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1单元第3章 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1单元第3章 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8-09 07:51:03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2·株洲期末)用新鲜且保持生物活性的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下列实验,哪一组观察不到肌肉收缩(  )
【解析】 与神经和肌肉相连的都是铜片,无法形成“双金属电流”给神经和肌肉相应刺激,所以肌肉不能收缩。
【答案】 A
2.世界杯足球赛时,球员踢球瞬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突触传 D.反射弧
【解析】 球员踢球的瞬间,在神经纤维接受刺激的足部接触点的神经末梢产生兴奋,引起神经细胞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又由于K+的渗出使膜恢复到外正内负,这叫作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一个方向顺序传播即产生神经传导,其单向传播速度极快,每一个动作电位大约只需要0.1 ms。
【答案】 B
3.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C.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
D.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小
【解析】 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表现为钾离子由膜内流向膜外。
【答案】 C
4.产生动作电位时(  )
A.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进入细胞内
B.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运到细胞外
C.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进入细胞内
D.钠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运出细胞
【解析】 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钠—钾泵和钾离子通道的开放,使膜内外保持静息电位。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迅速进入细胞,使膜内外电位迅速发生逆转,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 A
5.(2012·吉林高二期末)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产生(  )
A.电荷 B.局部电场
C.局部电流 D.电势
【解析】 动作电位之所以会传导是因为在兴奋区和相邻的静息区之间存在电位差而产生局部电流的结果。
【答案】 C
6.(2013·济南期末)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正确的是(  )
【解析】 细胞膜电位在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当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而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由“兴奋点”同时向两端传导。
【答案】 C
7.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解析】 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状态电位为外正内负。
【答案】 A
8.下图所示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当人体内动作电位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内外的电流方向是(  )
A.都是由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解析】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
【答案】 C
9.(2012·安徽高考)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 mmol/L和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解析】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理解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及膜电位的形成,结合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对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进行分析是解题的关键。静息电位时,Na+浓度膜外高于膜内,受刺激时,Na+顺浓度梯度由膜外运输到膜内,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故B、D错误;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过程中,Na+由膜内运输到膜外,属于逆浓度梯度运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故C错误、A正确。
【答案】 A
10.(2010·新课标全国卷)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解析】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膜内K+流向膜外引起的,表现为膜外正电荷多,膜内负电荷多;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膜外Na+流向膜内引起的,表现为外负内正。所以当膜外Na+浓度适当降低时,主要影响动作电位,使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回答下列有关神经冲动传导的问题:
(1)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则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________(填“正”、“负”或“零”)电位。
(2)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透过细胞膜向外扩散比________向内扩散更容易。
(3)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内外表面电位
的分布情况是________。
(4)如右图表示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________。
A.a和b处 B.只有a处
C.只有b处 D.只有箭头处
(5)当动作电位刚通过神经纤维,细胞膜又恢复为静息电位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________。
A.K+经主动运输出膜外
B.Na+经主动运输出膜外
C.K+经被动运输入膜内
D.Na+经被动运输入膜内
【答案】 (1)负 (2)K+ Na+ (3)内正外负 (4)A (5)B
12.(2012·南宁联考)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环境中,进行如下图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下图分析回答各题:
(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侧为______,B侧为________(填“正”或“负”)。
(2)局部电流在膜外由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在膜内由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向的。
(4)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上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若将b电极置于d处膜外(ab=bd),a电极位置不变,则刺激c处后,电流计是否偏转?________。
【答案】 (1)正 负  (2)未兴奋 兴奋 兴奋 未兴奋 (3)双 (4)相反 偏转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推断它的作用部位为突触间隙。
【答案】 C
2.(2012·上海六校联考)下图显示一个传出神经元。该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冲动会达到效应器
B.冲动会达到脑部
C.冲动会达到Y处的感受器
D.在Z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
【解析】 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构成了效应器。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兴奋能够传到Y处的效应器,也能传到Z,但不能传到上一个神经元,不能传到脑部。Z处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 A
3.(2011·江苏高考)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正常机体内,兴奋从感受器向效应器方向单向传导;由图示知d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切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兴奋在突触(即结构c)处的传递速度慢于神经纤维(即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Ⅱ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 A
4.(2012·济南检测)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
A.①→② B.③→④
C.②→① D.④→③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而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答案】 B
