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初中科学中考考前优生特训:溶解度1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初中科学中考考前优生特训:溶解度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22 16:35:4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初中科学中考考前优生特训:溶解度1
一、单选题
1.(2023·杭州模拟)将纯净的氯化钠固体配制成溶液。20℃时,向4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10 15 20 25
溶液质量/g 60 65 70 70
A.①中得到的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B.③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实验②可算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0g
D.20℃时,往①所得溶液再加入10g氯化钠,溶液刚好达到饱和
2.(2023八上·椒江期末)20℃时硝酸钾溶解实验的部分数据如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所加硝酸钾质量/g 所得溶液质量/g
① 10 2.5 12.5
② 10 3 13
③ 10 3.5 m
④ 10 4 13.2
A.表中m的值为13.2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2克
C.③、④实验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实验④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实验③
3.(2022九上·余姚月考)下列坐标图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A.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C.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少量氧化钙
4.(2022八上·杭州期中)现对某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若蒸发10g水析出ag固体,若蒸发20g水析出bg固体,若蒸发30g水析出cg固体,则下列关系是正确的是(  )
A.c=a+b B.c=2b﹣a C.c=2b+a D.c=2a+b
5.(2022八上·温州月考)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10克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g)
① 10 2 0
② 10 3 0
③ 10 4 0.4
④ 10 5 1.4
A. 20℃时,10克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3.6克NaCl
B.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有关
C.第四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6.(2022八上·杭州期中)物质M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2.6 15.3 20.0 25.0 38.2
A.0℃时,15.9gM溶于15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B.20℃时,M形成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是15.3%
C.若要配制200g20.0%的M的饱和溶液,对应温度必须是60℃
D.80℃时,M的饱和溶液138.2g降温至40℃,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20.0g
7.(2022八上·义乌月考)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
B.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温度从t2℃降至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D.t1℃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8.(2022八上·义乌月考)温室时,向25g某固体中分批次加入水,充分搅拌,结果如图所示(保持温度不变):温室时该固体的溶解度可能是(  )
A.50g B.35g C.30g D.25g
9.(2022八上·余杭月考)甲、乙两个烧杯中各盛有100.0g水,T2℃时,分别加入质量均为ag的硝酸钾或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后,甲烧杯中现象如图1所示,再将两个烧杯同时降温至T1℃,乙烧杯中现象如图2所示。
硝酸钾和氯化钾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
温度/℃ 0 T1 20 T2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25.0 31.6 35.1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钾 27.6 31.8 40.0 35.1 40.0 45.5 51.1 56.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烧杯中加入的固体一定是硝酸钾
B.图1中溶液可能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图2中上层清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C.若从T1℃重新升高到T2℃,甲、乙两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D.a的取值范围为31.8<a≤35.1
10.(2022七下·宁海期末)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70 90
溶解度/100g水 27.3 39.3 49.0 54.1 51.1
A.硫酸镁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50℃时,49克硫酸镁和100克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49%的硫酸镁溶液
C.50℃时,100克硫酸镁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
D.50℃时,28克硫酸镁放入40克水中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11.(2022·湖州)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氯化钠(克)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20℃时,要溶解36克氯化钠至少需要100克水
C.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硝酸钾
D.将8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和8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各100克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是2.4克和137.4克
12.(2022八下·苍南竞赛)把t℃时50克20%的KNO3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掉10克水,有1克KNO3固体析出,则KNO3在t℃时的溶解度为:(  )
A.10克 B.22.5 C.25克 D.30克
13.(2022七下·余姚竞赛)如图是化合物M和化合物N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60℃时,M和N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将60℃时N溶液降温至30℃,一定有晶体析出
C.30℃时,M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40%
D.无论升温或降温都能使40℃接近饱和的N溶液达到饱和
14.(2022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相等
B.t2℃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
二、填空题
15.(2022八上·义乌期中)将纯净的氯化钠配制成溶液。20℃时,向 4 个盛有 200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4 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9 36 81 90
溶液质量/g 209 236 272 272
若将①中得到的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的质量是   g. 关于上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①②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③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20℃时,将④继续恒温蒸发 100g 水,过滤,得到质量为 36g 的固体
d.20℃时,200g 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72g.
16.(2022八上·义乌月考)下表是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27.6 31.0 34.0 37.0 x 42.6 45.5
小明为测定x的值,取4份40℃的水各50g,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氯化钾质量/g 5 15 25 35
溶液质量/g 55 65 70 7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使实验2的溶液达到饱和,可采取的方法是   。
(2)由实验可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x为   。
17.(2022八上·义乌月考)氯化钠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氯化铵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1)如图是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a”或“b”)。t℃时,若饱和氯化钠溶液和饱氯化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两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相等;
B.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大于20℃。
(2)20℃时,将m g NaCl氯化钠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并分别进行如下操作:
据此分析,x=   ,m g 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为   g。
18.(2022九上·杭州月考)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用途也不同。请据表回答:
表一 物质的溶解度(20℃)
物质 NaOH Ca(OH)2 CaCO3 CaSO3
溶解度(克) 109 0.165 0.0014 0.0043
表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克) >10 1—10 0.01—1 <0.01
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   。
(2)实验中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但是根据上表可知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硫,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
(3)向盛有3毫升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数滴氯化铁溶液,产生了明显的沉淀。但如果向盛有3毫升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数滴氢氧化钙溶液,却没有明显现象出现。根据上述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9.已知: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氯化钠溶解度/g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硝酸钾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1)20 ℃时,将100 g氯化钠加入200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硝酸钾,要得到比较纯净的氯化钠,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20 ℃时将含有不溶性杂质的硝酸钾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100 g固体没有溶解。继续升高温度至60 ℃,充分搅拌后仍有60.8 g固体没有溶解。然后将混合物升温至80 ℃,再充分搅拌,恒温过滤,得到滤渣34.74 g则这一定量水的质量是   g,原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
20.(2021八上·金华期中)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1)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g。
(2)现需要使用①的溶液配制200克10%
的R的稀溶液,需要   g①的溶液。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   (写名称)。
(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有   。
A.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若使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
C.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
21.(2021八下·长兴开学考)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实验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A B C D E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60℃
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20g 20g 10g 10g 10g
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剩余固体质量 X 10g 7.6g 6.4g 0g
(1)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   。
(2)写出A组中X的数据:   克。
(3)在第二组实验中,该同学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假设溶液损失不计)
①用电子天平称取10.0g食盐,放入烧杯中;
②量取10.0mL水,倒入上述烧杯中,称量烧杯、食盐和水的总质量为m1g;
③搅拌至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④过滤,称量所得食盐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g;
⑤计算:m1-m2=   g。
22.(2019八上·温州期中)海藻酸钠是从褐藻类的海带或马尾藻中提取碘和甘露醇之后的副产物,是一种天然多糖,在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海藻酸钠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较慢,使用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配制溶液,对日常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究哪些因素可以加快海藻酸钠的溶解速度,小科同学按下表进行了实验:
实验序号 海藻酸钠质量/克 水的质量/毫升 水的温度/℃ 是否搅拌 完全溶解的时间/秒
1 1.4 100 20 否
 
