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1:37: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五年级上册语文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魄、抑、颓、龟”等11个生词,会写“辞、竟、脊”等12个词。
2.能边读边想象场景,从母亲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高强度工作和毫不犹豫给“我”钱买书的场景以及两者的对比中感受慈母情深。
3.能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处的反复及对比,用删除法、交换对调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走近作家所处的特殊年代,走进作家内心,如何通过对比的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处的反复及对比,感受慈母之“慈”之深,情之拳拳,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反馈预习,了解作者
1.老师:老师检查了你们预学单,发现孩子们对“颓”和“兜”,特别是“龟”这个多音词不太有把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加深印象。(多媒体展示生字词)
2.老师:我们来看“噪声”的“噪”,它可有很多长得差不多的朋友,“暴躁”“干燥”“洗澡”“早操”,怎么区别他们呢?老师教你们一招,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偏旁跟这个字的意思有关,你们比较一下,这样记是不是很简单?
3.老师:在学习文章之前,我们来看一下“慈母情深”的作者。(多媒体展示)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慈母情深》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
板块二:现场采访学生,进入情境
1.老师:孩子们,你有向母亲要钱买过书吗?老师现场采访一下,你当时向母亲要钱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或态度?生回答。
2.老师:觉得买书要钱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很正常的事情。要钱前没有思想斗争吧?不需要你鼓起勇气,你更没有没有忐忑不安、愧疚吧!但是,《慈母情深》的作者梁晓声,小时候向母亲要钱买书,一天当中就长大了。请看屏幕“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3.老师:请孩子们,读一读这一句话。有什么想问吗?发现什么问题吗?
4.学生朗读,思考,回答。
5.老师:对,老师也有疑问,为什么向母亲要钱买书,在你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却对梁晓声来说“那一天”是“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呢?难道在要钱买书这一天之前,他不知道母亲是瘦小的?还有,难道母亲会在“那一天”像变魔法一样突然变得那么瘦小吗?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小时候的梁晓声经历了什么?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呢?如果你就是梁晓声的弟弟或者妹妹,那一天你就偷偷跟在哥哥后面经历“那一天”。接下来,让我们穿越时候,跟着哥哥,去母亲的工厂走走,你发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找到母亲了吗?你心情怎样?
板块三:走入场景,初步感受慈母情深
1.老师:仔细阅读课文6到33自然段。请你思考,你穿越经历的“那一天”,哪一个场景给你的感触最大?你的心情怎样?如果感触很多,心情很复杂,你可以从重要到次要进行排列。
2.老师:好,现在请你们拿出抽屉中的学习单,跟随哥哥,走进母亲的工厂,好好看看,好好感受,再动笔完成。学生仔细阅读,完成学习单。老师巡回指导学生。
3.老师:老师看了你们的学习单,大多数孩子都写好了最大的感触以及理由。下面同桌分享讨论,修正补充学习单。
4.学生同桌分享、讨论、修正、补充学习单。
5.老师:经过同桌的互相修正补充以后,我们来分享你在“那一天”的最大感受以及理由。
6.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单上的最大感触和理由。
7.师生:老师听孩子分享,及时点拨。(只要让孩子们初步感受慈母情深)
学习单答案预设(只要学生抓住场面描写中感人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言之有理就可。)
8.老师:孩子们,听了这些同学的分享,你愿意再次回到情境中,再一次修正补充你的预习单吗?学生阅读,修正补充自己的预学单。
板块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看你们还一头投入的样子,你们已经走近文本,被深深感动了。慈母情深,情深几许?我们下堂课继续感悟!
