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2·宜昌高一质检)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B.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
【解析】 在生存斗争中,以猎鹿为生的狼,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相互选择中,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形成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的变种;同样以猎羊为生的狼也形成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的变种。狼的性状分歧是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A
2.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抗药性
【解析】 A是拉马克的观点,B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即使无农药,害虫也可以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这一性状并非是由农药引起的。
【答案】 C
3.(2011·广东高考改编)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 )
A.定向突变
B.抗生素滥用
C.金属β-内酰胺酶是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的根本原因
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它细菌获得耐药基因
【解析】 “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其抗药性产生于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A、D项错误;“超级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是该菌体内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产生超强耐药性基因,该基因编码的酶是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是抗菌药物——抗生素的滥用,对该菌进行了选择,故B正确,C项错误。
【答案】 B
4.(2012·济宁高一调研)下列各种现象中的哪一种不属于自然选择作用的例子( )
A.纯种长毛垂耳狗的形成
B.因工业污染而使某种蛾子发生黑(色素)化
C.某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
D.头发里的虱子经DDT处理后仍有突变种存活下来
【解析】 纯种长毛垂耳狗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一种变异现象。B、C、D均是外界环境条件对性状的选择,其结果是适者生存。
【答案】 A
5.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
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解析】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在于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答案】 D
6.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工选择___________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解析】 蟹类的捕食是在某种海洋蜗牛种群的生存环境中进行的,两者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实现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 B
7.(2012·南通质检)下列叙述,不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解析】 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D项内容不符合此观点。
【答案】 D
8.下列有关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B.关于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C.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所有学者摈弃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进化理论不断被丰富、发展,但获得性遗传的观点,仍有少数学者仍认同其正确性。
【答案】 C
9.据《人与自然》电视栏目介绍,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很多河边都生活着一种相貌十分丑陋的枯叶龟。该龟的背壳酷似一片枯叶,给很多种小动物造成了“错觉”。它行动十分缓慢,甚至长时间静止不动,但是,每当小鱼、小虾从它面前游过时,它能突然伸出头来将其捕食,饱餐一顿。下面是对枯叶龟这一物种形成的解释,按照达尔文观点来看不正确的是( )
A.枯叶龟在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中间类型
B.遗传在该龟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C.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中间类型均进化成了今天不同种类的龟
D.枯叶龟的特征是长期适应亚马孙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结果
【解析】 因为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适应,是自然选择;同时相信在进化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异,而且变异能够不断地向下遗传,故A、B、D均是正确的;因为达尔文又认为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一些与环境不相适应的变异类型、个体会不断地被淘汰,故C项是错误的。
【答案】 C
10.(2013·青岛质检)茎叶保水功能好、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在沙漠中生活,而茎叶保水功能差、根系不发达的植物,则不能在沙漠中生活,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确切解释是( )
A.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不利的
D.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容易保存
【解析】 由题意知环境对茎叶的保水功能起选择作用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请回答: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_____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___________ ;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___________ 。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_____,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___________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抗药性状逐代___________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___________是不定向的,但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___________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相关内容,现分析如下:
【答案】 (1)差异 不适者被淘汰 适者生存 选择作用 生存斗争 积累 变异 自然选择 (2)有利
(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2.美国《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2007年10月16日刊登一份政府调查报告说,被称为“超级细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美国国内正呈蔓延趋势,每年预计有超过9万人严重感染这一细菌。请回答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问题:
(1)从细胞结构来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属于___________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___________。
(2)抗生素在超级细菌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___作用,使细菌的___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
(3)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抗生素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的观点是错误的。
材料和器具:青霉素、培养皿以及对青霉素敏感的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将实验完善:
①实验步骤:
步骤1:取培养皿A若干个(A1、A2、A3……),加入普通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千(B1、B2,B3……)加入___________的细菌培养基。
步骤2: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在培养皿A1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表面会出现一些细菌菌落。
步骤3: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一枚“印章”,在A1上轻盖一下,再在B1上轻盖一下,这样A1中的细胞就按一定的位置正确地“复制”到B1之中,将B1培养一段时间后,B1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
步骤4: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均匀涂抹在A2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反复重复步骤3、4。
②预期结果: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都具有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
③本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无关。
【解析】 (1)“超级细菌”为原核生物,其可遗传变异来源为基因突变。
(2)超级细菌抗药性增加是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使细菌的进化方向发生了定向改变。
(3)此课题在证明抗生素未诱导超级细菌发生了适应性变异,步骤1加入的培养菌中应含有青霉素。A组未接触青霉素,但抗药性不断增加,说明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与使用抗生素无关。
【答案】 (1)原核 基因突变 (2)选择 生物进化
(3)①含有青霉素 ③A组耐甲氧西林细菌未接触抗生素,耐甲氧西林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加,说明抗生素没有诱导耐甲氧西林细菌产生适应性变异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解析】 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这个种群基因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答案】 C
