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8-09 08:53:26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3·汕头检测)基因突变的原因是(  )
A.染色体上的DNA变成了蛋白质
B.染色体上的DNA变成了RNA
C.染色体上的DNA中的基因数目减少了或增多了
D.染色体上的DNA中的基因结构发生了局部改变
【解析】 作为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一般是能够稳定存在的,并且能够稳定遗传。但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时,DNA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即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过程中,基因的数目不变。
【答案】 D
2.(2013·宜昌高一质检)多代均为红眼的果蝇群体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雄性果蝇。将红眼雌果蝇与此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二代又出现了白眼果蝇。两次出现白眼果蝇的原因分别是(  )
A.基因突变、基因突变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基因重组 D.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解析】 “多代均为红眼的果蝇群体”说明是纯合子,后代出现白眼的则为基因突变;红眼雌果蝇与此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二代又出现了白眼果蝇,是基因重组产生的。
【答案】 B
3.(2013·黄山模拟)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其随机性表现在(  )
①生物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②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③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④DNA复制、转录、翻译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 基因突变易发生于细胞分裂的DNA复制时期,所以对多细胞生物而言,无论在生物发育的哪一个时期都存在着细胞分裂,而任何部位的形成也必须要经过相应的细胞分裂和分化而形成,所以,基因突变可发生于生物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任何部位。而细胞的分裂期不存在DNA的复制不易在这个时期发生基因突变,在翻译过程中DNA结构也很稳定,不易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 A
4.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不可能的后果是(  )
A.没有蛋白质产物
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解析】 题干中“基因的中部缺失”这一信息非常关键,根据这一信息可判断出基因会有蛋白质产物,但可能造成翻译在缺失位置终止或在缺失部位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答案】 A
5.(2011·海南高考)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用射线照射野生型大肠杆菌得到一突变株,该突变株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时必须添加氨基酸甲后才能生长。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合成氨基酸甲
B.野生型大肠杆菌代谢可能不需要氨基酸甲
C.该突变株可能无法产生氨基酸甲合成所需的酶
D.该突变株中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功能可能丧失
【解析】 突变型大肠杆菌必须在含有氨基酸甲的培养基上生存,说明很有可能其自身已不能合成氨基酸甲;而野生型能正常生长,说明自身可以合成;该突变株可能无法产生氨基酸甲合成所需的酶或者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功能丧失。
【答案】 B
6.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
B.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
C.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D.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
【解析】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在复制时都可能发生错误而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任何时候,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往往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只有少数变异是有利的。
【答案】 A
7.(2013·武汉质检)有性生殖生物的后代性状差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下列过程中哪些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
A.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解析】 图题干给定的遗传图解知:两亲本均为含有两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它们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发生了基因重组,从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四种配子。
【答案】 D
8.结合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发生于Ⅰ过程,基因重组发生于Ⅱ过程
B.Ⅲ过程是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基础上进行的
C.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性
D.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过程
【解析】 题图中Ⅰ为减数分裂,可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Ⅱ为受精作用,Ⅲ为细胞的分裂、分化。
【答案】 A
9.(2012·厦门质检)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C.纯合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D.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解析】 基因重组主要包括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纯合体自交子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主要来自父母的基因重组。
【答案】 C
10.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植株,推测该红花表现型的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了确定该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  )
A.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
B.花色基因的DNA序列
C.细胞的DNA含量
D.细胞的RNA含量