第二课时
板块一:场景对比,深入感受慈母情之深之可贵
1.老师:孩子们,我们继续看昨天的学习单。老师听了你们的分享,也对学习单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一起来看一下,发现了什么。
2.老师:展示修正补充后的学习单(先出现理由,再出现对应的感触内容,等还在发现规律后在展示“工作环境”“母亲”“旁边一个女人”)
3.老师:孩子们,谁发现学习单的改变了?(预设:多了一个内容,并进行了归类:把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都放一起了把写母亲的内容都放到一起,把“旁边一个女人”单独列出来。)
4.老师:现在老师要变个魔法(多媒体隐去环境描写和“旁边一个女人”两大列内容),你们看屏幕,如果单写母亲这块内容,你觉得怎么样?母亲工作的环境和“旁边一个女人”这些内容删掉可以吗?再次进入文本,读一读。你们可以自己想想,也可以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5.学生小组阅读,思考,讨论
6.老师:(答案预设)对,你们很棒!
(1)“旁边一个女人”是对母亲的侧面描写,在这个像母亲一样辛劳的女人看来,给孩子们供吃供穿已经实属不易了,供孩子们上学,甚至供孩子们看闲书,简直是不可思议!所以她就直接用两个反问句拷问我的灵魂。这一些跟母亲对我买书的信任、支持直接构成了反衬,突出了母亲对我之慈之爱。
(2)母亲工作的环境是及其恶劣,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目前赚钱,更加能衬托出(对比出)母亲赚钱养家的不易,艰辛。更能写出“我”的自责和愧疚。还有,更重要的,在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中赚到的钱,母亲居然毫不犹豫“塞”给我买书的钱,这样构成了一种对比,对比之下,更显出慈母情之深,之可贵!
板块二:体会细节描写处的反复及对比,感受慈母情至深至浓
1.老师:课文学到这儿了,孩子们,老师还有疑问,看看,你们能不能解决。多媒体展示两段话。(课后练习第二题的两段话)你们自由地读读,发现了什么?学生朗读。
2.老师:谁愿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一读。
3.老师:发现了什么?两段话有相同和什么不同?
(答案预设)相同点:都是写母亲的,都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不同点:第一句是慢动作,第二句是快动作。
4.老师:孩子们,你们比较得真仔细。第一句好似慢镜头写母亲听到我大声喊叫直起背望着我,第二句好似特快镜头,写母亲给我钱后投入机械工作的迅疾。那么,老师又要问了,第一句跟第二句的两个镜头能不能换一换呢?第一句变成快镜头,第二句变成慢镜头?请思考后,回答我。
(答案预设)不能对调,前面写母亲听到我大声喊叫直起背望着我,用慢镜头写,写出了母亲工作拼命,时间长,身体疲惫甚至僵硬。写母亲给我钱后投入机械工作的迅疾,当然用快镜头好,写出母亲工作没有喘气的机会,争分夺秒抢时间工作赚钱,工作的强度大,工作的节奏快。一快一慢,正好写出了母亲工作赚钱养家的不易,甚至卖命!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深地敬意和心疼。
5.老师小结:这样的母亲,这样赚钱的母亲,这样慈爱的母亲,让作者情何以堪。只有长大,只有为母亲分担,才是最好的报答。孩子们,你们懂了老师第一节课开始时候提的问题了吗。
6.多媒体展示:“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老师:请孩子们好好读一读这句话。学生齐声朗读。
板块三:补充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老师:孩子们,你们是不是觉得奇怪,课文都快上完了,预学单上第三题的问题还没解决呢?文章首尾还没分析呢?孩子们,别急,拿出老师抽屉中给你们准备的资料。快速阅读。
2. 学生: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课文写的是60年代初的事情,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全国12个县在1959年至1962年间,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人口超过100万人以上,所以一元五角钱哪本书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事儿。
我们算一笔账,母亲的工资是27元,每天大概赚到0.9元。母亲一天赚0.9,那样工作的母亲赚到的是0.9元,而我想买的《青年近卫军》是一元多钱!
3. 老师:孩子们,课文上到这儿,你们也读完补充资料了,你理解首尾的内容了吗?能解决预学单上你自己提的问题了吗?能更深入理解课文了吗?如果还有什么问题,请举手。
板块四:课堂总结
孩子们,这个单元阅读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两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进入场景,一步步体会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我们学会了对不同场景和细节细细读,对比读的方法,阅读中老师和你们一起换词、换句,换写法,多角度体会场景和细节中的感情。希望在本单元接下来的学习中能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