2 1.4 100 20 是
 
3 1.4 100 30 是
 
4 1.4 100 40 是
 
(1)本实验中小明研究了   对海藻酸钠的溶解速度的影响。
(2)小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加入一定量浓度 3%的六偏磷酸钠溶液可加快溶解速度。
为了探究加入六偏磷酸钠溶液多少对海藻酸钠溶解速度的影响,请参照上表数据设计该实验方案   。
23.(2018八上·长兴月考)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某一实验结果,当我们要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就要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探究此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完成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因素1:溶质的种类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温度
操作步骤:在常温下,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钙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少量氯化钠未溶,试管②中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③中有多量氢氧化钙未溶。
实验结论:   
因素2:温度(以硝酸钾为例)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硝酸钾)
操作步骤: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g硝酸钾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40"C,将试管③加热并保持在60"C,振荡,观察各试管中硝酸钾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多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②中有少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③中硝酸钾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在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24.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硝酸钾 13.3 20.9 32 45.8 64 85.5
氯化钠 35.7 35.8 36
36.3 36.6 37
温度/℃ 60 70 80 90 100
硝酸钾 110 138 169 202 246
氯化钠 37.3 37.8 38.4 39 39.8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
(2)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克。
(3)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   的方法提纯。
(4)对(3)中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填编号)。
Ⅰ.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Ⅱ.剩余溶液一定是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Ⅲ.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Ⅳ.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硝酸钾
(5)在一定温度下,将含69克硝酸钾、18克氯化钠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改变温度使硝酸钾析出,氯化钠不析出,则温度T( ℃)的范围是   (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互不影响)。
25. 硫酸铵和氯化钾是化工生产的副产品,直接作为肥料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或影响作物的生长,工业上往往将氯化钾转化为无氯钾肥.如图1是硫酸铵等几种盐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归纳硫酸铵等物质溶解度﹣温度曲线变化规律:
①    ;②温度相同时,    .
(2)(2)将氯化钾转化为无氯钾肥的流程如图2:
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产品(无氯钾肥)的化学式是    ;
④操作Ⅰ主要是趁热过滤,过滤后的产品中    (NH4)2SO4晶体析出(填“有”或“没有”).
(3)(3)苯甲酸(C6H5COOH)通常用作定香剂或防腐剂,也用作果汁饮料的保香剂,合成苯甲酸晶体常伴随有氯化钾等副产品生成,某同学加热分离氯化钾后的白色固体A,并测定其熔点,发现其在15℃开始熔化,达到130℃时仍有少量不熔.
资料:苯酸钾熔点122.4℃;纯净固体一般都有固定熔点;在常温时苯酸钾溶解度很小.小于0.4g.
【提出问题】分离氯化钾后的白色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
【猜 想】猜想1:苯酸钾;猜想2:氯化钾,猜想3:    .
【实验探究】限选试剂:蒸馏水、AgNO3溶液、稀硝酸.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将白色固体A加入水中,加热、溶解、冷却、过滤. 得到白色晶体和无色滤液
Ⅱ取无色滤液少许于试管中,        白色固体A中含有KCl
Ⅲ取白色晶体,    熔点是     结合实验Ⅱ,猜想3成立
四、解答题
26.(2023·宁波模拟)葡萄酒中充入SO2具有保鲜、杀茵、抗氧化等作用,但过多摄入SO2对人类身体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我国规定人体每天SO2摄入量最高不超过0.7 mg/kg。小宁每次见爸爸喝酒时都提前打开葡萄酒,倒入形状特殊的容器中“醒酒”,喝时倒少许葡萄酒且不停轻摇酒杯。小宁取150mL该葡萄酒(加适量稀酸),加热使SO2全部逸出并将SO2通入足量的H2O2溶液中发生化合反应,待完全反应后,得到含溶质质量分数为0.098%的硫酸溶液50g。求:
(1)分析可知:当压强一定时,升高温度,SO2在水中的溶解度将   。
(2)SO2通入足量H2O2溶液中发生化合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假设小宁爸爸一次喝葡萄酒300 mL,酒中的SO2全部被喝入。计算说明体重为75kg的他爸爸SO2摄入量是否超标?
(4)小宁将选择形状类似   (填“量筒”或“烧瓶”)的容器来“醒酒”,明白了喝时倒少许葡萄酒且不停轻摇酒杯是为了   。
27.(2022八上·义乌期中) 某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硝酸钾和不溶性杂质,把它们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其结果 如下表:
温度( ℃) 10 40 65 75
剩余固体(克) 261 175 82 82
硝酸钾的溶解度见下表:
温度( ℃) 10 40 50 55 60 65 75 80
溶解度(克) 20.9 63.9 85.5 95 110 126 150 169
求:
(1)10℃时, 硝酸钾的溶解度   克
(2)所加水的质量;
(3)该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
28.(2022八上·临海期中)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实验,下图甲是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温度关系。
(1)1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g
(2)20℃时,将15g硝酸钾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请写出一种能实现如图乙所示结果的操作方法,并写出计算过程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9.(2022八上·温州月考)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
所示。
(1)t1℃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   乙。
(2)t2℃时,配置18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需称量甲的质量   g。
(3)由图2推测硝酸钾是图1中的   物质。
(4)图2“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中表示为 。
A.b 点→a 点 B.c 点→a 点 C.b 点→c 点 D.c 点→d 点
30.(2022八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在常温下向烧杯内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悬挂物不参与反应),在硝酸铵固体逐渐溶解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化情况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并解释原因(不考虑温度对体积变化的影响)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31.(2022八上·长兴月考)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
(1)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为   克。
(2)②中硝酸钾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求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2.将20 ℃时,100 g某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均分为两份,第一份恒温蒸发10 g水,析出5 g晶体;第二份恒温蒸发20 g水,析出15 g晶体。则原溶液的溶质质量是多少
33.(2022七下·鄞州期末)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溶液是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2)图3中曲线N表示的是   (填“甲”或“乙”)的溶解度曲线。
(3)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图2中乙溶液一定不饱和
B.图2中乙溶液降温至30℃有晶体析出
C.图2中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图1中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34.(2022·绍兴)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
(1)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为   克。
(2)②中硝酸钾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计算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5.(2022七下·余姚竞赛)图为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的溶解度   乙的溶解度(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t2℃时,40g水中溶解   g乙物质恰好达到饱和。
(3)某同学在t1℃时开始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A、B、C。在溶液A、B、C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充分搅拌,恢复到t2℃,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五、综合说理题
36.(2021八上·义乌期中)如图甲所示,一个体积为V1小木块漂浮在90℃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此时小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为V0。将装置放置在室温20℃的房间里,若此过程中木块始终处于漂浮状态。请根据下图小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进行分析说明。(温馨提示:1.溶液的密度和溶液的浓度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3)根据(2)中的规律计算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4)与氯化钠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当加入25g氯化钠时溶液质量为70g,此时溶质质量为:70g-50g=20g。因为25g>20g,所以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20g,则①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20g,则溶液③④正确不合题意;
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20g,则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40g,即氯化钠的溶解度为40g,故C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20℃时,往①所得溶液再加入10g氯化钠,溶液刚好达到饱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3)当溶液存在未溶的晶体时,此时溶液肯定饱和,据此确定m的数值;
(2)(4)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
【解答】根据实验④可知,10g水中加入4g硝酸钾时,溶液质量为13.2g,则此时溶质质量为:13.2g-10g=3.2g<4g,即此时出现未溶的晶体,那么此时溶液饱和。由此可知,在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2g硝酸钾。在实验③中,因为3.5g>3.2g,所以此时溶质仍然为3.2g,即m=13.2g,故A正确,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2g,那么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则硝酸钾此时的溶解度为32g,故B正确,不合题意;
溶液③和④都是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则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由物质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硫酸转化为硫酸钠时溶质质量增加,硫酸铜转化为硫酸钠时溶质质量减小,但因不能确定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关系,所以无法判断减少的量是低于原始质量还是高于原始质量,不符合题意;
B、向一定量稀盐酸逐滴加等质量和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由方程式
HCl+NaOH=NaCl+H2O
36.5 40
可知,盐酸会有剩余,则溶液pH会从小于7增加,但最终仍是小于7,不符合题意;
C、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当碳酸钙达到分解温度后开始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质量开始增加,且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D、 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少量氧化钙 ,氧化钙与水化合放热,会使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当温度慢慢恢复后又开始增加,至原始大小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在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即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据此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在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即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则:;
解得:c=2b-a。
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当溶液中出现未溶的晶体时,溶液肯定达到饱和,据此确定1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即可;
(2)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3)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做比即可;
(4)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分析计算。
【解答】A.根据实验③可知,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4g-0.4g=3.6g,即13.6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NaCl,故A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只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
C.第四组实验中,溶质质量为3.6g,溶剂质量为10g,则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3.6g:10g=9:25,故C正确;
D.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则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0℃时的溶解度计算出150g水中最多溶解质量,然后与15.9g比较即可;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2)中的方法计算出60℃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4)根据溶解度计算出不同温度下的溶质质量,然后相减得到析出晶体的质量。【解答】A.0℃时,M物质的溶解度是12.6g,
则150g水中最多溶解M的质量为:;
故加入15.9gM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
B.20℃时,M的溶解度为15.3g,
则M形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故B错误;
C.配制200.0g20.0%的M的饱和溶液,60℃时M的溶解度是25.0g,
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温度高于60℃则溶液不是饱和溶液,故C正确;
D.80℃时,M的饱和溶液138.2g含有溶质是38.2g。降温至40℃,析出晶体的质量是:38.2g-20.0g=18.2g<20.0g,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的定义结合图像判断;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析出晶体的质量与溶解度的变化量有关,还与溶液的质量有关;
(4)当溶解度相同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g,没有带单位,故A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即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大于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因为没有指明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无法确定,故B错误;
C.温度从t2℃降至t1℃时,如果溶液质量相等,那么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因为没有指明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判断,故C错误;
D.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计算方法来分析判断。【解答】由图示可知,当25g该固体物质中加入75g水,固体完全溶解,
假设恰好溶解时,设该物质的溶解度为x,则:
解得:x=33.3g;
由图示可知,25g该固体在50g水中不能完全溶解,则该物质的溶解度小于50g,
因此该物质的溶解度在33.3g~50g之间。
故选B。
9.【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2)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它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3)溶质质量分数=;
(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解答】A.T2℃时,向100.0g水中加入ag的KNO3或KCl固体全部溶解,降温至T1℃时,有晶体析出,说明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而KNO3和KCl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无法判断乙烧杯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还是KCl,故A错误;
B.图1中溶液可能是该溶质的恰好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图2中因有晶体析出,上层清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故B正确;
C.若从T1℃重新升高到T2℃,乙烧杯中的晶体全部溶解,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中溶质质量都为ag,溶剂为100g,则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错误;
D.T2℃时图1中溶液可能是该溶质的恰好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都为35.1g,所以a最大值为35.1g。T1℃时有晶体析出,而KNO3溶解度为25.0g,KCl溶解度为31.8g,所以a最小值为25.0g,即a的取值范围为25.0<a≤35.1,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硫酸镁的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饱和溶液的信息判断;
(4)首先根据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列式计算出40g水中最多溶解硫酸镁的质量,再将28g与这个质量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故A错误;
B.5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9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硫酸镁的质量为49g,那么此时溶质质量分数:,故B错误;
C.5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9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硫酸镁的质量为49g,则此时硫酸镁饱和溶液的溶质和溶剂质量之比为:49:100,而题目没有说明是否饱和,故C错误;
D.5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9g,设40g水中最多溶解硫酸镁的质量为x,