【解析】 如果要检测是否是基因突变,就要检测花色基因的DNA中碱基序列是否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改变。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2012·广东六校联考)图为具有2对相对性状的某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中甲植株(纯种)的一个A基因和乙植株(纯种)的一个B基因发生突变的过程(已知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请分析该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是由于              引起的。
(2)图为甲植株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细胞,它的基因型为      ,表现型是         ,请在图中标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3)甲、乙发生基因突变后,该植株及其子一代均不能表现突变性状,为什么?可用什么方法让其后代表现出突变性状。
【解析】 (1)由图可知甲植株和乙植株都发生了碱基的替换。(2)因为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所以这两对基因应该分别位于图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又由于甲植株(纯种)的一个A基因发生突变,所以该细胞的基因型应该是AaBB,性状是扁茎缺刻叶。(3)植株虽已突变但由于A对a的显性作用,B对b的显性作用,在植株上并不能表现出突变性状。当突变发生于体细胞时,突变基因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子代;要想让子代表现出突变性状,可对突变部位的组织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而后让其自交,后代中即可出现突变性状。
【答案】 (1)一个碱基的替换(或碱基对改变或基因结构的改变)
(2)AaBB(写Aa不得分) 扁茎缺刻叶(写扁茎不得分) 表示出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可
(3)该突变均为隐性突变,且基因突变均发生在甲和乙的体细胞中,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子代。取发生基因突变部位的组织细胞,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试管苗,让其自交,其子代即可表现突变性状。
12.(2012·北京朝阳区统考)如图甲是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乙表示由于DNA中碱基改变导致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改变的过程,图丙为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表。据图回答:
     甲             乙
第一个
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
U
C
A
G
A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甲硫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
赖氨酸
赖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U
C
A
G

(1)据图甲推测,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变异方式可能是       。
(2)真核生物细胞图中Ⅱ过程发生的场所是            。
(3)图丙提供了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如果图乙的碱基改变为碱基对替换,则X是图丙氨基酸中    的可能性最小,原因是         。图乙所示变异,除由碱基对替换外,还可由碱基对    导致。
(4)A与a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基因中        不同。
【解析】 (1)甲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应相同,A(a)的可能是突变形成的;也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间交叉互换形成的。
(2)Ⅱ为转录,发生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3)编码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A、AAG,结合其他氨基酸的密码子可推出突变为丝氨酸时需替换2个碱基对即机率较小。
(4)A与a为等位基因,由突变形成的,其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答案】 (1)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缺一不得分)
(2)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3)丝氨酸 需同时替换两个碱基 增添或缺失
(4)碱基对排列顺序(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C.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唯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解析】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的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
【答案】 D
2.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正确叙述是(  )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解析】 二倍体生物生殖细胞中的一组染色体就叫一个染色体组。对于每种生物来说,每个染色体组所包括的染色体在形态、大小方面各不相同,也就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答案】 A
3.(2012·开封检测)右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下列四种情况的产生不属于该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①    B.③    C.②    D.④
【解析】 染色体结构变异指的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的缺失①、增添②、倒位④;③是基因突变或是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所致。
【答案】 B
4.(2012·中山检测)某二倍体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下列四项中,能表示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
【解析】 细胞内的一个染色体组中,一定没有形态相同的染色体,即一个染色体组中各条染色体应互为非同源染色体。又因二倍体正常体细胞中含8条染色体,故一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
【答案】 C
5.用基因型为AAdd和aaDD的亲本植株进行杂交,并对其子一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素进行处理,该植物的基因型和染色体倍数分别是(  )
A.AAaaDDDD,四倍体 B.AaDd,二倍体
C.AAdd,二倍体 D.AAaaDDdd,四倍体
【解析】 由给定的基因型判断双亲均为两个染色体组,杂交后子代基因型为AaDd,同样也含两个染色体组,进行秋水仙素处理则植物基因型应为AAaaDDdd且为四倍体。
【答案】 D
