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2 21:5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是先秦历史文献《战国策》艺术魅力的缩影,对它的教学,应承载起传承经典的重任。这篇文章的艺术之美,让人掩卷惊叹:语言的形象美、结构的层次美、故事的理趣美、剪裁的精当美、人物的境界美都跃然纸上,尤其人物的境界美很给学生启发。要力求让文本传达出的思想、智慧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指导,从而获得一些生存智慧,真正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做人的启迪。这也应是我们语文教学特别重要的一个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善于通过细节与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领悟对话中所蕴含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领会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2.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说学情
九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和积累,而且该课文言文较浅易,加上考虑这时期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因此,教师不必过于纠结在对字词句的分析把握上。而是用问题串起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寻找答案,自我体会。而教师应把类比推理这种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运用邹忌的讽谏艺术,领悟其人格魅力等这类在基础内容之上的理论和情感。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文章。
五、说教法学法
1.朗读品味法。课文中有很多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而在交流中每个人的语言蕴含的感彩是很不一样的。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品读,加上教师的引导,能够把枯燥的语言读出味道来,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以问促思法。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答案,在学生回答不足或者有亮点的时候,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或者适当利用生成情况,问了再问,促进学生深究其原因,能够在更深层次上领悟文章。比如,我说:对于邹忌的诚挚劝谏,齐王有没有动心。这时,同学回答有。我问在哪里体现。同学说:善!于是,就请说话的同学品读一下,并问为什么这么读,学生说表示对邹忌论说的赞赏,还有 有学生来补充,还有对邹忌为人的佩服,还有欣然接受建议。那照这样体会,应该怎么读才更贴切 应该语气要短促些还带有肯定,赞美的味道。学生在品味一番后,便自然而然的推进教学进程,更有利于我展开下面的教学内容了。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对某些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再总结答案。比如,第二段邹忌见齐王,说了一堆话,得出什么答案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请同学翻译,由此看来大王,你被蒙蔽太久了。接着,我会问,那邹忌是怎样得出大王被蒙蔽太久了的呢 于是,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4.实践锻炼法。课文中有类比推理,设喻说理,还有除蔽纳谏在今天的借鉴意义。这些,光靠理论知识,教师的举例口头表述是不足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熟悉运用。因此,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自己举例子说明,教师加以点评鼓励,是很有必要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有利于行,但这种忠言人们很不喜欢啊!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做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解释文言词语
期年(  )之后 明日(  )徐公来 闻(  )寡人之耳者  
孰(  )视之 形貌昳丽(  )  谤讥(  )于市朝
吾妻之美(  )我者
2.翻译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  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史书,还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其中的文章说理____,语言 ____,人物形象___。
4.教材初探
(1)文中哪些人赞美了邹忌的长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明邹忌认为齐王处境危险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邹忌进谏成功,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满一年 次日,第二天 使……听到 同“熟”,仔细 光艳美丽 指责讥刺 认为……美
2.(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了。
3.战国 透彻 生动 鲜明
4.(1)他的妻子、妾、客人。(2)自以为不如(或“又弗如远甚”) (3)王之蔽甚矣 (4)示例:劝说要讲究方式,委婉得体效果好,要充分尊重对方,让对方愉快接受意见。
(三)、资料助读
1.作品介绍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期,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后定名为《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人物介绍
(1)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此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还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题目解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王,指齐威王(?—前320),名因齐,齐国国君。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兼语句:邹忌进谏;齐王纳谏。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
(四)、整体感知
A.疏通文意,教师范读,正音断句
1.学生听读,在书上正音并标出停顿。
2.板书学生读音易错之处。
纳谏(jiàn) 窥(kuī)镜  八尺有(yǒu)余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谤(bàng)讥于市朝   时时而间(jiàn)进
燕(yān)、赵、韩、魏  期(jī)年之后
3.出示两句停顿,学生朗读并陈述理由。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明确:因为“今”是时间状语,必须停顿;这里的“地方”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它是两个单音节的文言词,前者是“土地”“地方”的意思,后者是“方圆”的意思,必须停顿。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明确:“臣”是主语,“诚知”是谓语,一般主谓之间应该停顿;又因为宾语“不如徐公美”比较长,所以谓语和宾语之间也要有所停顿。
4.师生再次齐读这两句。
5.结合自己的预习作业,疏通文意,解决疑难之处。
(1)学生自己口头翻译,标示疑难之处。
(2)小组内解决疑难之处,要求能够说出依据(工具书、积累的文言文知识)。将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写到黑板上。
(3)集体解决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及补充。
明确: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是……)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自信:即“信自”,相信自己)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与坐谈:(省略句)(邹忌)与(他)相坐而谈。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蔽:被蒙蔽,所受的蒙蔽)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让我听到的。
(4)译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B.常考重点词语归纳(PPT显示)
1.通假字
孰(shú)视之(“孰”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
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文中指身高。今义:修理。)
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暗中察看。)
臣之妻私臣(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3.一词多义
