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致大海
普希金
哪些中国古诗以“大海”为意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知 人 论 世
亚历山大 谢尔盖耶维奇 普希金是谁?
LOREM IPSUM
我才是普希金!
“俄国文学之父”
“俄国诗歌的太阳”
“战斗民族”猛汉?
忧郁文艺男青年?
《致大海》
代表作品
诗歌《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自由颂》
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
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小说《上尉的女儿》
文学地位
俄国文学之父
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是一面镜子,他的作品描绘了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是一个象征,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象征。亚历山大一世是世俗世界的帝王,他残暴的统治是暂时的;普希金是精神世界的帝王,他打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
普希金是一个标志,是荒蛮俄罗斯与文化俄罗斯的分水岭。在普希金之前,俄罗斯文学是粗鄙的、零散的、模仿的;在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才有了真正的俄罗斯精神,俄罗斯文学的天空中出现了满天星辰,交相辉映。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824年。1820年,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般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下,作者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写于离别之际的诗,也是一首歌颂自由的诗。
理清结构
第二部分:3-13 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
第三部分:14-15 诗人再次与大海告别,表达自己的信念。
第一部分:1-2 诗人与大海告别。
第一部分:
与大海告别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思考:结合诗人生平的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时代背景:沙皇专制统治
个人处境:遭受流放,备受压抑
迫切渴望自由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视觉
听觉
大海的雄浑、壮美
忧郁、悲伤、恋恋不舍
第二部分:
面对大海的联想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抒胸臆,表达对大海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对自由的苦苦追求。
“任性的脾气”和“喜怒无常”正是大海自由属性的体现。大海的自由奔放和多样的美,引发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石岸”表面上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实际上是当时黑暗现实的象征,它使诗人失去了自由。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是指诗人想
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
“被缚住”“想要挣脱开”表达了
诗人追求自由和理想而不得的痛苦。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
像风暴之声驰过我们面前,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思考:“另一个天才”指谁?作者为何要提及这两个人?
拜伦
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 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制定《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
相关链接
拿破仑·波拿巴
捍卫了法国的自由
相关链接
拜伦
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
为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
1823年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
1824年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
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其诗作以对黑暗现实的辛辣讽刺、批判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比较严重。
一生追求自由、
反对专制和剥削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
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
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思考:这里的“他”指谁?“桂冠”指什么?
拜伦
桂冠:拜伦的作品与精神
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世界空虚了”指两位伟人的离世。反映诗人对二人功业未竟的惋惜,同时又因二人的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思考:这里的“世界空虚了”指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批判暴政、反对独裁
第三部分:
再次告别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表示永不忘记大海的声响和形象,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将要到达的地方,并坚定了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情感得以升华。
感情:执着、坚定、顽强不屈
思路与情感
道别
联想
道别
功业未竟的伟人
挣脱束缚的愿望
——悲伤不舍,因大海的自由奔放而渴求自由
——对大海的热爱和自身的
不自由而感到痛苦
——惋惜,壮志未酬
崇敬,精神伟大
——牢记,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内容小结
大海
致大海
自由精神
写作特色: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把大海拟人化,直接同大海对话,诗中蕴涵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大海联想到举世震惊的英雄,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增添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致大海》 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主旨,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方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