解得:x=19.6g;
因为28g>19.6g,
所以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根据表格确定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3)如果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明显,那么可使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析出;
(4)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分别计算出两个温度下溶质的质量,然后相减得到析出晶体的质量。
【解答】A.根据表格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36g,那么要溶解36克氯化钠至少需要100克水,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表格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却变化较小,因此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硝酸钾,故C正确不合题意;
D.8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8.4g,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可知,80℃时138.4g氯化钠饱和溶液降低到20℃时析出:38.4g-36g=2.4g,而不是100g溶液,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析出晶体后的溶液肯定为饱和溶液,根据公式“”计算出溶解度。
【解答】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50克×20%-1克=9克,
饱和溶液的质量为:50克-10克-1克=39克,
设KNO3在t℃时的溶解度为x,
则:;解得:x=30克。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交点的意义判断;
(2)根据晶体析出的条件判断;
(3)根据图像确定30℃时M的溶解度,然后根据“”计算溶解度;
(4)根据物质N的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60℃时,M和N的图像相交,即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则该温度下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是题目没有说明二者都饱和,故A错误;
B.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是降低到30℃时,如果溶液依然为不饱和溶液,那么就没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30℃时,M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溶液的最大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在温度低于40℃时,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高于40℃时,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无论升温或降温都能使40℃接近饱和的N溶液达到饱和,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交点的含义解答;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当溶质质量相同时,溶质质量分数越小,溶液质量越大,则溶剂质量越大;
(4)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变化分析溶液是否饱和。
【解答】A.P点时二者的图像相交,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错误;
B.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则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B错误;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该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为a>b>c,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a>b>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质量大小:a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由于a、b的溶解度减小,因此它们仍然为饱和溶液,而C的溶解度增大,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791;ab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溶液质量,再与原来溶液质量相减得到加水的质量;
(2)①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物质,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②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溶解度相等,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③根据溶解度计算出析出氯化钠的质量即可;
④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解答】(1)在溶液①中,溶质的质量为9g,
则配制成0.9%的生理盐水的质量为:9g÷0.9%=1000g;
则需要加水的质量为:1000g-209g=791g。
(2)实验③和④中,溶液的质量都小于氯化钠和水的总质量,即存在未溶的氯化钠,那么③④都是饱和溶液,因此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
根据③可知,272g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72g-200g=72g,即在20℃时,2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72g,故d正确;
①②中溶质质量都小于72g,因此①②都是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将④蒸发100g水,那么析出晶体质量:,那么得到晶体:36g+(80g-72g)=44g,故c错误。
故选abd。
16.【答案】(1)加溶质或降温或蒸发溶剂
(2)4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解答;
(2)根据表格确定4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的质量,再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规律计算出它的溶解度。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要使实验2中的溶液达到饱和,可采取的方法为:加溶质或降温(减小溶解度)或蒸发溶剂。
(2)根据表格可知,40℃时,在50g水中加入25g氯化钾时溶液质量为70g,
则此时溶质质量为:70g-50g=20g,
即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20g;
设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x,

解得:x=40g。
17.【答案】(1)a;C
(2)4.6;105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对应的曲线。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大小有关,即溶解度越大,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2)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结合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1)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NH4Cl的溶解度曲线是a;
t℃时,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相等,则此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若饱和NaCl溶液和饱和NH4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溶剂质量也一定相同,故A正确不合题意;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t℃时,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相等,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不合题意;
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铵与氯化钠溶解度相等的温度是10℃<t<20℃,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溶解36g,则10g水溶解3.6g,即饱和溶液蒸发10g水会析出3.6g氯化钠。开始蒸发10g水,析出1g固体后溶液是饱和溶液,再蒸发10g水,属于饱和溶液蒸发会析出3.6g氯化钠,所以析出固体x=1g+3.6g=4.6g;
饱和溶液中含有9g固体,因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设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质量是y,则:

解得:y=25g,
所以一份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溶剂质量是:25g+10g=35g,
所以mg NaCl不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为:35g×3=105g。
18.【答案】(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形成的饱和溶液浓度低,无法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2)Ca(OH)2 +SO2=CaSO3↓+ H2O
(3)氢氧化钙微溶,数滴溶液中的溶质太少,与氯化铁反应生成的沉淀太少,肉眼看不到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解度的大小,从而确定对二氧化碳气体吸收能力的大小;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氢氧化钙与氯化铁反应,肯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如果生成氢氧化铁的质量太少,也可能出现看不到沉淀的情形。
【解答】(1)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9g,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只有0.165g,则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形成的饱和溶液浓度低,无法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2)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Ca(OH)2 +SO2=CaSO3↓+ H2O 。
(3)向盛有3毫升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数滴氯化铁溶液,产生了明显的沉淀。但如果向盛有3毫升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数滴氢氧化钙溶液,却没有明显现象出现。根据上述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数滴溶液中的溶质太少,与氯化铁反应生成的沉淀太少,肉眼看不到。
19.【答案】(1)9∶25
(2)蒸发结晶
(3)50;70%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据此计算出2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然后与100g比较,从而确定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
(2)根据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分离提纯氯化钠的方法;
(3)根据20℃、60℃溶解度分析出升高温度时100g的水中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关系,计算出一定量水的质量;根据一定量的水计算出硝酸钾的质量,即可计算出原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
【解答】(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将100克氯化钠加入到200克水中,能溶解72.0g 的氯化钠,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最简整数比=72g:200g=9:25;
(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硝酸钾,要得到比较纯净的氯化钠,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3)①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在20℃、60℃分别是31.6g、110g,
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在100g的水中由20℃升高到60℃时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110g-31.6g=78.4g,
由题意可知,将含有不溶性杂质的硝酸钾加入到一定量20℃的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100g固体没有溶解。继续升高温度至60℃,充分搅拌后仍有60.8g固体没有溶解。
那么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100g-60.8g=39.2g。
设一定质量水的质量为x,则:100g:78.4g=x:39.2g;
解得:x=50g。
②由硝酸钾在80℃的溶解度是169g可知,
100g的水中由60℃升高到80℃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69g-110g=59g,
若是50g的水多溶解的硝酸的质量是29.5g>60.8g-34.74g=26.06g,
说明了升高到80℃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杂质的质量是34.74g。
由6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可知,
在50g的水中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55g,
硝酸钾的总质量为:55g+26.06g=81.06g;
原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20.【答案】(1)60
(2)80
(3)硝酸钾
(4)A、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1确定硝酸钾的溶解度;
(2)首先计算出溶液①的溶质质量分数,然后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列出方程,计算出需要溶液①的质量;
(3)根据图2确定R的溶解度的大小,然后与图1进行比较即可;
(4)根据图1的溶解度信息,结合图2的实验过程,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
(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使用①的溶液配制200克10% R的稀溶液,需要①的溶液的质量为x,
200g×10%=25%x;
解得:x=80g。
(3)根据图片可知,180g水蒸发80g水后,剩余水的质量为100g。此时将溶液升温到t2℃时,没有固体析出,即t2℃时,100g水能够溶解60gR。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g,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0g,所以R是硝酸钾;
(4)A.①和②的溶液中,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硝酸钾完全溶解,溶质质量相等,故A正确;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故B正确;
C.②烧杯中,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0g硝酸钾,是饱和溶液;③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③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AB。
21.【答案】(1)溶剂种类
(2)5.2
(3)6.4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变量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来分析;
(3)根据第二组实验数据结合题给的信息可以完成该题的解答 ;
【解答】(1)比较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在第一组实验中变量是溶剂,其它条件都是相同,所以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
(2)根据第二组C实验中,20℃下10g溶剂中硝酸钾最后剩下7.6g,说明溶解了2.4g。在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变,所以在第一组A实验中20g溶剂最多能溶解4.8g硝酸钾,所以剩下的固体质量为5.2g,X应填5.2;
(3)根据题目分析, m1表示烧杯、食盐和水的总质量, m2 表示过滤掉未溶解的固体后食盐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则 m1-m2 应表示未溶解的固体质量。根据表格中对应的第二组D实验可得,剩余的固体质量为6.4g,m1-m2 =6.4g。
故答案为:(1)溶剂种类;(2)5.2g;(3)6.4g。
22.【答案】(1)温度、是否搅拌
(2)取3只相同烧杯,均加入100mL40摄氏度的水(水的体积和温度有控制相同即可),3只烧杯分别加入3%六偏磷酸钠溶液和海藻酸钠的量为0mL和1.4克,2mL和1.4克,4mL和1.4克,【等梯度设置六偏磷酸钠溶液体积,海藻酸钠的量】均不断搅拌,观察并记录1.4克海藻酸钠全部溶解的时间。多次重复上述实验3-5组。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溶解速度除了受上述三个因素影响,还受是否搅拌的影响。
【解答】(1)通过实验3和实验4的对比,此时实验的变量是水的温度,所以探究的是温度对海藻酸钠溶解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对比,此时实验的变量是是否搅拌,所以探究的是是否搅拌对海藻酸钠溶解速率的影响;
(2)探究加入一定量浓度 3%的六偏磷酸钠溶液可加快溶解速度 ,我们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此时的变量是浓度 3%的六偏磷酸钠的量。注意为避免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进行3-5组上述实验。
23.【答案】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固体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不相等或在温度保持不变时,溶质种类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温度;不相等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解:因素1实验:通过对以上实验的分析可知:整个过程中除了溶质种类不同以外;其他量均相同;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再通过对比发现:试管①中有少量氯化钠未溶,试管②中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③中有多量氢氧化钙未溶;由此可知: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固体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不相等或在温度保持不变时,溶质种类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因素2实验:探究的变量为温度;不变的量为溶质的种类(硝酸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有多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②保持在40℃,有少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③保持在60℃,硝酸钾全部溶解;由此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不相等。
故答案为: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固体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不相等或在温度保持不变时,溶质种类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温度;不相等。
24.【答案】(1)氯化钠
(2)45.8
(3)降温结晶
(4)Ⅰ
(5)20~70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数据分析,找出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确定结晶的方法分析;根据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2)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3)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所以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4)Ⅰ.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所以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正确;Ⅱ.因采用的是硝酸钾结晶的方法,析出的是硝酸钾晶体,所以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而氯化钠可能达到饱和,也可能没有达到饱和,错误;Ⅲ.上述方法不能将两者完全分离,剩余溶液中仍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错误;Ⅳ.析出的晶体中一定含有硝酸钾,也可能含有少量氯化钠,错误;(5)7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38g,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69g,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18g,所以将含69克硝酸钾、18克氯化钠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改变温度使硝酸钾析出,氯化钠不析出,则温度的范围是20~70。
25.【答案】(1)硫酸铵等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各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2)K2SO4;没有
(3)苯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物;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放入试管中加热;122.4℃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硫酸铵等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温度相同时,各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故答案为:硫酸铵等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温度相同时,各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2)流程图2中,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产品(无氯钾肥)的是硫酸钾,操作Ⅰ主要是趁热过滤,过滤后的产品中没有(NH4)2SO4晶体析出,因为在较高温度下,硫酸铵的溶解度较大;故答案为:K2SO4;没有;
(3)分离氯化钾后的白色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猜想1:苯酸钾;猜想2:氯化钾,猜想3:苯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物;实验操作:Ⅱ取无色滤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结论是白色固体A中含有KCl;Ⅲ取白色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熔点是122.4℃,说明有苯酸钾,因此结合实验Ⅱ,猜想3成立;故答案为:苯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物;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放入试管中加热;122.4℃.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硫酸铵等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温度相同时,各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流程图2中,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产品(无氯钾肥)的是硫酸钾,操作Ⅰ主要是趁热过滤,过滤后的产品中没有(NH4)2SO4晶体析出,因为在较高温度下,硫酸铵的溶解度较大.分离氯化钾后的白色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猜想1:苯酸钾;猜想2:氯化钾,猜想3:苯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物;实验操作:Ⅱ取无色滤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结论是白色固体A中含有KCl;Ⅲ取白色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熔点是122.4℃,说明有苯酸钾,因此结合实验Ⅱ,猜想3成立.
26.【答案】(1)减小
(2)SO2+H2O2=H2SO4
(3)解:设加热逸出的SO2的质量为x。
SO2+H2O2= H2SO4
64 98
x 50g×0.098%
x=0.032 g=32 mg
喝该葡萄酒300 mL将摄入SO2的质量为 ×300 mL.=64mg
则体重为75 kg的他爸爸每天SO2最多能摄入0.7 mg/kg×75 kg=52.5 mg
所以他爸爸SO2摄入量超标
(4)烧瓶;充分将SO2挥发掉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加热使SO2全部逸出”分析二氧化硫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二氧化硫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稀硫酸的方程式,根据稀硫酸的溶质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硫的质量,再根据“二氧化硫的质量与葡萄酒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出300mL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质量。接下来用0.7mg/kg×爸爸的体重计算处一天它的二氧化硫的最大摄入量,最后二者相比即可。
(4)根据形状对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解答。通过震荡,可以加快二氧化硫的挥发,降低对人体的影响,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加热使SO2全部逸出”可知,当压强一定时,升高温度,SO2在水中的溶解度将减小。
(2)二氧化硫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稀硫酸,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SO2+H2O2=H2SO4 。
(4)小宁将选择形状类似烧瓶的容器来“醒酒”,因为它的下面粗大装的酒更多,且比较稳定。它明白了喝时倒少许葡萄酒且不停轻摇酒杯是为了充分将SO2挥发掉。
27.【答案】(1)20.9g
(2)根据40℃剩余物质175g,再升温到65℃,剩余物质又少了,说明升温到40℃时,固体中还含有硝酸钾。该物质由10℃升温到40℃,又溶解了261g-175g=86g,由10℃升温到4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了63.9g-20.9g=43g,即100g水中能多溶解43g,又因为升温后溶解了86g,所以加入水的质量200g;
(3)40℃升温到75℃时的溶解度增加了150g-63.9g=86.1g,
所以200g水中还能溶解:2×86.1g=172.2g,
但实际溶解了175g-82g=93g,说明硝酸钾已经全部溶解完,所以82g全部是杂质,
由10℃升温到75℃,共溶解硝酸钾质量为261g-82g=179g,
10℃溶解硝酸钾质量为2×20.9g=41.8g;
所以原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硝酸钾的总质量为:179g+41.8g=220.8g。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2)根据升温后又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和升温后溶解度增加的质量进行分析即可;
(3)根据升温到75℃时的溶解度变化可知,现在硝酸钾已经全部溶解完,82g全部是杂质,再根据10℃溶解的硝酸钾质量加上升温后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
28.【答案】(1)20.9
(2)23.1%
(3)法1:在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g硝酸钾
25%=(100g×10%+Xg)/(100g+Xg)
X=20g
法2:对10%的硝酸钾溶液蒸发掉60g水
25%=(100g×10%)/(100g-Xg)
X=60g
法3:在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300g 30%的硝酸钾溶液
25%=(100g×10%+Xg×30%)/(100g+Xg)
X =300g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然后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解答;
(2)首先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计算出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然后与15g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最后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3)方法一:使用增加溶质的方法。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1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加入硝酸钾的质量;
方法二:蒸发溶剂。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1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蒸发掉水的质量;
方法三:。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10%溶液和30%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加入30%硝酸钾溶液的质量。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即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0.9g。
(2)根据图甲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g,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5.8g。因为15g<15.8g,所以为不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
29.【答案】(1)>
(2)80
(3)甲
(4)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1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2)根据图1确定t2℃时甲的溶解度,然后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分析;
(3)根据图2推测t2℃时甲的溶解度范围,再与图1比较即可;
(4)根据溶液的状态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t1℃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
(2)根据图片1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为8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80g甲物质达到饱和溶液,此时溶液质量为:100g+80g=180g。
(3)根据图2可知,t2℃时,在100g水中加入60g硝酸钾完全溶解,那么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应该大于60g,则硝酸钾是图1中的甲物质。
(4)根据图2可知,t2℃时,100g水中溶解60g硝酸钾,此时状态对应c点。而a点对应溶解度恰好为60g,但温度低于t2℃,那么溶液达到饱和且溶液质量不变的过程为:c点→a点。
故选B。
30.【答案】变大;物体受到竖直向下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拉力作用;由表格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硝酸铵固体溶解过程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液的密度逐渐减小; V排不变,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变小,重力不变,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增大,测力计读数变大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温度降低,结合表格确定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进而确定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变化,接下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物体受到浮力的变化,再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绳子上的拉力变化,最终确定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规律。
【解答】在硝酸铵固体逐渐溶解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逐渐变大。
理由是:物体受到竖直向下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拉力作用;由表格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硝酸铵固体溶解过程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液的密度逐渐减小。 V排不变,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变小,重力不变,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增大,测力计读数变大。
31.【答案】(1)8.4
(2)不饱和
(3)解:②中水的质量为40g,硝酸钾的质量为40g;
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KNO3%= ×100%= 50%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确定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则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加入硝酸钾质量-溶解度。
(2)首先根据硝酸钾60℃时的溶解度计算出②中最多溶解的质量,然后与加入的40g进行比较即可。
(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此时未溶解的质量为:40g-31.6g=8.4g;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②中水的质量为:100g-60g=40g,则此时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因为40g<44g,所以②中的溶液是不饱和的。
32.【答案】解:设该溶液的溶解度为S。
= S=100 g
恒温蒸发10 g水后,剩余溶液的质量为100 g÷2-10 g-5 g=35 g。
其中溶质的质量为35 g×( ×100%)=17.5 g。
则原溶液的溶质质量为(17.5 g+5 g)×2=45 g。
答:原溶液的溶质质量为45 g。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①两份溶液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当蒸发10g水时,析出5g晶体,此时溶液肯定达到饱和状态。如果恒温蒸发20g水,析出15g晶体,那么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蒸发(20g-10g)水时肯定析出(15g-5g)晶体。在同一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即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据此列出方程计算出硝酸钾的溶解度。
②恒温蒸发10g水后,硝酸钾溶液已经饱和。用其中一份的质量-蒸发水的质量-析出晶体的质量得到此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此时一份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接下来加上析出的5g得到原来一份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最后乘以2即可。
33.【答案】(1)饱和溶液
(2)乙
(3)A;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N大;
(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根据图1确定甲和乙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
(3)①将图1和图2中乙的溶解度大小进行比较即可;
②将图1中乙20℃时溶解度与30℃时溶解度进行比较即可;
③④溶质质量分数=。【解答】(1)20℃时,因为甲烧杯中有剩余的固体,所以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如图1和如图2所示,20℃时,乙物质完全溶解,甲物质部分溶解,说明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所以M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N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3)A.图1中乙溶液不含有未溶解的固体,不一定是不饱和,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该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所以图2中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B.图2中乙溶液降温至30℃不一定形成乙的饱和溶液,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图2中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相等,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
D.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则图1中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D错误。
故选AC。
34.【答案】(1)8.4
(2)不饱和
(3)解:②中水的质量为40g,硝酸钾的质量为40g;
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KNO3%= 。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确定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然后再用40g减去溶解度得到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
(2)根据图乙确定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然后据此计算出蒸发60g水后其中溶解的硝酸钾的最大质量,最后与40g进行比较即可。
(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未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g,那么未溶解的质量未:40g-31.6g=8.4g;
(2)蒸发60g水,那么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00g-60g=40g。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设4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质量为x,

解得:x=44g;
因为40g<44g,所以②中的溶液不饱和。
(3)②中水的质量为40g,硝酸钾的质量为40g;
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KNO3%= 。
35.【答案】(1)等于
(2)6
(3)B;140g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中交点的含义解答;
(2)在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根据图像确定t2℃时乙的溶解度,再根据前面的关系计算40g水中最多溶解乙物质的质量。
(3)如果溶质质量等于或大于溶解度,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溶液肯定不饱和。将加入甲的质量与t2℃时甲的溶解度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进而计算出溶液质量。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图像在t1℃时相交,则: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2)t2℃时乙的溶解度为15g,
设40g水中最多溶解乙的质量为x,

