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学 校:
适用年级:二年级下册
设 计 者:
课 时:共2课时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分析
(1)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5)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2. 教材分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全诗语言简洁,句式相同,比较适合朗读。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句子,想画面,读出恰当的语气、读出感情。课后第3题要求“读句子,想画面,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引导学生依托课文中的句子去想象画面,是片段式想象,这是在二年级上册读诗句想象画面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
3. 学情分析
这是一组用爱心串起来的课文,主要讲了助人为乐的一些故事。这些正好是3月份讲,恰逢文明月、学雷锋之时,易掀起做好事高潮。当今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他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下健康成长,快乐生活,许多时候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但也要学会关爱别人,这是中华美德,不能丢。主题相类似,但每篇课文又有其特点。
2、学习目标
1.认识5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27个字,会写30个词语,继续巩固识字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马》,能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匹出色的马》。
3.能用多种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拓展积累词语。
4.读句子,想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内容;能仿照例句展开想象,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
5.能根据提示,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
6.感受亲情、师生情,懂得关心、帮助他人,珍惜劳动成果。
第一课时
1、学习目标
1.认识“曾、蒙”等13个生字,会写“冒”字,能用多种方法猜测“泥泞、年迈”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能读出问答的语气。
二、评价任务
1.通过开火车、指名读,认识生字,认读二类字。
2.多种方法说说“泥泞、年迈”等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环节 教学活动 对应评价任务 对应学习目标
环节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说一说自己听说过的雷锋叔叔的故事或者了解的相关信息。 2.教师讲雷锋叔叔把手套送给陌生的老大娘,自己却挨冻的故事。 雷锋叔叔虽然牺牲了,但是他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雷锋的足迹。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 1
环节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一: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通顺,并标出小节序号。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小节序号。 (2)检查难读的句子,相机指导正音。“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瞧,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就是他洒下的汗滴。”“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 出示要求二:带着课题中的问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再读课文,思考:我们去哪里寻找雷锋的足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交流汇报(沿着长长的小溪、顺着弯弯的小路、四处寻觅)。雷锋叔叔到底在哪里呢?让学生自读课文去寻找答案。 1 1、2
环节三 随文识字、理解词义。 1.根据学生发言随文识字“曾、蒙、泞”。认识“曾”字(学生说说记字方法),理解“曾”字的意思——曾经;认识“蒙”字;引导学生猜猜“泥泞”的意思(结合这两个字的“氵”部,再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可以猜到其意思),并通过字义记住字形。 2.识字、释词。 “棘”:字源识字。 “瓣”:字理识字,拓展识字“辩”“辫”。 学生自主识记其他生字。 提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年迈”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晶莹”的意思。 1、2 1、2
环节四 指导书写,拓展运用1.指导书写“冒”字。 (1)观察占格:先找出在横中线、竖中线或中心位置的笔画,再看起笔位置。(2)教师范写,强调:横画之间的间距要均匀;上半部分中间的两横和两边都不相连。 (3)学生练写:描红一遍后临写一遍。 (4)集体展评。展示写得好的,作为示范;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必要时再次范写。(5)学生再次练写一遍。 2.用“冒”字组词,并选择一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1 1
环节五 总结交流1.通过阅读了解到了雷锋的足迹,并学习了生词。2.再次认读重点词语。 1、2 1、2
3、板书设计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冒 留 弯 背 洒 温暖
4、作业设计
①利用课余时间找一找身边的“雷锋”。
②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争做“小雷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