6.(2013·九江模拟)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②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大小、形态一般不同 ③人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应含有24条染色体 ④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一定是配子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人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应含有23条染色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也可能是单倍体的体细胞。
【答案】 B
7.下列各图为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一条染色体
B.乙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两条染色体
C.丙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
D.丁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四条染色体
【解析】 甲、丙可能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四倍体生物产生的单倍体。乙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三倍体,不可能是二倍体,故A、B、C项均错误。
【答案】 D
8.(2012·阜阳质检)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或基因序列发生变化。下面的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图丙、丁、戊分别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戊
A.甲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B.乙可以导致丙的形成
C.甲可以导致丁和戊两种情形的产生
D.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解析】 图甲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从而实现基因重组,因此产生的结果中不会出现f、K基因。图乙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产生的结果可能出现f、K基因。
【答案】 D
9.(2013·汕头金山模拟)科研人员围绕培育四倍体草莓进行了探究,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选取50株草莓幼苗,以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它们的幼芽,得到下图所示结果。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原理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诱导形成多倍体
B.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所以各组草莓幼苗数量应该相等
C.由实验结果可知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1天最容易成功
D.判断是否培育出四倍体草莓的简便方法是让四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与二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比较
【解析】 判断是否培育出四倍体草莓,可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让四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与二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比较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草莓果实的大小受到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答案】 D
10.(2013·泰安质检)右图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可以肯定该果蝇为雌果蝇
B.果蝇的体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
C.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应由4条非同源染色体组成
D.若果蝇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基因组成为AcXD,则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CXD、aCXd、acXd
【解析】 若一个卵细胞的组成为AcXD,可推出其卵原细胞基因型为AaCcXDXd,结合减数分裂的特点知产生的三个极体的基因型分别为AcXD、aCXd、aCXd,因此D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将基因型为AA和aa的两个植株杂交,得到F1,再将F1作如下处理
AA×aa→F1→丙植株
试分析完成问题。
(1)乙植株的基因型是    ,属于    倍体。
(2)用乙植株的花粉直接培养成的植株属于    倍体,其基因型及比例为     。
(3)丙植株的体细胞内含有    个染色体组。
【解析】 AA×aa→F1,F1的基因型为Aa,自然生长得到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F1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即Aa→AAaa(乙植株),乙植株属于四倍体,它产生3种配子:AA、Aa、aa,其比例为1∶4∶1,Aa×AAaa→丙(三倍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
【答案】 (1)AAaa 四 (2)单 AA∶Aa∶aa=1∶4∶1 (3)三
12.如图甲是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模式图,A~F是细胞发生变异后的染色体组成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中A~F中显示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是    ,其中能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的是    。
(2)B、C显示的变异方式分别叫    。
(3)A显示的变异类型是    ,发生在    过程中。
(4)甲产生E的过程可通过    来实现。
【解析】 图中A~F显示的变异形式分别是: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基因重组)、易位、倒置、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自由组合、染色体成倍增加。其中,A、E不属于染色体变异,B、C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F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能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变化的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甲产生E的过程可通过甲的自交或甲的花药离体培养后再加倍的过程实现。
【答案】 (1)B、C、D、F B、C (2)易位、倒位 (3)基因重组 减数第一次分裂 (4)自交或花药离体培养后再加倍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表是四种人类遗传病的亲本组合及优生指导,不正确的是(  )
遗传病
遗传方式
夫妻基因型
优生指导
A
红绿色盲症
X染色体隐性遗传
XbXb×XBY
选择生女孩
B
白化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a×Aa
选择生女孩
C
抗维生素D佝偻病
X染色体显性遗传
XaXa×XAY
选择生男孩
D
并指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Tt×tt
产前基因诊断
