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湛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3 09:52:04

文档简介

湛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选考历史
本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公元前三千纪末期,伴随着乌尔第三王朝的建立,苏美尔人兴建了为因公出行人员旅途中提供食宿补给的场所即驿站。驿站内有明确的分工以及完善的运营流程,大部分的驿站旁常年停靠着骡子以及车辆,以应对一些快速旅行及重要官员出行的需要。驿站的建立( )
A.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 扩大了苏美尔人统治范围
C.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 促进了西亚商品经济发展
2. 考古发掘表明,“雅利安”一词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已经出现在两河流域的胡里特米坦尼文献中。另外,在一份公元前1380年前后由赫梯王苏皮鲁流马一世与米坦尼统治者签订的条约中,出现了一些雅利安诸神的名称。因此,从印度河文明的角度来看,雅利安文化显然就是一个外来者。今天,雅利安文化已经成为被大量印度人接受的传统文化。这表明()
A. 雅利安人是印度文明的创造者 B. 雅利安文化在印度逐渐本土化
C. 印度河文明为外来文明所取代 D. 雅利安人来自两河流域的米坦尼
3. 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张友伦认为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圈地运动、英国手工工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的原因。而英国人罗杰·奥斯本认为是“18世纪英国的变革障碍、劳动分工、高工资与廉价资本和煤炭的相互作用、发明家”的原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原因( )
A.英国学者是一手史料更可信 B.随不同研究视角而拓展
C.中国学者分析全面更为可信 D.都坚持了唯物主义史观
4. 1844年9一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书中强调历史的发源地在于物质生产之中,提出了“生产方式”的概念以及“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这个重要原理。据此可知,这部著作( )
A.肯定了资本主义进步作用 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D.阐述了唯物史观重要思想
5. 伯里克利的政敌将修建大型公共建筑视为他个人意志的体现,抨击他挥霍无度,浪费公帑。民众也随声抱怨,认为开销过大。于是,伯里克利便称愿意自掏腰包修建公共建筑,但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民众闻之立即表示,他可以随意从国库中取钱修建公共建筑,不用吝啬钱财。由此可知( )
A. 伯里克利成功挫败政敌 B. 雅典民众城邦意识强烈
C. 公共建筑项目走出危机 D. 雅典保留贵族政治传统
6. 19世纪初,德意志境内有30多个邦国。1834年1月1日零点,在德意志18个邦国的边界上,满载着货物的四轮马车,像潮水一段汹涌而过,几百年来第一次,无须在边界停下来交纳过境税。其结果()
A.为德国统一创造了前提 B.确立普鲁士的霸主地位
C.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D.使该地迅速实现工业化
7. 电气技术方面的理论主要是由英法完成,但德国在电的实际应用上取得的成就大大超过英法。英国是化学的故乡,法国发生过划时代的化学革命,但化学跑到德国落户,使德国成为化工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这说明,德国成就的取得主要在于( )
A.开发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B.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研究
C.大力吸收引进技术人才 D.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8. 公元前28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元首”称号,第二年又被尊为“奥古斯都”,罗马帝国建立。元首制是罗马独特的政体形式,有中国学者认为,把“元首”翻译为“皇帝”是错误的,因为元首是“第一公民”,其权力来自公民的授权,而皇帝是“天子”,其权力来自上天。由此推断,这一时期的罗马()
A. 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B. 权力尚未实现集中
C. 神权意识十分淡薄 D. 依然存有民主因素
9. 巴黎公社委员中大多数是工人,如劳动委员会委员阿尔伯泰斯是金属雕刻工人,财政委员会委员欧仁瓦尔兰是装订工人。有的委员虽然不是工人出身,却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巴黎公社的政权设计(
A.消除了劳动者的职业差别 B.实现了革命前的政治理想
C.贯彻了人民民主的新理念 D.忽视了政党对政权的意义
10. 图2 反映的是雅典城邦与罗马共和国对外邦人入境和居住的政策及态度。从长远看,这种差异影响了
A. 政策的开放性 B. 统治的持久力
C. 民主的广泛度 D. 经济的近代化
11. 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敕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既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敕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A.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 宗教改革成效显著
C. 神学束缚,禁锢人性 D. 教俗二元、相互竞争
12. 对如表所示思潮作用的解读,正确的是( )