解得:x=6g。
(3)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则在100g水中加入15g甲肯定不饱和,即溶液A不饱和。在A中再加入5g甲,此时溶质质量为20g,则溶液B肯定饱和。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因为20g<40g,所以溶液C肯定不饱和。
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此时溶质质量为:25g+20g=45g>40g,那么此时溶液肯定饱和,其中溶质质量为40g,则此时溶液质量为:100g+40g=140g。
36.【答案】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温度从90℃下降至20℃,硝酸钾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密度减小。由于木块始终漂浮,木块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V排增大。
当温度保持在室温时,溶液密度不变,V排不变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溶液的温度变化,然后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溶解度的变化,进而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变化,确定溶液密度的变化,最后根据漂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确定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即可。
【解答】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温度从90℃下降至20℃,硝酸钾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密度减小。由于木块始终漂浮,木块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V排增大。当温度保持在室温时,溶液密度不变,V排不变,如下图所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初中科学中考考前优生特训:溶解度1
一、单选题
1.(2023·杭州模拟)将纯净的氯化钠固体配制成溶液。20℃时,向4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10 15 20 25
溶液质量/g 60 65 70 70
A.①中得到的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B.③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实验②可算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0g
D.20℃时,往①所得溶液再加入10g氯化钠,溶液刚好达到饱和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3)根据(2)中的规律计算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4)与氯化钠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当加入25g氯化钠时溶液质量为70g,此时溶质质量为:70g-50g=20g。因为25g>20g,所以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20g,则①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20g,则溶液③④正确不合题意;
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20g,则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40g,即氯化钠的溶解度为40g,故C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20℃时,往①所得溶液再加入10g氯化钠,溶液刚好达到饱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2023八上·椒江期末)20℃时硝酸钾溶解实验的部分数据如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所加硝酸钾质量/g 所得溶液质量/g
① 10 2.5 12.5
② 10 3 13
③ 10 3.5 m
④ 10 4 13.2
A.表中m的值为13.2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2克
C.③、④实验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实验④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实验③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3)当溶液存在未溶的晶体时,此时溶液肯定饱和,据此确定m的数值;
(2)(4)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
【解答】根据实验④可知,10g水中加入4g硝酸钾时,溶液质量为13.2g,则此时溶质质量为:13.2g-10g=3.2g<4g,即此时出现未溶的晶体,那么此时溶液饱和。由此可知,在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2g硝酸钾。在实验③中,因为3.5g>3.2g,所以此时溶质仍然为3.2g,即m=13.2g,故A正确,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2g,那么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则硝酸钾此时的溶解度为32g,故B正确,不合题意;
溶液③和④都是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则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2九上·余姚月考)下列坐标图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A.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C.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少量氧化钙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由物质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硫酸转化为硫酸钠时溶质质量增加,硫酸铜转化为硫酸钠时溶质质量减小,但因不能确定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关系,所以无法判断减少的量是低于原始质量还是高于原始质量,不符合题意;
B、向一定量稀盐酸逐滴加等质量和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由方程式
HCl+NaOH=NaCl+H2O
36.5 40
可知,盐酸会有剩余,则溶液pH会从小于7增加,但最终仍是小于7,不符合题意;
C、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当碳酸钙达到分解温度后开始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质量开始增加,且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D、 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少量氧化钙 ,氧化钙与水化合放热,会使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当温度慢慢恢复后又开始增加,至原始大小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2八上·杭州期中)现对某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若蒸发10g水析出ag固体,若蒸发20g水析出bg固体,若蒸发30g水析出cg固体,则下列关系是正确的是(  )
A.c=a+b B.c=2b﹣a C.c=2b+a D.c=2a+b
【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在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即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据此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在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即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则:;
解得:c=2b-a。
故选B。
5.(2022八上·温州月考)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10克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g)
① 10 2 0
② 10 3 0
③ 10 4 0.4
④ 10 5 1.4
A. 20℃时,10克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3.6克NaCl
B.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有关
C.第四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当溶液中出现未溶的晶体时,溶液肯定达到饱和,据此确定1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即可;
(2)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3)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做比即可;
(4)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分析计算。
【解答】A.根据实验③可知,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4g-0.4g=3.6g,即13.6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NaCl,故A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只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
C.第四组实验中,溶质质量为3.6g,溶剂质量为10g,则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3.6g:10g=9:25,故C正确;
D.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则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故D错误。
故选C。
6.(2022八上·杭州期中)物质M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2.6 15.3 20.0 25.0 38.2
A.0℃时,15.9gM溶于15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B.20℃时,M形成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是15.3%
C.若要配制200g20.0%的M的饱和溶液,对应温度必须是60℃
D.80℃时,M的饱和溶液138.2g降温至40℃,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20.0g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0℃时的溶解度计算出150g水中最多溶解质量,然后与15.9g比较即可;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2)中的方法计算出60℃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4)根据溶解度计算出不同温度下的溶质质量,然后相减得到析出晶体的质量。【解答】A.0℃时,M物质的溶解度是12.6g,
则150g水中最多溶解M的质量为:;
故加入15.9gM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
B.20℃时,M的溶解度为15.3g,
则M形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故B错误;
C.配制200.0g20.0%的M的饱和溶液,60℃时M的溶解度是25.0g,
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温度高于60℃则溶液不是饱和溶液,故C正确;
D.80℃时,M的饱和溶液138.2g含有溶质是38.2g。降温至40℃,析出晶体的质量是:38.2g-20.0g=18.2g<20.0g,故D错误;
故选C。
7.(2022八上·义乌月考)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
B.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温度从t2℃降至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D.t1℃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的定义结合图像判断;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析出晶体的质量与溶解度的变化量有关,还与溶液的质量有关;
(4)当溶解度相同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g,没有带单位,故A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即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大于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因为没有指明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无法确定,故B错误;
C.温度从t2℃降至t1℃时,如果溶液质量相等,那么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因为没有指明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判断,故C错误;
D.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8.(2022八上·义乌月考)温室时,向25g某固体中分批次加入水,充分搅拌,结果如图所示(保持温度不变):温室时该固体的溶解度可能是(  )
A.50g B.35g C.30g D.25g
【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计算方法来分析判断。【解答】由图示可知,当25g该固体物质中加入75g水,固体完全溶解,
假设恰好溶解时,设该物质的溶解度为x,则:
解得:x=33.3g;
由图示可知,25g该固体在50g水中不能完全溶解,则该物质的溶解度小于50g,
因此该物质的溶解度在33.3g~50g之间。
故选B。
9.(2022八上·余杭月考)甲、乙两个烧杯中各盛有100.0g水,T2℃时,分别加入质量均为ag的硝酸钾或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后,甲烧杯中现象如图1所示,再将两个烧杯同时降温至T1℃,乙烧杯中现象如图2所示。
硝酸钾和氯化钾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
温度/℃ 0 T1 20 T2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25.0 31.6 35.1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钾 27.6 31.8 40.0 35.1 40.0 45.5 51.1 56.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烧杯中加入的固体一定是硝酸钾
B.图1中溶液可能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图2中上层清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C.若从T1℃重新升高到T2℃,甲、乙两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D.a的取值范围为31.8<a≤35.1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2)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它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3)溶质质量分数=;
(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解答】A.T2℃时,向100.0g水中加入ag的KNO3或KCl固体全部溶解,降温至T1℃时,有晶体析出,说明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而KNO3和KCl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无法判断乙烧杯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还是KCl,故A错误;
B.图1中溶液可能是该溶质的恰好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图2中因有晶体析出,上层清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故B正确;
C.若从T1℃重新升高到T2℃,乙烧杯中的晶体全部溶解,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中溶质质量都为ag,溶剂为100g,则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错误;
D.T2℃时图1中溶液可能是该溶质的恰好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都为35.1g,所以a最大值为35.1g。T1℃时有晶体析出,而KNO3溶解度为25.0g,KCl溶解度为31.8g,所以a最小值为25.0g,即a的取值范围为25.0<a≤35.1,故D错误。
故选B。
10.(2022七下·宁海期末)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70 90
溶解度/100g水 27.3 39.3 49.0 54.1 51.1
A.硫酸镁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50℃时,49克硫酸镁和100克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49%的硫酸镁溶液
C.50℃时,100克硫酸镁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
D.50℃时,28克硫酸镁放入40克水中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硫酸镁的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饱和溶液的信息判断;
(4)首先根据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列式计算出40g水中最多溶解硫酸镁的质量,再将28g与这个质量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故A错误;
B.5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9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硫酸镁的质量为49g,那么此时溶质质量分数:,故B错误;
C.5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9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硫酸镁的质量为49g,则此时硫酸镁饱和溶液的溶质和溶剂质量之比为:49:100,而题目没有说明是否饱和,故C错误;
D.5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9g,设40g水中最多溶解硫酸镁的质量为x,