5.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一种)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  )
A.使兴奋的传递中断
B.使兴奋的传递加速
C.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解析】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完成的,神经递质不能释放就造成兴奋传递中断。
【答案】 A
6.分别刺激下图Ⅰ、Ⅱ、Ⅲ、Ⅳ四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解析】 神经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途径是:树突→细胞体→轴突;在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后膜,而不能反过来。
【答案】 D
7.(2010·上海高考)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而突触是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构成的,所以选C,即一个神经元树突处的兴奋传至细胞体、轴突,再通过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答案】 C
8.(2013·青岛高二期末)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都是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解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时发生的,是前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把兴奋单向传递给后一个神经元的。这种传递是前一神经元轴突末梢电位变化(电信号)引起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化学信号),又引起后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发生电位变化(电信号),这个过程存在一个突触延搁。
【答案】 A
9.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这种现象属于反射
B.阻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C.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Ⅳ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解析】 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判断Ⅰ为传入神经,Ⅲ为传出神经。由于兴奋在突触中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刺激Ⅲ处,不能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 C
10.(2012·新课标全国卷)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条件反射及兴奋产生、传导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这是条件反射,反射路径是酸梅的形态、颜色等条件刺激物→眼睛上的感光细胞→传入神经→唾液分泌中枢→传出神经→唾液腺。这一过程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肯定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由于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学习才会的反射,是后天学习、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因此,条件反射也是需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2010·大纲全国卷)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脊蛙(无脑蛙),去脑后保留完整的脊髓。因脊髓中存在着低级反射中枢,故能完成某些反射活动,如搔扒反射等。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被破坏,均会导致神经传导中断,不能完成反射活动。(1)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位于被刺激部位的皮肤中;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中。(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双向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3)神经元的生理特性是:受到刺激,能够产生兴奋,并且传导兴奋;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是:受到刺激,能够收缩。故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后,立即刺激A端,会引起与其神经相联系的左后肢骨骼肌收缩,但由于该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刺激B端,兴奋不能传向左后肢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活动。
【答案】 (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能 不能 不能 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2.(2012·山东高考)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图。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_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渗透性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基础知识,包括兴奋的产生、传导及传递;考查识图能力与获取信息能力。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从而产生局部电流(电信号),局部电流(电信号)可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当兴奋传到神经纤维轴突末端时,可引起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故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且信号的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局部皮肤红肿即为局部组织液增多,其主要是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或破裂,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的。
【答案】 (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13.[实验探究] 有机磷是一种高效、广谱杀虫剂,广泛用于农林业。若蔬菜瓜果中有机磷残留量过多,进入机体后,容易引起有机磷中毒。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分解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
(1)在神经系统中,有机磷农药影响的结构称为________,此结构中兴奋是以何种形式传递的?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利用下列实验材料,完成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以验证有机磷农药的毒害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临时剥制的相同青蛙神经—肌肉标本,放电装置,有机磷农药,两个培养皿,生理盐水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培养皿,编号1、2,加入等量蛙的生理盐水,分别将青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浸泡在生理盐水中。
②分别电刺激1、2号中神经—肌肉标本,肌肉组织均能发生收缩,并及时舒张。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1号表现为________,2号表现为________。
实验结论:有机磷农药有毒害作用。
【解析】 验证有机磷农药的毒害作用的实验设计应让加有机磷农药的实验组与加生理盐水的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两个神经—肌肉标本在施加适当的电刺激后的收缩情况。
【答案】 (1)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③在1号培养皿中滴加适量的有机磷农药,2号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一段时间后,同时给两个神经—肌肉标本施加适当的电刺激,观察标本的情况 震颤不止 正常收缩并及时舒张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1·新课标全国卷)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解析】 因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心脏,所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该肾上腺素为动物激素,是通过血液(体液)运输到心脏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内脏神经支配)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完成调节)。
【答案】 C
2.切除垂体的幼年大白鼠不会出现(  )
A.智力下降
B.甲状腺重量下降
C.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
D.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下降