8、9世纪 在基督教思想权威统协下,加洛林王朝大力兴办教育,倡导学术研究,鼓励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支持改革旧有的拉丁文字。
11、12世纪 欧洲出现特有的高等教育形式——大学;市民自由的高涨,民族语言诗歌的流行,早期哥特式的艺术,成为创造性的时代标记;还出现了科学的和神学的拉丁语文献的繁荣。
14、15世纪 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宗教观,宗教信仰成为纯粹个人的行为,把宗教事务和世俗事务区分开。
A. 颠覆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 促进了大学职能的转变
C. 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D. 弱化了国王的世俗权力
13. 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予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据此可知,封君封臣( )
A 相互依存 B. 地位平等 C. 关系和睦 D. 利益趋同
14. 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大地区。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 促使东西方文明开始交融 B. 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C. 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一体化 D. 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15. 奥斯曼帝国法官依据伊斯兰教法审判、裁决民事和刑事案件以及商业和信贷方面的纠纷,也负责地方上税收的分配和征调、物价以及公共工程等。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A. 法律意识观念较为浓厚 B. 法官是地方最高统治者
C. 宗教、司法和行政融合 D. 地方的行政长官无实权
16. 15世纪初期,葡萄牙的亨利王子采用许多优惠政策鼓励造船,还聚集航海人才,研究并制订航海计划与方案,广泛收集地理、气象、信风、海流、造船、航海等各种文献,再加以分析整理,绘制出崭新的世界地图。这说明葡萄牙( )
A. 迫切需要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B. 海洋探险技术领先他国
C. 统治者重视发展国家工商业 D. 积极进行远洋探险准备
17. 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订了11部禁奢法令。其中14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的三部法令,详细规定了全国各阶层的饮食标准,以及各等级尤其是乡绅和城乡中产阶级的服饰消费标准,并禁止进口外国呢布,对15—16世纪的禁奢法令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法令的实施( )
A. 提高了新兴贵族社会地位 B. 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 限制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D. 助于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
18. 如图漫画想象了19世纪60年代两位国家元首的会面。两人在历史上有一个共同的美誉“解放者”,都对本国的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据此推断,他们两人最有可能来自()
A. 英国、法国 B. 美国、法国 C. 美国、俄国 D. 俄国、日本
19. 如图为教皇子午线示意图。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一年后,西、葡两国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教皇子午线”()
A. 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 解决了西葡殖民地的争夺
C. 加速了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化 D. 巩固了教皇至高无上地位
20. 17、18世纪,西班牙禁止外商参与西属美洲贸易,严禁将非西班牙产品直接运进西属美洲。西班牙和西属美洲殖民地之间贸易则实行“双船队制”,即每年由指定的两支商船队负责对美洲的贸易,船队按规定时间和路线往返美洲。这表明西班牙( )
A 垄断了美洲对外贸易 B. 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
C. 阻断了拉美殖民竞争 D. 控制了全球贸易网络
21. 人口变动受社会、经济、人口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
A. 新航路开辟带来了世界性的移民大潮 B. 非洲与拉美地区人口呈持续下降趋势
C. 工业革命推动欧洲人口的持续性增长 D. 中国人口增长受益于新贸易路线开辟
22. 在中世纪,幸福即物质,只有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才能感觉幸福。而文艺复兴运动拓展了幸福的概念,在人文主义者看来,除了物质,人更要有文化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要在社会得到认同。这说明文艺复兴( )
A. 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 B. 以关注人的情感需求为核心
C. 彻底否定了教会的禁欲主义 D. 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合理
23.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来自异域的丝袍、瓷器、漆木、香料罐、外族人以及动物也出现在他们的画布上,从而营造出欢快而充实的心理感受。这表明当时( )
A. 教会积极支持文艺复兴的创作 B. 欧洲对东半球事务的参与增加
