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一分子O2从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内,其穿越的膜的层数和磷脂分子层数分别是( )
A.4、8 B.5、12
C.6、12 D.6、14
【解析】 O2从叶肉细胞叶绿体基质中出来穿越两层膜,出细胞进入相邻细胞,共经过两层细胞膜,又进入线粒体穿越两层膜,共经过6层膜结构,12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 C
2.取细胞膜上糖蛋白成分相同的两种海绵动物,将其细胞都分散成单个后混合培养,发现这两种细胞能够结合在一起;但将细胞膜上糖蛋白成分不同的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后,混合培养,会发现这两种细胞不能结合在一起。这一实验现象说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 )
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B.细胞的免疫作用有关
C.细胞的分泌作用有关
D.细胞间物质交流有关
【解析】 细胞识别与膜上的糖蛋白有关,这是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
【答案】 A
3.(2013·天桥区高一期末)不同植物间不能完成传粉过程,原因之一是不同植物的花粉和柱头细胞间不能相互“识别”,使花粉管不能萌发。这一现象最可能与柱头细胞的哪种物质有关( )
A.载体 B.磷脂双分子层
C.糖蛋白 D.蛋白质
【解析】 细胞间的识别与糖蛋白有关,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答案】 C
4.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作用不包括( )
A.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C.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D.使细胞内物质不能流失到细胞外,细胞外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内
【解析】 细胞膜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膜还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内,细胞不需要的或者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内。
【答案】 D
5.(2012·淄博检测)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班氏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 )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解析】 由题中的两个实验推知,该成分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还原性糖,可以推断该成分为糖蛋白。
【答案】 C
6.(2013·青岛高一检测)如图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图甲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对图示描述错误的是( )
图甲 图乙
A.图甲中的①②③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图乙分子可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
C.图甲中②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①②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D.将图乙平展在水面上,A部分与水面接触
【解析】 图甲中①为多糖,②为蛋白质,③为磷脂双分子层,图乙中A是亲水性头部,B是疏水性尾部,①②③共同构成了细胞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磷脂分子无此功能。
【答案】 B
7.如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甲表示蛋白质,乙表示磷脂
B.丙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图中③所示的结构具有双层膜
D.图中②所示的结构是叶绿体
【解析】 甲的元素组成是C、H、O、N,乙的元素组成是C、H、O、N、P,甲、乙构成生物膜,所以甲是蛋白质,乙是磷脂。组成的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③为内质网,具有单层膜。
【答案】 C
8.一系列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如图表示了人、鼠细胞融合过程,研究中分别将带有绿色荧光能与人细胞膜上HLA抗原特异结合的抗体和带有红色荧光能与小鼠细胞膜上H-2抗原特异结合的抗体加入细胞培养液,对人、鼠细胞进行标记。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要使实验现象明显,可以适当提高细胞培养液的温度
B.选取不同生物细胞进行融合是因为不同生物细胞表面抗原差异较大
C.实验表明不同种细胞可以融合,而同种生物细胞不能进行融合
D.实验结果可以直接证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解析】 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细胞代谢旺盛程度、环境温度等呈正相关;由于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基本相似,因而同种或不同种生物细胞可以相互融合;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由于采用了免疫荧光标记法,而同种生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相似程度很大,因而难以找到特异性蛋白,采用异种生物细胞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答案】 C
9.(2012·延安高一检测)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 )
A.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B.将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分泌到胰岛细胞外
C.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度
D.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解析】 细胞膜的功能有三个:具有屏障作用、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负责信息的接收和传递。选项A、B都是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功能;而C项具有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速度功能的主要是酶,而不是细胞膜;选项D是细胞膜的屏障功能。
【答案】 C
10.(2013·济南高—检测)下列有关细胞间的信息接收和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蛋白质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B.受精作用的完成、输血时要严格配血都与细胞的识别无关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只起物质通道的作用
D.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功能协调性的实现完全依赖于信息传递
【解析】 B项受精作用的完成、输血时要严格配血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主要是细胞膜上糖蛋白的作用;C项高等植物细胞间胞间连丝的作用有:物质通道、信息的传递;多细胞生物体细胞间功能协调性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激素、胞间连丝等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和酶。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为嗅觉受体细胞膜模式图(局部)。请据图回答:
(1)A代表________分子,C代表________。
(2)气味物质分子首先要与图中[ ]______________结合,才有产生嗅觉的可能。
