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应用举例
学习目标
1.会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距离、高度、角度的测量问题.
2.培养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通常需要借助经纬仪以及卷尺等测量角和距离的工具进行测量.
具体测量时,我们常常遇到“不能到达”的困难,这就需要设计恰当的测量方案.
如何测量珠峰高度
三角高程测量示意图
距离问题
1
如图,为测量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沿河岸选取相距40 m的C,D两点,测得∠ACB=60°,∠BCD=45°,∠ADB=60°,∠ADC=30°,求A,B两点的距离.
例1
距离问题
例1
两边及一边的对角余弦定理
如图,为测量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沿河岸选取相距40 m的C,D点,测得∠ACB=60°,∠BCD=45°,∠ADB=60°,∠ADC=30°,求A,B两点的距离.
解 在△BCD中,∠BDC=60°+30°=90°,∠BCD=45°,
∴∠CBD=90°-45°=∠BCD,
在△ACD中,∠ADC=30°,
∠ACD=60°+45°=105°,
∴∠CAD=180°-(30°+105°)=45°.
两角及一边正弦定理
例1
如图,为测量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沿河岸选取相距40 m的C,D两点,测得∠ACB=60°,∠BCD=45°,∠ADB=60°,∠ADC=30°,求A,B两点的距离.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BCA
两边及一边的对角余弦定理
反思感悟
(1)认真理解题意,正确作出图形,根据条件和图形特点寻找可解的三角形.
(2)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和角,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求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是把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
跟踪训练1
位于灯塔A处正西方向相距15n mile的B处有一艘甲船,需要海上加油.位于灯塔A处北偏东45°有一与灯塔A相距 n mile的乙船(在C处).求乙船前往支援B处的甲船航行的距离和方向(角度精确到1°).
解 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图,由余弦定理得,
BC2=AB2+AC2-2AB·AC·cos 135°
因为0<∠C<90°,所以∠C≈31°.
高度问题
2
如图,为测得河对岸塔AB的高,先在河岸上选一点C,使C在塔底B的正东方向上,测得点A的仰角为60°,再由点C沿北偏东15°方向走10 m到位置D,测得∠BDC=45°,则塔AB的高是( )
例2
把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
√
解析 在△BCD中,CD=10 m,∠BDC=45°,
∠BCD=15°+90°=105°,∠DBC=30°,
直角三角形
非直角三角形
反思感悟
先要选好所求线段所在的平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解直角三角形”与“解非直角三角形”结合:
测量高度问题的解题策略: 测量高度问题往往是空间中的问题
“空间”向“平面”的转化:
全面分析所有三角形,仔细规划解题思路
跟踪训练2
某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举行升旗仪式,旗杆正好处在坡角为15°的观礼台的某一列的正前方,从这一列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测得旗杆顶部B的仰角分别为60°和30°,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距离为 米(如图所示),旗杆底部与第一排在同一水平面上,若国歌播放的时间约为50秒,升旗手应以约多大的速度匀速升旗?
解 在△BCD中,∠BDC=30°+15°=45°,
在Rt△ABC中,
AB=BCsin 60°
角度问题
3
已知:岛A处的一艘走私船正以10海里/时的速度向岛北偏西22°方向行驶,与此同时,位于岛A南偏西38°方向与岛A相距3海里的B处有一艘缉私艇要去拦截,问缉私艇以多大速度以及朝何方向行驶,恰好用0.5小时能截住该走私船?
例3
测量角度的问题
解 如图,设缉私艇在C处截住走私船,D为岛A正南方向上一点,
缉私艇的速度为每小时x海里,
则BC=0.5x,AC=5海里,
依题意,∠BAC=180°-38°-22°=120°,
由余弦定理可得BC2=AB2+AC2-2AB·ACcos 120°,
所以BC2=49,BC=0.5x=7,解得x=14.
所以∠ABC=38°,又∠BAD=38°,所以BC∥AD,
故缉私艇以每小时14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恰好用0.5小时截住该走私船.
反思感悟
测量角度问题的基本思路
1.画出表示实际问题的图形
2.标出有关的角和距离
3.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4.将解得的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
跟踪训练3
地图测绘人员在点A测得某一目标参照物P在他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且距离为 m,之后该测绘人员沿正北方向行走了40 m,到达点B.试确定此时目标参照物P在他北偏东的度数以及他与目标参照物P的距离.
解 如图,在△PAB中,∠PAB=30°,
由余弦定理,得
因为AB=40 m,所以AB=PB,
所以∠APB=∠PAB=30°,
所以∠PBA=120°.
因此测绘人员到达点B时,目标参照物P在他的北偏东60°方向上,
且目标参照物P与他的距离为40 m.
课堂小结
知识清单:
不可到达的距离、高度、角度等实际问题的测量方案
2. 方法归纳:数形结合
3. 常见误区:方位角是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