C. 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 D. 文艺复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4. 15世纪的意大利学者阿尔贝蒂提出“德行战胜命运”,摈弃任何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思想,颂扬使家庭和城市变得富裕而获得光荣的人的劳动,认为尘世的富裕和繁荣是上帝赞同的象征,人的好运或厄运的根源在于人本身。这一观点( )
A. 追求经济利益否定宗教神学 B. 突出人的力量重视现世生活
C. 提倡天赋人权主张民主政治 D. 适应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要求
25. 16世纪早期,约翰·布肯哈根在德意志北部组建新教教会的同时,还设立了堂区学校。他用德文教授男女儿童学习《圣经》,在各地开展识字运动,被誉为“德意志国民学校之父”。约翰·布肯哈根的活动( )
A. 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B. 有利于增强民众的民族意识
C. 维护了罗马教廷的教育特权 D. 适应了工业社会的人才需求
26. 德国1871年宪法既要照顾到德国人民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愿望,又要考虑各邦的利益;帝国议会为资产阶级和各种势力提供了合法活动的讲坛;而普鲁士风格的君主立宪制则要保障君主和容克地主掌握实权。材料说明 ( )
A.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立宪是虚专制是实 B.德国1871年宪法兼顾各种势力的利益
C.德国1871年宪法具有明显的落后性保守性 D.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有很大区别
27. 卢梭认为,作为主权承担者的共同体即“集体的生命”,只能由它自己来代表自己,否则就出卖了自由,从而使自己受专制权力的任意支配;而出卖自由就等于出卖自己的生命,无论以任何代价抛弃生命和自由,都是既违反自然又违反理性的。此论( )
A. 较准确地描述了英国政治模式 B. 旨在说明人民理应掌握国家权力
C. 反映出卢梭高度重视个人自由 D. 成为“天赋人权”学说的逻辑起点
28. 1755年11月1日,号称“虔诚之都”的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在科学家对地震起因展开思考与探索时,启蒙哲人则利用这一事件倡导人们反对宗教和迷信。教会关于“上帝惩罚”的解释受到普遍质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自然灾害频发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B. 天主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全方位的冲击
C. 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偶发性特点 D. 突发事件加速了科学和理性思想的传播
29. 1665年,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学者杂志》在巴黎问世,主要报道物理、化学和数学等方面的最新发现。到1730年,英法等欧洲7国已有330余种科技期刊相继问世。科技期刊的问世为解决发明权之争提供了有效手段。这表明( )
A. 科学期刊成为主要读物 B. 科学与技术已紧密结合
C. 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D. 科学研究孕育工业革命
30.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作者意在( )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
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D.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二、材料解析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计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说:安努(众神之父)和恩利尔(大地和空气之神)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太阳神和司法天神),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随着平民社会地位的升高,一个新的呼声也就跟着出现——让拥有少量财产的人也享有法律上的地位……在《十二铜表法》产生之前,罗马社会事务主要靠习惯法来调节解决,贵族经常地任意解释,使得法律的实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平民选出的保民官的一再努力下,贵族平民“终于达成协议”。这是由贵族和平民以过去的习惯法为基础共同制定的成文法,内容包括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等。
——摘编自刘招静《<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起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谟拉比法典》前言的主要内容(4分),并阐述该法典的历史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扼要说明《十二铜表法》制订的背景(4分),并概括其特征(6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人对香料贸易和香料市场的垄断行为威胁到英国商人的利益,他们渴望涉足亚洲香料贸易,开始“讨论到东印度航行的事宜”。1600年底,伊丽莎白颁发了为期15年的公司特许状,标志着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后,积极与东印度从事直接商业活动,并与荷兰在南洋群岛的香料贸易方面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到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营建4个较大的据点,“它们的位置决定了18世纪英国海外活动的大部分进程与方向”。到亚洲的航行与到欧洲大陆及地中海地区的航行相比,对商船的要求更高。英国航海技术及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训练了大量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水手,这些都是潜在的海军力量,随时可以被国家所用。