朝 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皆朝于齐(动词,朝见)
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形容词,同“熟”,仔细)
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如,比得上) 门庭若市(动词,像,如同)
上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 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
而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并且”) 窥镜而自视(连词,表修饰) 而复问其妾(连词,表承接,就)
于 皆朝于齐(介词,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在)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 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向,对)
之 闻寡人之耳者(助词,的) 孰视之(代词,他,指徐公)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暮寝而思之(代词,指这件事)
4.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
a.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b.能谤讥于市朝(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能于市朝谤
(五)、合作探究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部分(3):写齐威王纳谏及其结果。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学习了文中“讽”“修”“左右”“私”“朝”等重点词语,疏通了文意。课后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七)、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一、三题。
七、说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还是学生在最后的课外延伸当中的表现,当我让学生说说自己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在重大活动当中应当怎么做的问题时,我先让班长回答,班长举了自己在运动会上没能积极参与比赛,只是做些后勤工作,而且因没能很好地关心比赛的同学而自责的事情。接下来就有更多的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曾经不关心或以前没有意识到的缺点,并表示以后一定要积极改正。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讲邹忌根据自己的日常家事设喻来说明齐王要明辨是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的道理,而齐王在虚心纳谏的基础上领导齐国日渐昌盛。这篇课文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本单元作品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信念和人生追求,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艺术魅力,对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与归纳。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因此,我把对文言词语的学习、课文的阅读教学、邹忌的讽谏艺术、主要人物的分析作为我教学的主要方向。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四、说学情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之一,是基于班级管理反映出来的问题,即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有话好好说,说什么 怎么说 都是孩子可以借由语文课收获的成长点。
五、说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述课文
1.根据注解,用自己的话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看谁能够将人物的对话讲得惟妙惟肖。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二)、内容品读
1.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明确: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比较敷衍(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明确: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明确: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5.“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明确: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6.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
明确: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2.邹忌劝谏技巧之高具体体现在何处?
明确:(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明确: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4.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邹忌:
(1)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并分析思索;
( 2)在政治上有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坚持真理;
(3)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齐威王:
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
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且行动果断、迅速。
5.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1)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2)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6.邹忌成功地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当今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等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能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原则。
(四)、随堂练习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表现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的句子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是: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的句子是:王之蔽甚矣
(4)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是: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人物性格。
邹忌 :思 齐王:善
3.出自本文的一个 成语是:__________请写出它的反义成语:___________(门庭若市 门可罗雀)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示例1: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且行动果断、迅速。
示例2:喜欢邹忌——他有责任担当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5.下列对文中语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 “徐公何能及君也?”——小妾的回答较之于妻子少了一句直接赞美的话“君美甚”, 表现出妾因地位低下不敢过于亲昵,显得顺从畏怯。
C.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 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宜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现反思如下:
  课前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要求学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力求通顺地翻译课文,记录下不理解的地方,带着疑问学习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
  2、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