解得:x=19.6g;
因为28g>19.6g,
所以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故D正确。
故选D。
11.(2022·湖州)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氯化钠(克)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20℃时,要溶解36克氯化钠至少需要100克水
C.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硝酸钾
D.将8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和8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各100克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是2.4克和137.4克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根据表格确定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3)如果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明显,那么可使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析出;
(4)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分别计算出两个温度下溶质的质量,然后相减得到析出晶体的质量。
【解答】A.根据表格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36g,那么要溶解36克氯化钠至少需要100克水,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表格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却变化较小,因此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硝酸钾,故C正确不合题意;
D.8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8.4g,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可知,80℃时138.4g氯化钠饱和溶液降低到20℃时析出:38.4g-36g=2.4g,而不是100g溶液,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2022八下·苍南竞赛)把t℃时50克20%的KNO3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掉10克水,有1克KNO3固体析出,则KNO3在t℃时的溶解度为:(  )
A.10克 B.22.5 C.25克 D.30克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析出晶体后的溶液肯定为饱和溶液,根据公式“”计算出溶解度。
【解答】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50克×20%-1克=9克,
饱和溶液的质量为:50克-10克-1克=39克,
设KNO3在t℃时的溶解度为x,
则:;解得:x=30克。
故选D。
13.(2022七下·余姚竞赛)如图是化合物M和化合物N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60℃时,M和N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将60℃时N溶液降温至30℃,一定有晶体析出
C.30℃时,M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40%
D.无论升温或降温都能使40℃接近饱和的N溶液达到饱和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交点的意义判断;
(2)根据晶体析出的条件判断;
(3)根据图像确定30℃时M的溶解度,然后根据“”计算溶解度;
(4)根据物质N的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60℃时,M和N的图像相交,即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则该温度下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是题目没有说明二者都饱和,故A错误;
B.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是降低到30℃时,如果溶液依然为不饱和溶液,那么就没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30℃时,M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溶液的最大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在温度低于40℃时,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高于40℃时,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无论升温或降温都能使40℃接近饱和的N溶液达到饱和,故D正确。
故选D。
14.(2022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相等
B.t2℃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交点的含义解答;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当溶质质量相同时,溶质质量分数越小,溶液质量越大,则溶剂质量越大;
(4)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变化分析溶液是否饱和。
【解答】A.P点时二者的图像相交,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错误;
B.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则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B错误;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该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为a>b>c,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a>b>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质量大小:a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由于a、b的溶解度减小,因此它们仍然为饱和溶液,而C的溶解度增大,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5.(2022八上·义乌期中)将纯净的氯化钠配制成溶液。20℃时,向 4 个盛有 200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4 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9 36 81 90
溶液质量/g 209 236 272 272
若将①中得到的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的质量是   g. 关于上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①②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③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20℃时,将④继续恒温蒸发 100g 水,过滤,得到质量为 36g 的固体
d.20℃时,200g 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72g.
【答案】791;ab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溶液质量,再与原来溶液质量相减得到加水的质量;
(2)①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物质,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②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溶解度相等,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③根据溶解度计算出析出氯化钠的质量即可;
④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解答】(1)在溶液①中,溶质的质量为9g,
则配制成0.9%的生理盐水的质量为:9g÷0.9%=1000g;
则需要加水的质量为:1000g-209g=791g。
(2)实验③和④中,溶液的质量都小于氯化钠和水的总质量,即存在未溶的氯化钠,那么③④都是饱和溶液,因此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
根据③可知,272g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72g-200g=72g,即在20℃时,2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72g,故d正确;
①②中溶质质量都小于72g,因此①②都是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将④蒸发100g水,那么析出晶体质量:,那么得到晶体:36g+(80g-72g)=44g,故c错误。
故选abd。
16.(2022八上·义乌月考)下表是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27.6 31.0 34.0 37.0 x 42.6 45.5
小明为测定x的值,取4份40℃的水各50g,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氯化钾质量/g 5 15 25 35
溶液质量/g 55 65 70 7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使实验2的溶液达到饱和,可采取的方法是   。
(2)由实验可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x为   。
【答案】(1)加溶质或降温或蒸发溶剂
(2)4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解答;
(2)根据表格确定4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的质量,再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规律计算出它的溶解度。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要使实验2中的溶液达到饱和,可采取的方法为:加溶质或降温(减小溶解度)或蒸发溶剂。
(2)根据表格可知,40℃时,在50g水中加入25g氯化钾时溶液质量为70g,
则此时溶质质量为:70g-50g=20g,
即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20g;
设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x,

解得:x=40g。
17.(2022八上·义乌月考)氯化钠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氯化铵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1)如图是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a”或“b”)。t℃时,若饱和氯化钠溶液和饱氯化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两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相等;
B.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大于20℃。
(2)20℃时,将m g NaCl氯化钠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并分别进行如下操作:
据此分析,x=   ,m g 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为   g。
【答案】(1)a;C
(2)4.6;105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对应的曲线。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大小有关,即溶解度越大,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2)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结合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1)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NH4Cl的溶解度曲线是a;
t℃时,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相等,则此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若饱和NaCl溶液和饱和NH4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溶剂质量也一定相同,故A正确不合题意;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t℃时,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相等,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不合题意;
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铵与氯化钠溶解度相等的温度是10℃<t<20℃,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溶解36g,则10g水溶解3.6g,即饱和溶液蒸发10g水会析出3.6g氯化钠。开始蒸发10g水,析出1g固体后溶液是饱和溶液,再蒸发10g水,属于饱和溶液蒸发会析出3.6g氯化钠,所以析出固体x=1g+3.6g=4.6g;
饱和溶液中含有9g固体,因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设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质量是y,则:

解得:y=25g,
所以一份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溶剂质量是:25g+10g=35g,
所以mg NaCl不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为:35g×3=105g。
18.(2022九上·杭州月考)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用途也不同。请据表回答:
表一 物质的溶解度(20℃)
物质 NaOH Ca(OH)2 CaCO3 CaSO3
溶解度(克) 109 0.165 0.0014 0.0043
表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克) >10 1—10 0.01—1 <0.01
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   。
(2)实验中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但是根据上表可知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硫,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
(3)向盛有3毫升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数滴氯化铁溶液,产生了明显的沉淀。但如果向盛有3毫升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数滴氢氧化钙溶液,却没有明显现象出现。根据上述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原因是   。
【答案】(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形成的饱和溶液浓度低,无法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2)Ca(OH)2 +SO2=CaSO3↓+ H2O
(3)氢氧化钙微溶,数滴溶液中的溶质太少,与氯化铁反应生成的沉淀太少,肉眼看不到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解度的大小,从而确定对二氧化碳气体吸收能力的大小;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氢氧化钙与氯化铁反应,肯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如果生成氢氧化铁的质量太少,也可能出现看不到沉淀的情形。
【解答】(1)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9g,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只有0.165g,则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形成的饱和溶液浓度低,无法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2)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Ca(OH)2 +SO2=CaSO3↓+ H2O 。
(3)向盛有3毫升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数滴氯化铁溶液,产生了明显的沉淀。但如果向盛有3毫升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数滴氢氧化钙溶液,却没有明显现象出现。根据上述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数滴溶液中的溶质太少,与氯化铁反应生成的沉淀太少,肉眼看不到。
三、实验探究题
19.已知: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氯化钠溶解度/g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硝酸钾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1)20 ℃时,将100 g氯化钠加入200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硝酸钾,要得到比较纯净的氯化钠,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20 ℃时将含有不溶性杂质的硝酸钾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100 g固体没有溶解。继续升高温度至60 ℃,充分搅拌后仍有60.8 g固体没有溶解。然后将混合物升温至80 ℃,再充分搅拌,恒温过滤,得到滤渣34.74 g则这一定量水的质量是   g,原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9∶25
(2)蒸发结晶
(3)50;70%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据此计算出2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然后与100g比较,从而确定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
(2)根据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分离提纯氯化钠的方法;
(3)根据20℃、60℃溶解度分析出升高温度时100g的水中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关系,计算出一定量水的质量;根据一定量的水计算出硝酸钾的质量,即可计算出原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
【解答】(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将100克氯化钠加入到200克水中,能溶解72.0g 的氯化钠,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最简整数比=72g:200g=9:25;
(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硝酸钾,要得到比较纯净的氯化钠,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3)①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在20℃、60℃分别是31.6g、110g,
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在100g的水中由20℃升高到60℃时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110g-31.6g=78.4g,
由题意可知,将含有不溶性杂质的硝酸钾加入到一定量20℃的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100g固体没有溶解。继续升高温度至60℃,充分搅拌后仍有60.8g固体没有溶解。
那么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100g-60.8g=39.2g。
设一定质量水的质量为x,则:100g:78.4g=x:39.2g;
解得:x=50g。
②由硝酸钾在80℃的溶解度是169g可知,
100g的水中由60℃升高到80℃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69g-110g=59g,
若是50g的水多溶解的硝酸的质量是29.5g>60.8g-34.74g=26.06g,
说明了升高到80℃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杂质的质量是34.74g。
由6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可知,
在50g的水中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55g,
硝酸钾的总质量为:55g+26.06g=81.06g;
原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20.(2021八上·金华期中)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1)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g。
(2)现需要使用①的溶液配制200克10%
的R的稀溶液,需要   g①的溶液。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   (写名称)。
(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有   。
A.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若使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
C.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
【答案】(1)60
(2)80
(3)硝酸钾
(4)A、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1确定硝酸钾的溶解度;
(2)首先计算出溶液①的溶质质量分数,然后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列出方程,计算出需要溶液①的质量;
(3)根据图2确定R的溶解度的大小,然后与图1进行比较即可;
(4)根据图1的溶解度信息,结合图2的实验过程,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
(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使用①的溶液配制200克10% R的稀溶液,需要①的溶液的质量为x,
200g×10%=25%x;
解得:x=80g。
(3)根据图片可知,180g水蒸发80g水后,剩余水的质量为100g。此时将溶液升温到t2℃时,没有固体析出,即t2℃时,100g水能够溶解60gR。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g,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0g,所以R是硝酸钾;
(4)A.①和②的溶液中,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硝酸钾完全溶解,溶质质量相等,故A正确;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故B正确;
C.②烧杯中,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0g硝酸钾,是饱和溶液;③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③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AB。
21.(2021八下·长兴开学考)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实验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A B C D E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60℃
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20g 20g 10g 10g 10g
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剩余固体质量 X 10g 7.6g 6.4g 0g
(1)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   。
(2)写出A组中X的数据:   克。
(3)在第二组实验中,该同学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假设溶液损失不计)
①用电子天平称取10.0g食盐,放入烧杯中;
②量取10.0mL水,倒入上述烧杯中,称量烧杯、食盐和水的总质量为m1g;
③搅拌至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④过滤,称量所得食盐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g;
⑤计算:m1-m2=   g。
【答案】(1)溶剂种类
(2)5.2
(3)6.4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变量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来分析;
(3)根据第二组实验数据结合题给的信息可以完成该题的解答 ;
【解答】(1)比较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在第一组实验中变量是溶剂,其它条件都是相同,所以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
(2)根据第二组C实验中,20℃下10g溶剂中硝酸钾最后剩下7.6g,说明溶解了2.4g。在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变,所以在第一组A实验中20g溶剂最多能溶解4.8g硝酸钾,所以剩下的固体质量为5.2g,X应填5.2;
(3)根据题目分析, m1表示烧杯、食盐和水的总质量, m2 表示过滤掉未溶解的固体后食盐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则 m1-m2 应表示未溶解的固体质量。根据表格中对应的第二组D实验可得,剩余的固体质量为6.4g,m1-m2 =6.4g。
故答案为:(1)溶剂种类;(2)5.2g;(3)6.4g。
22.(2019八上·温州期中)海藻酸钠是从褐藻类的海带或马尾藻中提取碘和甘露醇之后的副产物,是一种天然多糖,在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海藻酸钠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较慢,使用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配制溶液,对日常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究哪些因素可以加快海藻酸钠的溶解速度,小科同学按下表进行了实验:
实验序号 海藻酸钠质量/克 水的质量/毫升 水的温度/℃ 是否搅拌 完全溶解的时间/秒
1 1.4 100 20 否
 