(3)图中A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最终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4)某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造成膜的损伤,使嗅觉分辨能力下降,B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细胞膜的外表有糖蛋白,A代表蛋白质分子,C代表糖蛋白;(2)细胞膜的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的功能;(3)A是蛋白质分子,蛋白质的合成是由基因控制的;(4)图中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它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答案】 (1)蛋白质 糖蛋白 (2)C 糖蛋白
(3)DNA(或基因、遗传物质) (4)磷脂双分子层
12.[实验探究] 人们已经通过化学实验证明了细胞膜中含有磷脂分子。现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1)实验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目的:利用化学试剂检测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成分。
(3)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材料:细胞膜样液、蒸馏水、洁净试管、滴管、双缩脲试剂等。
(5)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洁净的试管2支,编号为甲、乙。
第二步:向甲试管中滴加2 mL的细胞膜样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回答实验步骤时,要考虑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在题目已给出步骤的基础上,按照题目的信息和思路去设计步骤。如本题中,第一步取试管、编号。第二步向甲试管加入细胞膜样液,一般的思路是向乙试管也要加入相等体积的物质,为构成对照,在乙中应加入蒸馏水。由于第一步和第二步已经设计完成了,第三步就是要向第二步加入的物质中再滴加一定的物质,让其进行反应,从而可以鉴别出细胞膜含有蛋白质,所以第三步是向甲、乙两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观察颜色变化。(6)由于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而蒸馏水中没有蛋白质,所以不显示紫色,观察到的现象应是甲试管中液体变为紫色,乙试管中液体无颜色变化。
【答案】 (1)验证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呈现紫色
(5)向乙试管中滴加2 mL的蒸馏水 向甲、乙两试管中各滴加等量的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6)甲试管中液体变为紫色,乙试管中液体无颜色变化
(7)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一、选择题
1.(2013·东营高一调研)一学生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显微镜下只有一个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其他细胞都出现了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这可能是因为( )
A.该细胞是正在发育过程中的细胞
B.该细胞是死细胞
C.蔗糖溶液浓度太小
D.实验操作不正确
【解析】 因为是同一个学生在同一次实验时的结果,所以C、D选项可以排除。而正在发育中的细胞也可能与其他细胞一样发生质壁分离。只有原生质层已破坏的死细胞,不具有选择透过性,不发生渗透失水,因此也就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的现象。
【答案】 B
2.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图中四条曲线表示,在研究具体的物质X时,发现与曲线图②和④相符。试问:细胞膜运输物质X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 B.协助扩散
C.单纯扩散 D.外排
【解析】 曲线①说明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应为单纯扩散;曲线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物质浓度升高运输速度也增加,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运输速度不再增加,而保持稳定,说明这种运输需要载体,不是单纯扩散,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曲线③运输速度与氧气无关,而氧气浓度的高低影响能量的产生进而影响主动运输的速度,说明这种方式不是主动运输,有可能是单纯扩散或协助扩散;曲线④运输速度与氧气浓度有关,说明这个过程需要能量,综合②④,物质X的运输方式只能是主动运输。
【答案】 A
3.U形管中装有两种不同的溶液R及S,并被一半透膜(X)隔开(如图a)。与S相比,R为低渗溶液(即浓度较低)。图a中颜色的深浅即代表浓度高低。当图a中的U形管内已达到平衡时,溶液表面是一样高还是不一样高?渗透压是相等还是不相等?(参看图b)( )
图a
图b 图a中的U形管(15分钟后)
A.右侧较高,两溶液等渗,即浓度相等
B.右侧较高,且右侧为高渗,即浓度较高
C.左侧较高,且左侧为低渗,即浓度较低
D.两侧高度相等,且为等渗
【解析】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且溶液浓度S>R,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相互渗透时,从R侧渗透到S侧的水分子较多,使S侧液面上升,判断两侧溶液的浓度时,应考虑到S侧高出来的液柱的压力作用。
【答案】 B
4.如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穿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
A.单纯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被动运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穿膜运输方式的特点。据图可知,该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既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
【答案】 C
5.(2012·历城区高一期末)2012年夏季,我国北方多省遭暴雨袭击,暴雨使农作物被淹。下面关于被淹作物根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尖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B.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将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根尖细胞仍可吸水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D.根尖成熟区细胞会吸水涨破
【解析】 暴雨使土壤中水分增多,溶液浓度下降,根尖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但不会涨破(有细胞壁保护)。分生区细胞无大液泡,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 C
6.(2011·新课标全国卷) 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 ℃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
A.红细胞膜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解析】 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 ℃蒸馏水中,红细胞会因大量蒸馏水进入而导致破裂;红细胞膜是脂溶性的;人的红细胞没有液泡;因低温时分子运动减慢而导致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
【答案】 C
7.(2013·聊城高一测试)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正确图示是( )
【解析】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紫色是由液泡中的色素呈现出来的,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时候紫色变深,细胞核存在于细胞质中,而不存在于液泡中。
【答案】 C
