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A D A A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D C A B D
17.(1)背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国家统一强盛;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重视思想文化。原因:河间献王保留下来的古文先秦旧书经过了考辩。
(2)原因:空洞虚无,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新内涵:善于怀疑、探索;不因循古人之成说,不妄加臆断;实事求是。
18.(1)史学价值: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由他口述而成的《东方闻见录》,对研究13世纪中国社会状况、中意交往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由于《东方闻见录》是回忆录,带有一定主观色彩,仍需与其他史料互证。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联系的加强;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东来。
(2)解读: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推崇中国的道德准则和中国社会秩序。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他们认为儒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对中国的评价逐步降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服务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同时也说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逐渐加深。
19.(1)不同和原因:美国人所认可的孔子更多的是代表“秩序、法律”的化身,这与适应社会和维护社会秩序有关,更符合美国社会发展的思想。而我们中国更注重的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与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关,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
(2)原因:美国似乎更看重对国家疆域的开拓、对未知海洋的探索、与种族交往中做出极大贡献的人物,以及对后继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也可从19世纪上半叶美国发展的背景展开,如西进运动、南北矛盾等,还有,美国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等等。
20.示例:
历史现象:中国古代漕运体系随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
阐释: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均在北方,漕运系统以北方为主,以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中心,通过北方的河流或渠道构建漕运体系,以东西向运输为主,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东西漕运逐渐转向南北漕运。隋唐以后直到明清,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但是经济重心则逐渐转移到南方,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在漕运系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北方政治中心越来越依赖于南方的物资,漕运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随着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漕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漕运体系对于巩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他现象:比如经济重心或政治中心(都城)转移影响漕运体系的发展或漕运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兴起等,论述合理皆可)政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16*3=48分)
1.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大金融机构在投票份额和附加条款等方面被广泛诟病。2015年,全球迎来了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投资银行,有学者称亚投行是被逼出来的另起炉灶。这反映了( )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B.旧的国际经济体系正在遭遇挑战
C.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在加剧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激化
2.《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清政府积极寻求海外贸易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2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7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885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出现于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3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9年。从三种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我们可以看出( )
A.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 B.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C.中国近代经济不断发展 D.近代交通工具受到国人欢迎
4.1825年美国伊利运河通航,在“铁路时代”来临之前,伊利运河为美国东西部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提供了一条快速、安全、经济的捷径。不仅纽约州政府大力支持,而是东部的制造商以及移居到西部的人口也成为主要推动力量。这说明伊利运河( )
A.加强了美国各地间的联系
B.增强了美国对外贸易竞争力
C.促进了铁路交通设施建设
D.助推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
5.“这场瘟疫(黑死病)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救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据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建立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6.他“因族人大量死于伤寒,立志从医,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是他行医的信条。“他”的代表作( )
A.是重要的中医临床学著作 B.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C.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 D.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7.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主要强调( )
A.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C.阿拉伯文化对于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8.公元1世纪时,在一位讲希腊语的埃及佚名商人撰写的《红海回航记》中,首次提到了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扼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冲,雄强富足,竟被当时的罗马作家誉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同波斯、罗马和中国并列。由此可见,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 )
A.展示了希腊化时代的成就 B.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D.反映出西非文明的兴起
9.读如表。下列各项中对19世纪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部分)单位:人
国家/地区 1801—1850年 1851—1875年
共计人数 年均人数 共计人数 年均人数
美洲 60000 1200 535000 21000
美国 18000 360 160000 6400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0000 200 60000 2400
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
②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③欧洲人入侵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锐减
④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历史学家吴于廑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一文中指出,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迄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世界诸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在打开地区间闭塞、扩大彼此物质和精神文明交往,乃至促使历史“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方面,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的是( )
A.印欧人的迁徙 B.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C.亚历山大远征 D.蒙古西征
11.下表是与棉花种植或棉布相关的历史记载,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记载 材料出处
“木棉亦西城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 (元)《农桑辑要)
“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 《农书》
“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天工开物》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农政全书》
A.棉花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元朝棉花种植成本高于养蚕缫丝
C.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12.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古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并成为文化中心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
13.亚历山大之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的学校”,在“希腊化世界的学校”亚历山大里亚面前,确实“稍逊风骚”。在亚历山大里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来,竞芳斗艳,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僧。这反映出当时
A.雅典日渐衰落 B.希腊文化的地位下降
C.文化中心东移 D.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
14.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马尔克斯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
A.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B.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
C.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 D.促进了不同种族的交融
15.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16.下表为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的分类统计。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类别 数量(所) 占比(%)
翻译类 8 21
企业专门技术类 11 30
军事技术类 18 49
A.西方学说得到广泛传播 B.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C.教育体制日益走向完善 D.学习西方以实用性为主
二、材料分析题
17.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辩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通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8分)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在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的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年到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马可·波罗的《东方闻见录》史学价值。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8分)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读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6分)
19.美国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代历史(10分)
美国所使用的历史课本记录中国的部分,除了四大发明、中国地理环境等,还重点介绍了6位历史人物,他们分别是:孔子、嬴政、刘彻、李世民、武则天、郑和。
孔子开始出现在美国教科书上,是在19世纪上半叶。书中重点描述了他曾经担任过鲁国“司寇”的职位,从今天的职位来看,这个身份就相当于法官,也是美国的司法部长。除此之外,美国还将孔子人物形象刻在最高法院的门楣上,其余两个为犹太人的民族领袖摩西、古希腊雅典立法者梭伦。
美国历史课本中对秦始皇的描述,几乎都是赞美之词,他们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不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人格魅力都是非常出众的,这非常贴合美国所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
美国人历史课本中描述的汉武帝刘彻,是一个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打通影响欧亚大陆数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的人。
美国人描述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国家疆域开拓与种族交往中做出了极大地历史贡献。
美国汉学家罗汉在自己所著的《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一书中,有一句对武则天评价的话,非常惹眼——“她没有性别,她是一位圣人”。
在美国的历史教材中,还一度认为郑和的“七下西洋”属于“半全球航行”,他带着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从东方航行到西方,对已知的世界进行了探索。
——摘编自《环球时报》官网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美国教科书中的孔子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有何不同?为什么?(6分)
(2)你认为美国教科书为什么会选取这六位中国古代的著名历史人物?(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漕运是封建王朝通过水路(或附以陆路)向都城或其它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大运河的开凿就是古代漕运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下表为中国古代几个时期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概况及当时的漕运概况。
——整理自鲍成志《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古代漕运发展的一个历史现象,并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要求:现象源自材料,论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