2 1.4 100 20 是
 
3 1.4 100 30 是
 
4 1.4 100 40 是
 
(1)本实验中小明研究了   对海藻酸钠的溶解速度的影响。
(2)小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加入一定量浓度 3%的六偏磷酸钠溶液可加快溶解速度。
为了探究加入六偏磷酸钠溶液多少对海藻酸钠溶解速度的影响,请参照上表数据设计该实验方案   。
【答案】(1)温度、是否搅拌
(2)取3只相同烧杯,均加入100mL40摄氏度的水(水的体积和温度有控制相同即可),3只烧杯分别加入3%六偏磷酸钠溶液和海藻酸钠的量为0mL和1.4克,2mL和1.4克,4mL和1.4克,【等梯度设置六偏磷酸钠溶液体积,海藻酸钠的量】均不断搅拌,观察并记录1.4克海藻酸钠全部溶解的时间。多次重复上述实验3-5组。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溶解速度除了受上述三个因素影响,还受是否搅拌的影响。
【解答】(1)通过实验3和实验4的对比,此时实验的变量是水的温度,所以探究的是温度对海藻酸钠溶解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对比,此时实验的变量是是否搅拌,所以探究的是是否搅拌对海藻酸钠溶解速率的影响;
(2)探究加入一定量浓度 3%的六偏磷酸钠溶液可加快溶解速度 ,我们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此时的变量是浓度 3%的六偏磷酸钠的量。注意为避免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进行3-5组上述实验。
23.(2018八上·长兴月考)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某一实验结果,当我们要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就要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探究此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完成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因素1:溶质的种类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温度
操作步骤:在常温下,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钙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少量氯化钠未溶,试管②中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③中有多量氢氧化钙未溶。
实验结论:   
因素2:温度(以硝酸钾为例)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硝酸钾)
操作步骤: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g硝酸钾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40"C,将试管③加热并保持在60"C,振荡,观察各试管中硝酸钾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多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②中有少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③中硝酸钾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在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答案】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固体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不相等或在温度保持不变时,溶质种类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温度;不相等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解:因素1实验:通过对以上实验的分析可知:整个过程中除了溶质种类不同以外;其他量均相同;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再通过对比发现:试管①中有少量氯化钠未溶,试管②中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③中有多量氢氧化钙未溶;由此可知: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固体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不相等或在温度保持不变时,溶质种类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因素2实验:探究的变量为温度;不变的量为溶质的种类(硝酸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有多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②保持在40℃,有少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③保持在60℃,硝酸钾全部溶解;由此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不相等。
故答案为: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固体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不相等或在温度保持不变时,溶质种类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温度;不相等。
24.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硝酸钾 13.3 20.9 32 45.8 64 85.5
氯化钠 35.7 35.8 36
36.3 36.6 37
温度/℃ 60 70 80 90 100
硝酸钾 110 138 169 202 246
氯化钠 37.3 37.8 38.4 39 39.8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
(2)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克。
(3)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   的方法提纯。
(4)对(3)中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填编号)。
Ⅰ.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Ⅱ.剩余溶液一定是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Ⅲ.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Ⅳ.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硝酸钾
(5)在一定温度下,将含69克硝酸钾、18克氯化钠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改变温度使硝酸钾析出,氯化钠不析出,则温度T( ℃)的范围是   (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互不影响)。
【答案】(1)氯化钠
(2)45.8
(3)降温结晶
(4)Ⅰ
(5)20~70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数据分析,找出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确定结晶的方法分析;根据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2)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3)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所以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4)Ⅰ.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所以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正确;Ⅱ.因采用的是硝酸钾结晶的方法,析出的是硝酸钾晶体,所以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而氯化钠可能达到饱和,也可能没有达到饱和,错误;Ⅲ.上述方法不能将两者完全分离,剩余溶液中仍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错误;Ⅳ.析出的晶体中一定含有硝酸钾,也可能含有少量氯化钠,错误;(5)7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38g,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69g,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18g,所以将含69克硝酸钾、18克氯化钠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改变温度使硝酸钾析出,氯化钠不析出,则温度的范围是20~70。
25. 硫酸铵和氯化钾是化工生产的副产品,直接作为肥料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或影响作物的生长,工业上往往将氯化钾转化为无氯钾肥.如图1是硫酸铵等几种盐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归纳硫酸铵等物质溶解度﹣温度曲线变化规律:
①    ;②温度相同时,    .
(2)(2)将氯化钾转化为无氯钾肥的流程如图2:
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产品(无氯钾肥)的化学式是    ;
④操作Ⅰ主要是趁热过滤,过滤后的产品中    (NH4)2SO4晶体析出(填“有”或“没有”).
(3)(3)苯甲酸(C6H5COOH)通常用作定香剂或防腐剂,也用作果汁饮料的保香剂,合成苯甲酸晶体常伴随有氯化钾等副产品生成,某同学加热分离氯化钾后的白色固体A,并测定其熔点,发现其在15℃开始熔化,达到130℃时仍有少量不熔.
资料:苯酸钾熔点122.4℃;纯净固体一般都有固定熔点;在常温时苯酸钾溶解度很小.小于0.4g.
【提出问题】分离氯化钾后的白色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
【猜 想】猜想1:苯酸钾;猜想2:氯化钾,猜想3:    .
【实验探究】限选试剂:蒸馏水、AgNO3溶液、稀硝酸.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将白色固体A加入水中,加热、溶解、冷却、过滤. 得到白色晶体和无色滤液
Ⅱ取无色滤液少许于试管中,        白色固体A中含有KCl
Ⅲ取白色晶体,    熔点是     结合实验Ⅱ,猜想3成立
【答案】(1)硫酸铵等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各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2)K2SO4;没有
(3)苯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物;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放入试管中加热;122.4℃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硫酸铵等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温度相同时,各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故答案为:硫酸铵等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温度相同时,各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2)流程图2中,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产品(无氯钾肥)的是硫酸钾,操作Ⅰ主要是趁热过滤,过滤后的产品中没有(NH4)2SO4晶体析出,因为在较高温度下,硫酸铵的溶解度较大;故答案为:K2SO4;没有;
(3)分离氯化钾后的白色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猜想1:苯酸钾;猜想2:氯化钾,猜想3:苯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物;实验操作:Ⅱ取无色滤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结论是白色固体A中含有KCl;Ⅲ取白色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熔点是122.4℃,说明有苯酸钾,因此结合实验Ⅱ,猜想3成立;故答案为:苯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物;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放入试管中加热;122.4℃.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硫酸铵等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温度相同时,各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流程图2中,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产品(无氯钾肥)的是硫酸钾,操作Ⅰ主要是趁热过滤,过滤后的产品中没有(NH4)2SO4晶体析出,因为在较高温度下,硫酸铵的溶解度较大.分离氯化钾后的白色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猜想1:苯酸钾;猜想2:氯化钾,猜想3:苯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物;实验操作:Ⅱ取无色滤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结论是白色固体A中含有KCl;Ⅲ取白色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熔点是122.4℃,说明有苯酸钾,因此结合实验Ⅱ,猜想3成立.
四、解答题
26.(2023·宁波模拟)葡萄酒中充入SO2具有保鲜、杀茵、抗氧化等作用,但过多摄入SO2对人类身体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我国规定人体每天SO2摄入量最高不超过0.7 mg/kg。小宁每次见爸爸喝酒时都提前打开葡萄酒,倒入形状特殊的容器中“醒酒”,喝时倒少许葡萄酒且不停轻摇酒杯。小宁取150mL该葡萄酒(加适量稀酸),加热使SO2全部逸出并将SO2通入足量的H2O2溶液中发生化合反应,待完全反应后,得到含溶质质量分数为0.098%的硫酸溶液50g。求:
(1)分析可知:当压强一定时,升高温度,SO2在水中的溶解度将   。
(2)SO2通入足量H2O2溶液中发生化合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假设小宁爸爸一次喝葡萄酒300 mL,酒中的SO2全部被喝入。计算说明体重为75kg的他爸爸SO2摄入量是否超标?
(4)小宁将选择形状类似   (填“量筒”或“烧瓶”)的容器来“醒酒”,明白了喝时倒少许葡萄酒且不停轻摇酒杯是为了   。
【答案】(1)减小
(2)SO2+H2O2=H2SO4
(3)解:设加热逸出的SO2的质量为x。
SO2+H2O2= H2SO4
64 98
x 50g×0.098%
x=0.032 g=32 mg
喝该葡萄酒300 mL将摄入SO2的质量为 ×300 mL.=64mg
则体重为75 kg的他爸爸每天SO2最多能摄入0.7 mg/kg×75 kg=52.5 mg
所以他爸爸SO2摄入量超标
(4)烧瓶;充分将SO2挥发掉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加热使SO2全部逸出”分析二氧化硫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二氧化硫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稀硫酸的方程式,根据稀硫酸的溶质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硫的质量,再根据“二氧化硫的质量与葡萄酒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出300mL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质量。接下来用0.7mg/kg×爸爸的体重计算处一天它的二氧化硫的最大摄入量,最后二者相比即可。
(4)根据形状对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解答。通过震荡,可以加快二氧化硫的挥发,降低对人体的影响,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加热使SO2全部逸出”可知,当压强一定时,升高温度,SO2在水中的溶解度将减小。
(2)二氧化硫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稀硫酸,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SO2+H2O2=H2SO4 。
(4)小宁将选择形状类似烧瓶的容器来“醒酒”,因为它的下面粗大装的酒更多,且比较稳定。它明白了喝时倒少许葡萄酒且不停轻摇酒杯是为了充分将SO2挥发掉。
27.(2022八上·义乌期中) 某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硝酸钾和不溶性杂质,把它们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其结果 如下表:
温度( ℃) 10 40 65 75
剩余固体(克) 261 175 82 82
硝酸钾的溶解度见下表:
温度( ℃) 10 40 50 55 60 65 75 80
溶解度(克) 20.9 63.9 85.5 95 110 126 150 169
求:
(1)10℃时, 硝酸钾的溶解度   克
(2)所加水的质量;
(3)该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
【答案】(1)20.9g
(2)根据40℃剩余物质175g,再升温到65℃,剩余物质又少了,说明升温到40℃时,固体中还含有硝酸钾。该物质由10℃升温到40℃,又溶解了261g-175g=86g,由10℃升温到4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了63.9g-20.9g=43g,即100g水中能多溶解43g,又因为升温后溶解了86g,所以加入水的质量200g;
(3)40℃升温到75℃时的溶解度增加了150g-63.9g=86.1g,
所以200g水中还能溶解:2×86.1g=172.2g,
但实际溶解了175g-82g=93g,说明硝酸钾已经全部溶解完,所以82g全部是杂质,
由10℃升温到75℃,共溶解硝酸钾质量为261g-82g=179g,
10℃溶解硝酸钾质量为2×20.9g=41.8g;
所以原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硝酸钾的总质量为:179g+41.8g=220.8g。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2)根据升温后又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和升温后溶解度增加的质量进行分析即可;
(3)根据升温到75℃时的溶解度变化可知,现在硝酸钾已经全部溶解完,82g全部是杂质,再根据10℃溶解的硝酸钾质量加上升温后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
28.(2022八上·临海期中)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实验,下图甲是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温度关系。
(1)1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g
(2)20℃时,将15g硝酸钾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请写出一种能实现如图乙所示结果的操作方法,并写出计算过程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20.9
(2)23.1%
(3)法1:在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g硝酸钾
25%=(100g×10%+Xg)/(100g+Xg)
X=20g
法2:对10%的硝酸钾溶液蒸发掉60g水
25%=(100g×10%)/(100g-Xg)
X=60g
法3:在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300g 30%的硝酸钾溶液
25%=(100g×10%+Xg×30%)/(100g+Xg)
X =300g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然后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解答;
(2)首先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计算出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然后与15g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最后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3)方法一:使用增加溶质的方法。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1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加入硝酸钾的质量;
方法二:蒸发溶剂。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1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蒸发掉水的质量;
方法三:。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10%溶液和30%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加入30%硝酸钾溶液的质量。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即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0.9g。
(2)根据图甲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g,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5.8g。因为15g<15.8g,所以为不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
29.(2022八上·温州月考)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
所示。
(1)t1℃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   乙。
(2)t2℃时,配置18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需称量甲的质量   g。
(3)由图2推测硝酸钾是图1中的   物质。
(4)图2“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中表示为 。
A.b 点→a 点 B.c 点→a 点 C.b 点→c 点 D.c 点→d 点
【答案】(1)>
(2)80
(3)甲
(4)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1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2)根据图1确定t2℃时甲的溶解度,然后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分析;
(3)根据图2推测t2℃时甲的溶解度范围,再与图1比较即可;
(4)根据溶液的状态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t1℃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
(2)根据图片1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为8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80g甲物质达到饱和溶液,此时溶液质量为:100g+80g=180g。
(3)根据图2可知,t2℃时,在100g水中加入60g硝酸钾完全溶解,那么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应该大于60g,则硝酸钾是图1中的甲物质。
(4)根据图2可知,t2℃时,100g水中溶解60g硝酸钾,此时状态对应c点。而a点对应溶解度恰好为60g,但温度低于t2℃,那么溶液达到饱和且溶液质量不变的过程为:c点→a点。
故选B。
30.(2022八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在常温下向烧杯内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悬挂物不参与反应),在硝酸铵固体逐渐溶解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化情况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并解释原因(不考虑温度对体积变化的影响)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答案】变大;物体受到竖直向下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拉力作用;由表格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硝酸铵固体溶解过程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液的密度逐渐减小; V排不变,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变小,重力不变,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增大,测力计读数变大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温度降低,结合表格确定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进而确定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变化,接下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物体受到浮力的变化,再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绳子上的拉力变化,最终确定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规律。
【解答】在硝酸铵固体逐渐溶解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逐渐变大。
理由是:物体受到竖直向下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拉力作用;由表格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硝酸铵固体溶解过程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液的密度逐渐减小。 V排不变,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变小,重力不变,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增大,测力计读数变大。
31.(2022八上·长兴月考)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
(1)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为   克。
(2)②中硝酸钾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求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8.4
(2)不饱和
(3)解:②中水的质量为40g,硝酸钾的质量为40g;
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KNO3%= ×100%= 50%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确定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则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加入硝酸钾质量-溶解度。
(2)首先根据硝酸钾60℃时的溶解度计算出②中最多溶解的质量,然后与加入的40g进行比较即可。
(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此时未溶解的质量为:40g-31.6g=8.4g;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②中水的质量为:100g-60g=40g,则此时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因为40g<44g,所以②中的溶液是不饱和的。
32.将20 ℃时,100 g某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均分为两份,第一份恒温蒸发10 g水,析出5 g晶体;第二份恒温蒸发20 g水,析出15 g晶体。则原溶液的溶质质量是多少
【答案】解:设该溶液的溶解度为S。
= S=100 g
恒温蒸发10 g水后,剩余溶液的质量为100 g÷2-10 g-5 g=35 g。
其中溶质的质量为35 g×( ×100%)=17.5 g。
则原溶液的溶质质量为(17.5 g+5 g)×2=45 g。
答:原溶液的溶质质量为45 g。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①两份溶液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当蒸发10g水时,析出5g晶体,此时溶液肯定达到饱和状态。如果恒温蒸发20g水,析出15g晶体,那么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蒸发(20g-10g)水时肯定析出(15g-5g)晶体。在同一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即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据此列出方程计算出硝酸钾的溶解度。
②恒温蒸发10g水后,硝酸钾溶液已经饱和。用其中一份的质量-蒸发水的质量-析出晶体的质量得到此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此时一份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接下来加上析出的5g得到原来一份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最后乘以2即可。
33.(2022七下·鄞州期末)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溶液是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2)图3中曲线N表示的是   (填“甲”或“乙”)的溶解度曲线。
(3)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图2中乙溶液一定不饱和
B.图2中乙溶液降温至30℃有晶体析出
C.图2中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图1中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饱和溶液
(2)乙
(3)A;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N大;
(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根据图1确定甲和乙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
(3)①将图1和图2中乙的溶解度大小进行比较即可;
②将图1中乙20℃时溶解度与30℃时溶解度进行比较即可;
③④溶质质量分数=。【解答】(1)20℃时,因为甲烧杯中有剩余的固体,所以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如图1和如图2所示,20℃时,乙物质完全溶解,甲物质部分溶解,说明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所以M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N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3)A.图1中乙溶液不含有未溶解的固体,不一定是不饱和,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该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所以图2中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B.图2中乙溶液降温至30℃不一定形成乙的饱和溶液,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图2中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相等,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
D.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则图1中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D错误。
故选AC。
34.(2022·绍兴)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
(1)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为   克。
(2)②中硝酸钾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计算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8.4
(2)不饱和
(3)解:②中水的质量为40g,硝酸钾的质量为40g;
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KNO3%= 。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确定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然后再用40g减去溶解度得到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
(2)根据图乙确定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然后据此计算出蒸发60g水后其中溶解的硝酸钾的最大质量,最后与40g进行比较即可。
(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未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g,那么未溶解的质量未:40g-31.6g=8.4g;
(2)蒸发60g水,那么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00g-60g=40g。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设4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质量为x,

