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既有[H]又有ATP产生的是( )
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③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④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⑤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A.② B.①
C.②③⑤ D.③④
【解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NADPH和ATP,暗反应阶段消耗NADPH和ATP;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NADH和ATP,第三阶段利用前两个阶段产生的NADH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答案】 D
2.(2012·潍坊检测)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为肝细胞膜,则尿素运输方向是Ⅱ→Ⅰ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①有密切关系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D.b过程不需要ATP,a过程未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理特征
【解析】 因为膜的Ⅰ侧有糖蛋白,故Ⅰ侧为膜外侧。肝脏细胞可将细胞内氮类物质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故A正确。①为糖蛋白,糖蛋白对于细胞识别、免疫有重要作用,细胞癌变后,糖蛋白减少,可导致癌细胞易扩散。适当提高温度可加快分子运输速度,使细胞代谢加快,与外界物质交换速度加快。
【答案】 D
3.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总是同时进行
B.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能在细胞呼吸中被利用
C.光合作用产生的ATP主要用于细胞呼吸
D.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分别在叶肉细胞和根细胞中进行
【解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同化作用,发生在植物绿色部位的细胞中;细胞呼吸是生物的异化作用,活细胞中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产生的ATP主要用于暗反应过程,产生的糖类可以作为细胞呼吸的原料。
【答案】 B
4.(2013·商河高一测试)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 ℃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在20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解析】 在光照下,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有机物的净积累量,即图中实线所对应的量加上虚线所对应的量。读取图中20 ℃、25 ℃、30 ℃、35 ℃等温度下对应的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根据上面的等式可以推断出B、C、D错误,故选A。
【答案】 A
5.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右图所示状态。a、b表示该部位的溶液浓度,由此可推测( )
A.a>b,细胞渗透吸水 B.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C.a【解析】 图中所示的状态为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也可能已经达到渗透平衡,还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后的复原过程中,因此,a>b,a=b或者a【答案】 D
6.(2012·青岛高一期末)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NADPH和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NADH用于( )
A.参与CO2的还原
B.与O2反应生成H2O
C.前者参与CO2的还原,后者参与H2O的生成
D.前者参与H2O的生成,后者参与CO2的还原
【解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的NADPH来源于水的光解,作为暗反应的还原剂,将CO2还原为含碳有机物。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第二阶段脱下的NADH在第三阶段与O2结合生成H2O,同时放出大量的能量。
【答案】 C
7.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CO2(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在35 ℃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30 ℃
C.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0 ℃的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在30 ℃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在10 ℃时的2倍
【解析】 正确理解图示含义是解题关键,图中光照下吸收CO2是净吸收量,即白天的积累量;黑暗下释放CO2表示细胞呼吸量。35 ℃时,光照下CO2吸收量为3.00,植物可以生长;昼夜不停地光照,20 ℃时最适宜该植物生长,此温度下一昼夜有机物积累最多;每天交替光照时,30 ℃积累量是10 ℃时积累量的一半。
【答案】 C
8.如图是某种物质运输过程的图解,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物质的运输方式是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④的物质名称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3)若该细胞为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则生成②的结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
(4)图中①物质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物质的出入必须依赖于细胞膜的________。如果该细胞是人的红细胞,则O2、K+、葡萄糖三者中,不可能的物质是________。
【解析】 图中被运输的物质④逆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①和能量ATP②,因此属于主动运输。图中①(膜上的载体)是有高度选择性的,使细胞膜成为选择透过性膜。在洋葱根尖细胞中生成ATP的结构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无叶绿体),至于具体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不同是需要记忆的。对细胞吸收O2、K+、葡萄糖来说,方式依次是单纯扩散、主动运输、协助扩散,无论何种方式的运输都必须以膜的一定流动性为基础。
【答案】 (1)主动运输 被运输的物质逆着浓度梯度进行,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 ATP (2)载体 ATP
ADP+Pi 被运输的物质 (3)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4)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5)流动性 O2和葡萄糖
9.(2013·济南联考)某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该小组选用水生植物黑藻作为实验材料,并做实验假设:假如将其叶片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其细胞失水量随着外界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该小组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制10%、20%、30%的蔗糖溶液,分别盛于培养皿中。
②从黑藻茎上取下叶片,用吸水纸吸干叶片表面的水分,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10分钟。
③取出叶片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选取5个细胞测量其A、B值(如图中A为细胞的长度,B为原生质体的长度。)
在此基础上,请你参与设计、分析与讨论。
(1)请设计一表格,用于记录数据,计算并记录B/A值(%)。
(2)该小组同学根据记录数据作如图所示曲线。请你对该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
①该小组同学应选用记录表中哪组数据作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要说明上述质壁分离现象是由相应浓度的外界溶液引起的,而非细胞本身的原因,怎样设计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实验探究的是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是自变量,实验过程中设置的10%、20%、30%的蔗糖溶液相互对照;质壁分离程度是因变量,测量其A、B值并计算B/A值(%),将B/A值(%)作为衡量质壁分离程度的指标。
(2)根据曲线图分析,注意B/A值(%)与质壁分离程度的关系,B/A值(%)的变化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
(3)①计算平均值可以有效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②设置对照组:将黑藻细胞置于清水中,观察A、B、B/A值(%),若三者都不变,说明未发生质壁分离,实验中的质壁分离现象是由相应浓度的外界溶液引起的。
【答案】 (1)
细胞
10%的蔗糖溶液
20%的蔗糖溶液
30%的蔗糖溶液
B
A
B/A值
B
A
B/A值
B
A
B/A值
1
2
3
4
5
平均值
(2)①B/A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②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B/A值下降,说明质壁分离程度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细胞失水量随着外界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3)①平均值②设置清水对照组,观察清水中的黑藻细胞,确认其细胞形态正常,无质壁分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