【解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夫妻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生育有病孩子无性别之分。性(X)染色体上的遗传病,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性别来避免生出患病的孩子。对于并指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需要作产前基因诊断。
【答案】 B
2.如下图是人类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受一对基因控制),则其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X染色体显性遗传
C.X染色体隐性遗传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解析】 根据Ⅱ1和Ⅱ2都患病而他们的女儿Ⅲ3表现正常,可首先判断为显性遗传病,进而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病。
【答案】 A
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不正常分离的情况。如果一个类别A的卵细胞成功地与一个正常的精子受精,将会得到的遗传病可能是(  )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苯丙酮尿症
C.21三体综合征 D.白血症
【解析】 由图示分析此遗传病是染色体异常造成的,选项中只有C项21三体综合征符合题意。
【答案】 C
4.(2012·南京高一检测)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种皮肤病遗传(单基因遗传病)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要选择单个基因控制的皮肤遗传病进行调查
B.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选取的样本越多,误差越小
C.在调查该皮肤病的遗传方式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D.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应选取患者家庭进行调查
【解析】 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从广大人群中抽样;调查遗传方式,应从患者家系中进行,寻找规律进行判定,皮肤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调查的为一对等位基因。选项B正确。
【答案】 B
5.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红绿色盲和白化病兼患的儿子,下列示意图中,b是红绿色盲致病基因,a为白化致病基因,不可能存在于该夫妇体内的细胞是(不考虑基因突变)(  )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因此该夫妇不可能含有AA基因型的体细胞,A、B可分别表示父亲体细胞、次级精(卵)母细胞基因。C可表示因减Ⅰ过程发生交叉互换而得到的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答案】 D
6.(2012·南通一调改编)下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Ⅱ6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Ⅲ7与Ⅲ8为同卵双生,Ⅲ10与Ⅲ11为异卵双生。则(  )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或X染色体显性
B.系谱中患病的个体Ⅰ2、Ⅱ5、Ⅱ9、Ⅲ10都是杂合子
C.若Ⅲ11也是女孩,则其患病的概率为1/3
D.Ⅲ9的致病基因是由Ⅰ1通过Ⅱ5传递的
【解析】 结合题干分析系谱图可知,Ⅱ6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Ⅱ5患病,他们的孩子Ⅲ9和Ⅲ10都患病,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进一步分析,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A正确,Ⅰ1、Ⅰ2的后代有正常的,说明Ⅰ2是杂合子,并且Ⅱ5也是杂合子,Ⅱ6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由此推测Ⅲ10是杂合子,而Ⅲ9为男性,若此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不能用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概念来衡量它,故B错;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Ⅲ11患病的概率1/2,若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11患病的概率也为1/2,故C错;Ⅲ9的致病基因是由Ⅰ2通过Ⅱ5传递的,故D错。
【答案】 A
7.(2012·大连双基测试)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不可能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乙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两病都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D.若Ⅱ4不含致病基因,则Ⅲ1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
【解析】 A项错,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1、Ⅰ2正常,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可确定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项错,Ⅰ3患乙病,但生有正常女儿,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C项错,对乙病而言,患者全为男性,男性患者的父子全是患者,最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D项对,Ⅰ1、Ⅰ2均是杂合子,则Ⅱ3有纯合子和杂合子两种,分别占1/3、2/3,由于Ⅱ4不含致病基因,则Ⅲ1有纯合子和杂合子两种,分别占2/3和1/3。
【答案】 D
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
【解析】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染色体结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因为近亲婚配的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较非近亲婚配的大大增加,导致后代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大大增加;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基因控制,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 D
9.(2012·枣庄质检)为了鉴定下图中男孩8与本家族的亲缘关系,下列方案最科学的是(  )
A.比较8与1的常染色体DNA序列
B.比较8与3的X染色体DNA序列
C.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
D.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
【解析】 如果这是一个完整的家系图的话,8号的常染色体一半来自6号,一半来自7号,而相应的6、7号的染色体分别来自1、2号和3、4号,但是不能确定是哪一个。8号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7号,但7号的X染色体来自3、4号的可能性是一样的。8号的Y染色体一定来自6号,6号和5号的Y染色体均来自1号,都是一样的。
【答案】 C
10.(2013·合肥模拟)下列遗传系谱图中,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B或b表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B.Ⅱ-5的基因型为BbXAXA的可能性是1/4
