏在哪里。
师:谁来读一读第四个问句
生: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师:这里问的是什么
生:问的是日子逃走后又到了哪里。
师:这部分内容中,作者是怎么表达自己内心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的
生: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问句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 课件出示:直抒发情感
师:是的,作者就是运用了这种直接抒发情感的方法来表达情感的。这样一连串的问句对作者表达情感有什么好处
生:一连串的问句,让语气变得更强烈,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慨。
生:直接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让人直接感受到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
师:你们的体会很深刻。请你来读一读这四个问句。
生:读问句
师: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先写了自然界的事物不断循环往复,然后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将循环往复的自然界的事物和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放在一起,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生:对比。
师:是的,通过对比,更加凸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师:一连串的问句和对比都让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更加深刻。同学们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运用了一连串的问句
生:我发现第4自然段也有很多的问句。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4自然段。
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虽然都是一连串的问题,但是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1自然段的几个问题都是围绕“时间去哪儿了 ”来提问,而第4自然段的几个问题侧重问“在匆匆流逝的岁月中,'我’能做什么”。
师:那你们觉得作者在这两个自然段中使用大量的问句有什么作用
生:通过追问“时间去哪儿了 ”和“"我’能做什么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生:直接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不仅对匆匆流逝的时间表示惋惜,还对自己的碌碌无为表示懊悔。
师:是的,这两处一连串的直接提问,抒发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之情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懊悔之情,也让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真实情感。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学生界读第1、第4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内容,课后请大家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尝试背诵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匆匆》的第1 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感受了作者用一连串问句直接抒发的自己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和对自己碌碌无为的懊悔,(板书:直接抒发情感)了解了了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方法。
师:谁能尝试背一背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生:尝试背诵。
师:有些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还不能背下来的同学要继续加油,争取背诵下来。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师:我们都知道时间是抽象的,但在朱自清的笔下,时间却是可感的,甚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师:请孩子们再次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抽象的时间写形象的 他又把时间写成了哪几个形象 请孩子们默读课文,把你读到的时间的形象圈出来。
已经过去的“八千多日子里”
(1)时间的形象——一滴水
生:在作者眼里,时间就是一滴水。
课件出示: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这段话中,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联系上下文,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生:时间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把时间比作一滴滴入大海的水。
生:这八千多个日子就像这一滴水一样悄无声息的滴入大海,滴入时间的流里,感受到作者因时间流逝而难过。
师:是呀,像这样把抽象的时间比作具体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这样的的写作手法,我们把它称为“具体化”。
师:自己试着像作者这样把时间写具体——
课件出示: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
师:这已经过去了的八千多个日子里,时间在作者眼里除了是一滴水,它还是什么?
(2)时间的形象——轻烟、薄雾
生:是轻烟,是薄雾
课件出示: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师:作者为什么又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了“轻烟”“薄雾”,联系上下文,作者的用意又是什么
生:八千多个日子里,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就像轻烟被吹散了,就像薄雾被蒸融了,写出了作者的自责,懊悔。
师:不同的比喻,蕴含着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情意。读这篇散文,读这段话,我们就要从这“一滴水”“轻烟”“薄雾”中看到作者整个情感世界。
2.正在过去的“一个日子”
师:那作者又是怎样来写“一个日子”是如何度过的呢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默读第3自然段。
圈一圈——时间在哪些时候匆匆过去。
画一画——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找出相关动词,画出来。
生:作者笔下时间在“洗手、吃饭、默默、遮挽、躺在床上、睁开眼、掩面叹息”这些时候匆匆过去。
生:我圈画的动词是“过去、跨过,飞走、溜走、闪过”等
课件出示:洗手、吃饭、默默、遮挽、躺在床上、睁开眼、掩面叹息
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走、溜走、闪过
师:时间是最公平的,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在同样的时间里,我们都和作者一样,对时间的流逝会有或多或少的惋惜。那你们能想到,你们的时间会在什么时候溜走呢 仿照着写一写。
课件出示:
读书时,时间从……
唱歌时,时间从……
跳舞时,时间从……
生:仿写
师:比照课文里的“洗手、吃饭、睡觉”等,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生:虽然人们很少察觉,但这些小事都是每个人都真实经历过的,可以让我们在读的时候产生共鸣。
生:我每天都经历这些事情,但是我从没有在这些事情中发现时间的流逝,通过作者的描写,我才发现时间流逝得非常快。
师:是呀,正是这样寻常的、易引起读者共鸣的小事,更能让人体会到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无声的震撼。
师:正如朱自清曾经说过——
课件出示:“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朱自清
师:朱自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一自然段,然后说一说,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朗读第 3自然段。)
生:我觉得时间在我们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但我们还有很多事没有做。生:我感受到我们对时间的流逝是无可奈何的。
生:时间流逝得太快,我有一点点忧伤,以后我会更加珍惜时间。
3.时间匆匆里的“人”。
师:八千多日子、每一天,作者觉得自己无所作为、什么也没留下,因此感到苦闷、彷徨,甚至自责、愧疚。所以他会“头涔涔”“泪潸潸”,他会觉得“每一个日子”都是匆匆的。朱自清的这 24年,是不是真的无所作为呢
课件出示:
18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21岁,发表了新诗《睡罢,小小的人》。
22岁,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中学教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24岁,和著名作家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25岁,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课件出示:
朱自清,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开始文学生涯的,直至逝世。他的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十分有特色,且很有影响力。其中,《背影》《春》《荷塘月色》被收入中学教材。
《匆匆》写于1922年3月,当时五四运动正处于低潮时期,旧的东西没有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看着宝贵的时光白白地流逝,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的散文。
朱自清在给俞平伯的一封信中说:“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已。明知无聊,但难排遣。'回想上的惋惜’,正是不能自克的事。因了这惋惜的情怀,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
师:读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法
生:朱自清当时因为五四运动陷入低潮而感到彷徨、迷惘,于是写下了《匆匆》来抒发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受。
生:在文中,他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追问、反问、责问,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尽在“徘徊”的状态感到不满,他不甘虚度光阴,希望珍惜
时间,有所作为。
师:当一个人有强烈抱负的时候,就会觉得时光匆匆;当一个人觉得时光匆匆的时候,就会寻找生命新的意义和价值。
师: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不仅要用心读,还要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三、迁移运用,习得表达情感的方法
1.说一说
师: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真挚而感人呢 我们来总结一下。
生: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和焦虑是真实的,是强烈的。
生:直抒胸臆和形象化的描述手法相结合。
生:选取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
练一练
师:如果让你们来写父母或老师,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生:要表达对父母或老师最真实的感情,可以是感恩,也可以是委屈。师:那可以选取哪些小事来表达这样的情感。
生:每日上学前的目送
生:睡前递过来的一杯温度刚好适宜的牛奶
师:像这样在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写出最真挚的情感。
师:一节课就这样匆匆结束了,时光匆匆、生命匆匆,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每一个你爱的和爱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