【解析】 幼年大白鼠切除垂体后,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甲状腺重量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影响,智力下降。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答案】 D
3.(2013·青岛高二期末)野外旅游迷路的人,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B.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C.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D.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解析】 人在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的情况下,为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胰高血糖素会增多维持血糖稳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维持渗透压的稳态。
【答案】 C
4.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的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指促甲状腺激素
B.②是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③是指甲状腺激素
D.③作用于下丘脑促进①的分泌,作用于垂体前叶抑制②的分泌
【解析】 本题通过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考查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实现反馈调节。
【答案】 C
5.人体内,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白化病 ④血友病 ⑤巨人症 ⑥侏儒症
A.①②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⑥ D.①④⑥
【解析】 在本题所涉及的人类疾病中,呆小症、糖尿病、巨人症、侏儒症属于激素分泌异常所致的疾病,其中呆小症、糖尿病、侏儒症是由于激素缺乏引起的,巨人症是由于幼年时体内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而白化病和血友病属于遗传病,与激素的调节无关。
【答案】 C
6.下列哪项不是激素调节的特点(  )
A.微量和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催化作用 D.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析】 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代谢发生改变,从而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起催化作用的是酶。
【答案】 C
7.在严重焦虑、恐惧等紧急情况下,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该过程属于(  )
A.神经调节 B.激素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 D
8.(2012·海南高考)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解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故A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故B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C正确;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故D错误。
【答案】 D
9.右
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解析】 ①为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碘为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使①、②浓度升高;当甲状腺激素浓度高于正常水平时,③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通过负反馈使③降下来;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 C
10.某同学欲在实验室观察蛙胚发育过程,你认为适宜的培养条件如何?如果同时研究碘对发育的影响,得出蝌蚪身长如下图A甲、乙两曲线,其中表示蝌蚪正常发育的是哪条曲线?在有关激素的调节机制中,B图中的S物质是(  )
①适宜温度 ②低温 ③玻璃缸密闭 ④玻璃缸敞口,并放入水草 ⑤清洁的河水 ⑥自来水
A.①④⑤,甲,甲状腺激素
B.①④⑥,乙,胰岛素
C.①③⑥,甲,促甲状腺激素
D.①④⑤,乙,促甲状腺激素
【解析】 蝌蚪的培养需要适宜的温度,培养容器内应有充足的氧气,还应该有充足的食物,蝌蚪适宜发育的环境是清洁的河水。蝌蚪正常完成变态发育的曲线应该是乙,在B图中T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S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激素A是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体内缺乏________元素时,将导致激素C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3)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_______,这是由于激素A、B的含量________所致。这种生理过程是由________共同调节的。
(4)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解析】 (1)根据三种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和各种激素的关系,不难判断出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2)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原料,缺碘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将会受阻。甲状腺细胞吸收碘的方式为主动运输。(3)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下丘脑神经细胞兴奋,大量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属于神经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这属于激素(体液)调节。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体液)调节。(4)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碘 主动运输
(3)增加 增加 神经和激素(体液) (4)下降
12.(2011·重庆高考)下表是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中,血液内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含量状况。
(1)表中A是________,B应________。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激素A起________作用。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中,控制枢纽是________。
(2)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①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②少言寡语、反应迟钝及嗜睡等现象。现象①说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作用是______________;现象②说明该激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通常,食用碘盐可以防治碘缺乏病。
【解析】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在这个调节过程中,控制枢纽是下丘脑,下丘脑通过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增强。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此即反馈调节。(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长期缺碘的成年人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代谢水平较低,从而出现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少言寡语、反应迟钝及嗜睡现象的出现恰恰说明甲状腺激素的“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功能。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 升高 抑制(反馈调节) 下丘脑 (2)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兴奋性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所表现的部分症状分别为(  )
A.不能运动;没有感觉
B.不会讲话;看不懂文字
C.听不懂别人的谈话;看不懂文字
D.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听不懂别人谈话
【解析】 运动性失语症是S区受损引起的,症状是不会讲话;听觉性失语症是H区受损引起的,症状是听不懂。
【答案】 D
2.(2013·深圳高二期末)下列关于书写中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的绘画功能离不开书写中枢参与
B.人在书写时,只需书写中枢参与其中
C.人在书写时除了书写中枢要发挥作用外,还需要相关的记忆中枢、思维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的协调作用
D.书写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额中回后部