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共同进化的实例( )
A.某种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B.猎豹捕食斑马
C.光合作用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
【解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B、C三项均是,而D项中,狼亡鹿兴不是共同进化。
【答案】 D
3.(2012·常州高一检测)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D.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是保护生物基因库的多样性
【解析】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要理解其含义,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与生物多样性的构成联系起来。由于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从这三个层次出发,对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加以保护。
【答案】 D
4.(2013·常州检测)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有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8% B.6%
C.7% D.10%
【解析】 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属于应用层次。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因此该等位基因的总数XB+Xb=200×2+200×1=600(女性每人含两个基因,男性每人含一个基因),色盲基因的总数为Xb=15×1+5×2+11×1=36(女性携带者、男性患者都有一个Xb,而女性患者含两个Xb)因此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100%=6%。
【答案】 B
5.(2012·淄博高一联考)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联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联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联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联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为W为0.2,w为0.8。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海龟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因为环境改变使海龟产生了定向变异
B.由于自然选择,海龟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预示着生物的进化
C.若干万年后的海龟已形成了一个新的物种,原因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D.虽然经过了若干万年后,该种群的基因库并未发生变化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B
6.(2013·淮安高一调研)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解析】 图中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A错误;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错误。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D错误。
【答案】 B
7.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环境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种群中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可使种群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 马和驴可以交配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B
8.下列有关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种群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构成的种群里,控制其体色的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则表明此物种在不断进化
B.因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因此女性群体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显性致病基因的频率大于男性群体
C.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某一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一定值,则控制该相对性状的显性基因的频率也为定值
D.基因型为Bb的个体自交后代形成的种群中,B基因的频率大于b基因的频率
【解析】 由种群的概念可知A项中鸟岛上的棕色鸥构成一个种群,而生物进化的实质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非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因此A项说法错误;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与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由于男性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的显性遗传病,故女性只要一条X染色体上有该病的致病基因就患病即女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多于男性,但是该致病基因在男、女群体中的基因频率是相同的,所以B项说法错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故C项说法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适应环境的个体得以保留,它可以是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可以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所以无法判断B与b的基因频率的高低,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9.对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能产生等位基因并通过基因重组提高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更多的原材料
C.自然突变频率很低,对种群基因库的影响很小
D.多数对生物体有害,不利于种群的生存和进化
【解析】 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料,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并且多数对生物体有害,但通过基因重组提高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进化。基因突变虽然频率很低,但种群的基因数目巨大,对种群基因库的影响很大。
【答案】 B
10.(2012·黄山高一质检)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例说明(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绝对的
【解析】 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有翅昆虫突变成无翅或残翅昆虫,正常情况下这些变异类型因不能飞行,活动范围小,在生存斗争中占劣势,逐渐被淘汰,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这一特定环境中,残翅或无翅这种变异类型因不能飞行,避免了被风吹到海里,在海岛上存活下来。这个事例说明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种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___。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解析】 因计算b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所以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种群b和种群c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因此植物a在不同的环境中进化,形成了不同的植物b和c。b和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答案】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没有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选择和隔离
12.(2011·上海高考)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
材料一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 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___。
A.适应辐射___________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___变小。
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VaVb
200
0
VaVa
50
120
VbVc
100
200
VcVc
150
50
VaVc
100
80
(5)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_____ 。
(6)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2)材料一说明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不能产生后代,所以二者产生了生殖隔离,材料二中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也产生了生殖隔离。
(3)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的结果。
(4)种群的基因库由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构成,所以种群中个体数的减少,会使种群的基因库变小。
(5)A种群中Va的基因频率为:×100%≈33%。
(6)因为A种群中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的基因型为4种,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所以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
【答案】 (1)种群 (2)D (3)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4)基因库 (5)33% (6)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或A种群基因型多于B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