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2·哈尔滨九中高二期末)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比、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 )
A.个体,种群 B.个体,个体
C.种群,种群 D.种群,个体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可以看出应该是指个体水平的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比、年龄结构等特征,这是对种群特征的描述。
【答案】 A
2.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B.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和
C.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
D.一片森林中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主要的依据就是种群的概念,抓住“一定自然区域”“同种”“全部个体”等关键词语。
【答案】 C
3.(2013·济南期末)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下表:
年龄期 个体数
甲 乙 丙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下降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下降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下降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解析】 甲种群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数相同,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多,为下降型。
【答案】 A
4.(2012·海南高考)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 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样,A正确, 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
【答案】 B
5.(2012·湖南师大附中测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进行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A.4 000尾 B.3 200尾
C.1 600尾 D.800尾
【解析】 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得鲫鱼的总数N==(200×160)/10=3 200(尾)。
【答案】 B
6.(2013·洛阳高二期末)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①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②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再计算平均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相加获得总数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种群密度为单位面积该个体的数目,所以取样方时大小应相同且为1 m2,计数时应计算平均值即为种群密度。
【答案】 A
7.(2013·哈尔滨期末)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总数和与实际总数的比分别为( )
A.50只、大于1 B.42只、小于1
C.161只、小于1 D.160只、大于1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即标志重捕法。由题意可以得出:N∶50=42∶13,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为(50×42)/13=161.5只。由于被捕获过的鼠更难再捕获,故再次捕获的被标记数比实际小。
【答案】 D
8.甲、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甲 乙
A.下降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下降型
C.稳定型和下降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解析】 图甲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密度增大。图乙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种年龄结构属于下降型,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
【答案】 B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比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解析】 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导致种群中性比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的密度下降。
【答案】 D
10.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相同
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和大小
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
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
【解析】 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是不同的,种群密度的大小除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之外,还直接受迁入和迁出的影响;一个种群是由所有同种个体组成的,而不是只包括成年个体;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所以环境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2013·烟台高二期末)某同学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
①选取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
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中央划一个样方。
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
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
样方 第一样方 第二样方 第三样方
个体数 3 5 4
请回答:
(1)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
(2)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中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甲草原的鼠种群属于______型;乙草原的鼠种群属于______型。可以预测,______草原鼠所带来的危害将会加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答案】 (1)0.16株/m2 (2)不可靠 选取的样方数目太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 (3)增长 稳定 甲
12.“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志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算出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
【解析】 (1)由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可以得到关系式:N(总数)/M(第一次捕捉到的标志数)=n(第二次捕捉数)/m(第二次捕捉到的标志数),即可得出N=Mn/m。(2)根据公式N=Mn/m,计算出2 hm2的个体总数为288只,种群平均密度是144只/hm2。由于第一次捕捉到的个体被标志后,第二次很难捕捉到,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减少,在公式N=Mn/m中由于分母m的值减小,使得N值比实际情况偏高。(3)性别比例为♀(14+18)/♂(18+18)=8∶9。(4)100 m2中田鼠的数量为1.44只,洞口数/田鼠=3.6/1.44=2.5∶1。
【答案】 (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式增长( )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开始出现食物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的生存
C.只是没有捕食者
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
【解析】 因为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存在,D项正确。A项不正确,因为食物有限会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在食物不能充分供应的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呈指数式增长。B项不正确,因为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并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生存,但不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指数式增长,因为指数式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无限。C项也不正确,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式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种种其他因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
【答案】 D
2.(2013·常州期末)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m·2T B.m·220
C.2 D.m·23T
【解析】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细菌每繁殖一代,增加1倍,呈“J”型曲线增长,其数学公式为N=m·2=m·23T。
【答案】 D
3.“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假如该物种进入某内陆湖泊,下图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
【解析】 内陆湖泊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所以进入该湖泊的“食人鱼”的数量增长属于“S”型增长。
【答案】 A
4.(2013·西城高二期末)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K值是该有限环境所承载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数量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当种群达到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如果是鱼的种群,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答案】 C
5.右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曲线呈J型,b曲线呈S型
B.K表示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C.阴影部分可表示因环境阻力存在而被淘汰的个体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最快,是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维持动态平衡;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林业生产上,树木的数量超过K/2之后进行砍伐,砍伐后保持K/2,树木的增长最快。
【答案】 D
6.生态学家高斯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只左右。对此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受到培养液量的限制
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是375
C.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变形虫,K值也是375
D.重复此实验,K值有可能不同
【解析】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种群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受环境的影响,如培养液的量、温度等;该实验得到的草履虫最大数量为375,即此条件下的K值是375;相同条件下培养变形虫,得到的K值应该不同;重复此实验,不同条件下得到的K值也可能不同。
【答案】 C
7.某种群死亡率如下图中Ⅱ,出生率如下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A.a B.b
C.c D.d
【解析】 图中曲线Ⅰ、Ⅱ分别代表出生率、死亡率,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
【答案】 C
8.(2013·海淀高二期末)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 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长;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答案】 B
9.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所以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2·济南高二期末)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B项中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有有毒物质的积累,最先开始下降。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个体间争夺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种内斗争最激烈。在此段(从t3开始)由于食物、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故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2)若此图表示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应保持在K/2(即b点),此时种群的增长最快,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3)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c点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c点。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答案】 (1)cd 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不同环境条件下,食物、天敌、气候等条件可能不同
(2)b 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的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12.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
【解析】 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单位时间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多,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 (1)B (2)不再增加 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他合理答案) (3)增长 (4)K/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