【解析】 人在书写时除了书写中枢要发挥作用外,还需要相关的记忆中枢、思维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的协调作用。
【答案】 B
3.下列生理活动中,与人体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有关的是(  )
A.生物节律的调节    B.血糖调节
C.语言、学习和记忆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析】 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控制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还是血糖调节的中枢。
【答案】 C
4.(2012·济南质检)以下对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
B.大脑皮层H区受损时,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C.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成正比
D.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
【解析】 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H区受损时,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大脑皮层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所支配器官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成正比。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位置支配关系是倒置的,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
【答案】 D
5.下列有关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为人类特有
B.第一运动区即中央后回
C.手占躯体比例较小,因而在皮层代表区的范围也较小
D.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解析】 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为中央前回,皮层代表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且各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只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答案】 D
6.(2013·宣城高二期末)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110 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关于这两种反射的正确叙述是(  )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
【解析】 生来就有、不学就会的反射叫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经学习形成的反射叫条件反射,其中枢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一个人的手触到裸露的电线而反射性地紧握电线,是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脊髓;以后再看见电线把手缩回则是条件反射,其中枢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
【答案】 C
7.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这些聋哑演员要准确理解指导教师的“手语”所表达的含义,依靠的中枢是(  )
①躯体运动中枢 ②躯体感觉中枢 ③视觉中枢
④语言中枢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聋哑演员要准确“理解”指导教师的“手语”,首先要看清指导教师的动作,然后要运用语言中枢进行分析、理解。此过程与运动和感觉无关。
【答案】 D
8.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解析】 专心作答试题时,首先通过视觉性语言中枢将视觉结果转化为语言,然后再通过书写中枢书写在试卷上,这一过程是两类神经中枢不断协调作用的结果。
【答案】 D
9.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时,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H区受损时,病人看不懂文字、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却能讲话、写字。这表明(  )
A.语言功能在语言中枢也有细致分工
B.语言功能与语言中枢之外的中枢有关
C.语言中枢位于大脑左半球外侧面
D.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
【解析】 人类的语言功能包括听、说、读、写,相应功能由相应中枢管理。
【答案】 A
10.(2011·海南高考)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 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中枢是脊髓。语言、记忆、思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进行的。意识丧失的人大脑皮层受损,因此排尿不能控制,但脊髓是正常的,仍能正常排尿,意识恢复后可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显示人类大脑左半球皮层外侧面的言语区,请据图回答:
(1)临床发现,损伤中央前回底部的S区,病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讲话,该区域为__________语言中枢。
(2)损伤额中回后部接近中央前回的W区,病人讲话很慢,也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写字,该区域为________中枢。
(3)损伤颞上回后部的H区,病人会讲话和写好字,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该区域为________语言中枢。
(4)损伤角回的V区,病人看不懂文字的意义,但视觉良好,其他的言语活动功能健全,该区域为________语言中枢。
【解析】 本题考查人脑高级功能的皮层定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都分别由大脑皮层特定的部位来完成,这就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一般认为,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功能区有四部分,S区叫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H区为听觉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的后部;V区为视觉语言中枢,位于顶下小叶的角回;W区为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这些部位受损,都会引起相应的病症,但各不相同。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人可以听懂别人的话、看懂文字,但自己不能说话。书写中枢受损,人可以听懂别人的话、看懂文字,但自己不能写字。听觉语言中枢受损,人会讲话和写好字,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视觉语言中枢受损,病人看不懂文字的意义,但视觉良好,其他的言语活动功能健全。
【答案】 (1)运动性 (2)书写 (3)听觉 (4)视觉
12.如下表所示,“+”表示能完成,“-”表示不能完成,试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手术前 去大脑两半球 再去间脑 再去中脑 去掉延髓
①条件反射 + - - - -
②体温调节 + + - - -
③翻正 + + + - -
④站立 + + + + -
⑤心动 + + + + +
⑥膝跳反射 + + + + +
(1)①完成的条件是具有________,说明缺少________,________不完整使条件反射不能完成。
(2)②的反射中枢位于________,因为去掉该结构后,②功能消失。
(3)去掉________后,③反射消失,③反射的________位于去掉的结构上。
(4)心血管运动中枢位于脑干中,但将脑干全部切除后,心脏仍能不停跳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④的反射中枢位于________,⑥的反射中枢位于________。
(6)①~⑥反射中,生来就有的、遗传的反射活动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通过逐级切除手术实验,一步步去分析各项活动的反射中枢、神经传导路径等相关知识,既具综合性,又具有探究性。脑的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反射中枢,具有不同的调节功能,通过逐级切除实验,证明了条件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体温调节中枢位于间脑中,翻正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中脑中,站立反射的协调中枢位于小脑,去掉延髓后,由小脑发出的、经延髓的运动神经纤维受损,反射消失。膝跳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灰质中。心血管中枢位于脑干中,由脑干的该中枢发出植物性神经支配心跳的快慢、强弱,失去脑干中枢支配,仍能收缩,这是因为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特性。反射由反射弧完成。生来就有的、可遗传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各中枢。因此,在①~⑥的反射中,除①外,其他的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 (1)大脑皮层 反射中枢 反射弧
(2)间脑
(3)中脑 反射中枢
(4)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特性
(5)小脑 脊髓灰质
(6)②③④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