C.Ⅳ-n为患两种遗传病女孩的概率为1/32
D.通过遗传咨询可确定Ⅳn是否患有遗传病
【解析】 A错误,Ⅱ-5、Ⅱ-6正常,有一个患病的儿子Ⅲ-9,所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而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甲病一定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B错误,由系谱图可以看出,Ⅱ-3、Ⅱ-4正常,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Ⅲ-8,知乙病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Ⅱ-5的基因型只能为BbXAXa;C正确,Ⅲ-8的基因型可能为1/2bbXAXA、1/2bbXAXa;Ⅱ-5的基因型只能为BbXAXa,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Ⅲ-9的基因型为1/2BbXaY、1/2BBXaY,他们生一个患两种遗传病的女孩的概率为1/32;D错误,Ⅲ-8、Ⅲ-9的孩子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具有患一种或两种病的可能,不能通过遗传咨询来确定。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2012·郑州高一联考)下图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请据图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Ⅱ3和Ⅱ8两者的家庭均无乙病史,则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11和Ⅲ9分别与正常男性结婚,她们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到若在妊娠早期对胎儿脱屑进行检查,可判断后代是否会患这两种病。
①Ⅲ11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Ⅲ9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染色体数目检测     B.基因检测
C.性别检测 D.无需进行上述检测
(4)若Ⅲ9与Ⅲ12违法结婚,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
【解析】 (1)甲病患者Ⅱ7和Ⅱ8生出正常Ⅲ11女性个体,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2)Ⅱ3无乙病史,Ⅱ3和Ⅱ4结婚,Ⅲ10个体两病兼患,所以乙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遗传。(3)Ⅲ11的基因型为aaXBXB,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孩子都正常,无需进行检测。Ⅲ9的基因型可能为1/2 aaXBXb或1/2 aaXBXB,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女孩均正常,男孩有可能患病,故应进行胎儿的性别检测或者基因检测。(4)Ⅲ9与Ⅲ12结婚,Ⅲ9的基因型为1/2 aaXBXb或1/2 aaXBXB;Ⅲ12的基因型为1/3 AAXBY或者2/3 AaXBY。如只考虑后代甲病患病几率则为2/3,正常为1/3;只考虑后代乙病患病几率则为1/8,正常为7/8,因此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性为:1-1/3×7/8=17/24。
【答案】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X染色体隐性遗传 (3)①D
Ⅲ11的基因型为aaXBXB,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孩子都正常 ②C或B Ⅲ9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或aaXBXB,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女孩均正常,男孩有可能患病,故应进行胎儿的性别检测或基因检测 (4)17/24
12.(2012·衡水模拟)生物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甲种遗传病(简称甲病)在患有该病的家庭中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代代相传,乙种遗传病(简称乙病)的发病率较低。以下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人群中的发病情况统计表(甲、乙病均由核基因控制,调查人数为一万人)。
统计情况
有甲病无乙病
无甲病有乙病
有甲病有乙病
无甲病无乙病
男性
279
250
6
4465
女性
281
16
2
4701
请根据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
(1)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上,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上。
(2)马尔芬氏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某小组同学对某一患马尔芬氏综合征的女性家庭成员进行调查后,记录如下:(“√”代表综合征患者,空白代表正常个体)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父亲
母亲
姐姐
弟弟
女性患者





根据上表绘制该家庭遗传系谱图。
通过遗传图解分析可知马尔芬氏综合征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3)已知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但不知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部分同学采用遗传系谱分析的方法;请你另外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并预测调查结果。
调查方案:
寻找若干个患该遗传病的家庭进行调查,统计各代患者的性别比例。调查结果及预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题中数据可知,甲病男患者的人数是279+6=285,女患者的人数是281+2=283,男女患病率基本相等,最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病;乙病中男患者人数是250+6=256,女患者人数是18,男女患病率明显不等,且男性患病率大于女性,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2)据表格信息知:一对患病夫妇可以生出正常儿女,故该病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3)欲确定遗传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通过调查结果分析:第一,若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病概率相当,则该病很可能是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第二,若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患者明显多于女患者,则该病很可能是X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第三,若后代只有男性患病,则该病很可能是Y染色体遗传病。
【答案】 (1)常染色体 X染色体 (2)遗传系谱如下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①若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则该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②若患者男性与女性比例相当,则该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③若患者全是男性,则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