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归去来兮辞》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09 22:2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陶潜(东晋)归去来兮辞作者欣赏练习结构作文主旨朗读学习目标 要了解关于辞的这种体裁的常识
要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优美,在风格上具有淡远潇洒的特点,而这种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学习本文对此要深入加以体会。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作者简介及文体介绍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其诗质朴、平淡、自然,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压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骚长于言幽怨之情”。
归 去 来 兮辞回去语气助词回去吧题 解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宋史 陶潜传》) 课 文 朗 读
先听录音,后学生齐读要求: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节奏、感情。
全文结构思路:第一部分(1):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第二部分(2.3):写作者回
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第三部分(4):抒发诗人“乐
天安命’’的情怀.学习第一段句式: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为”表被动内容分析:
归去之因: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已往来者昨非今是出仕归隐自责自悲 自恕自慰表达对官场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学习第二段翻译:眄庭柯以怡颜
园日涉以成趣
鸟倦飞而知还
具体分析归途归心似箭抵家欣喜若狂居室舒适安逸涉园留连忘返第二段:归家后的怡然自得.学习第三段 复驾言兮焉求
2、农人告余以春及
3、将有事于西畴悦亲戚之情话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
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乐趣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第三段:归田后农村生活的乐趣.内容分析学习第四段1、寓形宇内复几时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乐夫天命复奚疑内容分析承上而问委心任去留遑遑欲何之自我解答富贵浮云反恬然自乐( )正( )卒章显志乐天安命★从第二段中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加以品味。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对简陋的居处表示满意,“松菊”喻高洁志趣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有淡泊明志之意(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4)“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托物言志。问题 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
讨论、明确:
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全文主旨《归去来兮辞》
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课堂小结“虽托楚声,而无其忧怨切蹙之病”,表现淡远潇洒的文风。
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练习一指出下列句子的古今词义
觉今是而昨非
悦亲戚之情话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策扶老以流憩
园日涉以城趣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
携幼入室
眄庭柯以怡颜练习二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乐夫天命复奚疑 作文训练将《归去来兮辞》改写为记叙文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3.字数800字左右
请辩论有人认为: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此句是诗人对“归去来兮”哲理性归结。“不为五斗米折腰,乐夫天命”是他追求的最高境界。 结合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