解得:x=44g;
因为40g<44g,所以②中的溶液不饱和。
(3)②中水的质量为40g,硝酸钾的质量为40g;
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KNO3%= 。
35.(2022七下·余姚竞赛)图为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的溶解度   乙的溶解度(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t2℃时,40g水中溶解   g乙物质恰好达到饱和。
(3)某同学在t1℃时开始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A、B、C。在溶液A、B、C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充分搅拌,恢复到t2℃,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答案】(1)等于
(2)6
(3)B;140g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中交点的含义解答;
(2)在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根据图像确定t2℃时乙的溶解度,再根据前面的关系计算40g水中最多溶解乙物质的质量。
(3)如果溶质质量等于或大于溶解度,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溶液肯定不饱和。将加入甲的质量与t2℃时甲的溶解度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进而计算出溶液质量。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图像在t1℃时相交,则: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2)t2℃时乙的溶解度为15g,
设40g水中最多溶解乙的质量为x,

解得:x=6g。
(3)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则在100g水中加入15g甲肯定不饱和,即溶液A不饱和。在A中再加入5g甲,此时溶质质量为20g,则溶液B肯定饱和。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因为20g<40g,所以溶液C肯定不饱和。
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此时溶质质量为:25g+20g=45g>40g,那么此时溶液肯定饱和,其中溶质质量为40g,则此时溶液质量为:100g+40g=140g。
五、综合说理题
36.(2021八上·义乌期中)如图甲所示,一个体积为V1小木块漂浮在90℃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此时小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为V0。将装置放置在室温20℃的房间里,若此过程中木块始终处于漂浮状态。请根据下图小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进行分析说明。(温馨提示:1.溶液的密度和溶液的浓度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答案】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温度从90℃下降至20℃,硝酸钾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密度减小。由于木块始终漂浮,木块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V排增大。
当温度保持在室温时,溶液密度不变,V排不变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溶液的温度变化,然后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溶解度的变化,进而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变化,确定溶液密度的变化,最后根据漂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确定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即可。
【解答】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温度从90℃下降至20℃,硝酸钾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密度减小。由于木块始终漂浮,木块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V排增大。当温度保持在室温时,溶液密度不变,V排不变,如下图所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