8.为研究甲地植物a能否移植到乙地培养,某中学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质壁分离法测定了植物a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实验结果如表:
浓度(mol/L)
0.15
0.2
0.25
0.3
质壁分离
不分离
刚分离
显著
显著
为保证植物a移植后能正常生存,你认为乙地土壤溶液的浓度(mol/L)应为( )
A.≥0.2 B.≤0.2
C.>0.2 D.<0.2
【解析】 当土壤溶液浓度为0.2 mol/L时,植物细胞已经开始质壁分离,所以此时植物已经不能正常生长,若正常生长,土壤溶液的浓度应低于此浓度。
【答案】 D
9.下列关于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实验材料及外界溶液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验材料必须是成熟的植物活组织细胞
②细胞液最好有颜色,便于观察和判断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程度
③细胞液必须有颜色,否则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④外界溶液的浓度应适中,不能过低或过高
⑤外界溶液必须对细胞无毒害
⑥外界溶液的浓度无特殊要求,任何浓度均可以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要求植物细胞必须是能发生渗透作用的活细胞,并且细胞液与外界溶液有浓度差。如果进行观察的话,液泡内的细胞液有颜色为最好,但细胞液没有颜色也能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只是不容易观察到而已。
【答案】 A
10.如图表示根细胞液中三种物质随氧分压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是通过主动运输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B.浓度变化不会影响到细胞吸水
C.糖的降低与K、N的增加没有关系
D.细胞膜上运输K比运输N的载体多
【解析】 根对矿质元素(如K、N)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糖主要是由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合成并转运来的,属于协助扩散。细胞的吸水方式为单纯扩散,细胞液浓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水的吸收。细胞通过细胞呼吸分解糖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在氧分压较低时,细胞液中K的浓度升高速度高于N的浓度升高速度,可以推出细胞膜上运输K比运输N的载体多。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代表________分子;B代表____________;D代表________。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___________膜。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________。
(4)能参与细胞识别的是图中编号________。
【解析】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以镶嵌、嵌入、横跨等方式与磷脂双分子层发生联系,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形成的糖蛋白。由此,可知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D糖蛋白。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都可以运动,决定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磷脂的流动既可引起膜的横向流动,也能引起膜厚度的改变。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
【答案】 (1)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 糖蛋白 (2)选择透过性 (3)流动性 (4)D
12.(2013·平阴高一检测)如图所示为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膜的速度随着膜外侧葡萄糖浓度升高而变化的曲线。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穿膜运输速度随葡萄糖浓度升高而表现的变化情况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中,除磷脂外,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推测该分子的存在为葡萄糖的运输提供了特殊途径,使其速度显著________。曲线变化也反映出这种速度还受到特殊分子数量的限制,当葡萄糖浓度________时,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膜外侧葡萄糖浓度怎样增高,葡萄糖分子通过膜的速度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一定范围内,随着红细胞膜外侧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大于c),由于运输葡萄糖的载体数量有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速度不再增加而维持稳定。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脂质占50%左右(磷脂最丰富)、蛋白质占40%左右,部分蛋白质作为载体,使物质的运输速度加快。
【答案】 (1)在葡萄糖浓度低于c时,随葡萄糖浓度升高葡萄糖穿膜速度增大,当高于c后趋于稳定
(2)蛋白质 加快 大于c 协助葡萄糖通过膜的蛋白质分子都已被利用 维持稳定
13.[实验探究] 某实验小组要对“低温是否会影响物质的穿膜运输”进行实验探究,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①组装渗透装置两套,分别编号为1、2。
②两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长颈漏斗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同一浓度蔗糖溶液,保持管内外液面高度相等。
③对两组装置进行不同处理:1组用水浴锅加热至37 ℃,2组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
④两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观察记录漏斗液面刻度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是通过测定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即________作用速度来进行探究的。
(2)实验的单一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直观地表示相对速度,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观测指标。
(3)该实验可能的结果与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明确扩散与渗透作用的区别:“扩散”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迁移,直到混合均匀的现象;“渗透作用”是指利用半透膜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浓度较低溶液中的溶剂(如水)自动地透过半透膜流向浓度较高的溶液,直到平衡为止的现象。利用清水和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构建的渗透系统,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现象属于渗透作用。
(2)如何准确定位“实验变量”:
据题意,探究“低温是否会影响物质的穿膜运输”,是通过渗透装置模拟物质进出细胞进行探究的。从探究实验过程可以看出,温度是单一变量,即自变量。如果温度影响物质的穿膜运输,可能是加快物质运输也可能是减慢物质运输,则会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液面上升的速度不同,即单位时间内上升的高度不同或达到相同高度所需要的时间有差异,如果温度不影响物质穿膜运榆,则对照组和实验组液面变化相同。
【答案】 (1)渗透
(2)渗透系统所处的不同环境温度 漏斗液面高度的变化
(3)①若单位时间内1组漏斗液面高度比2组高,则说明低温会影响物质的穿膜运输且使运输速度减慢
②若单位时间内2组漏斗的液面高度比1组高,则说明低温会影响物质的穿膜运输且使运输速度加快
③若单位时间内1、2组漏斗的液面高度相同,则说明温度高低并不影响物质穿膜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