—摘编自孟宪凤、王军《东印度公司与I7世纪英国东印度贸易》
材料二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竞争中,长期处于上风,然而在18世纪末它却轰然垮掉。据统计,1766年到1768年期间其用于支付雇员工资的开支,很可能占公司在亚洲总支出的94.7%。早在1620 年,第一任巴达维亚总督科恩就提出,应当给予私人企业一定的自由贸易权,让公司摆脱各种不必要的管理费用,还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但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随着英国国内印染和纺织行业的迅速发展,英印公司将印度变成了棉织物的原料产地,原棉进口量迅猛增长。1770年之后,英国人在与印度的棉织品贸易中明显占据了上风,荷兰人只能为欧洲市场的低端消费者提供相对廉价的棉织物,市场份额逐渐缩小。1780 年第四次英荷战争中,强大的英国海军摧毁了荷兰舰队,荷印公司的欧亚航线停摆,公司在亚洲的贸易地位江河日下,最终崩溃。
——摘编自郑海洋《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原因再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背景(6分),并分析其贸易活动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荷兰东印度公司衰亡的主要原因。(8)湛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选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D 5、B 6、A 7、D 8、D 9、C 10、B 11、D 12、C 13、A 14、B 15、C 16、D 17、D 18、C 19、C 20、B 21、D 22、D 23、C 24、B 25、B 26、B 27、C 28、D 29、D 30、C
31、【答案】(1)内容: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功德。(4分)
历史价值:该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6分)
(2)背景:平民地位的升高;习惯法存在不确定性;保民官的努力。(4分)
特征:贵族和平民共同制定;成文法;以习惯法为基础;内容广泛。(任答3点6分)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可分析出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功德。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该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2)背景:根据材料“ 随着平民社会地位的升高,一个新的呼声也就跟着出现”可分析出平民地位的升高;根据材料“罗马社会事务主要靠习惯法来调节解决......使得法律的实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分析出习惯法存在不确定性;根据材料“在平民选出的保民官的一再努力下,”可分析出保民官的努力。特征:根据材料“这是由贵族和平民以过去的习惯法为基础共同制定的成文法,”可分析出贵族和平民共同制定、成文法、以习惯法为基础;根据材料“内容包括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等。”可分析出内容广泛。
32、【答案】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英国与荷兰进行商业竞争; 英国政府的支持。(6分)
意义:促进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推动了英国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 为18世纪的英国海外扩张奠定基础。 (6分)
(2)原因:工资支出庞大,运营成本高; 垄断经营模式的弊端; 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棉织品生产能力优于荷兰, 在亚洲贸易中逐渐排挤荷兰;第四次英荷战争的打击。(8分)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 荷兰人对香料贸易和香料市场的垄断行为威胁到英国商人的利益”可知,英国与荷兰进行商业竞争;根据“1600年底,伊丽莎白颁发了为期15年的公司特许状,标志着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英国政府的支持等。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到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营建4个较大的据点,‘它们的位置决定了18世纪英国海外活动的大部分进程与方向’”“训练了大量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水手,这些都是潜在的海军力量,随时可以被国家所用”可知,为18世纪的英国海外扩张奠定基础;根据“英国航海技术及造船业快速发展”可知,推动了英国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综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促进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1766年到1768年期间其用于支付雇员工资的开支,很可能占公司在亚洲总支出的94.7%”可知,工资支出庞大;根据“应当给予私人企业一定的自由贸易权,让公司摆脱各种不必要的管理费用,还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运营成本高等垄断经营模式的弊端;根据“英国国内印染和纺织行业的迅速发展”“1770年之后,英国人在与印度的棉织品贸易中明显占据了上风,荷兰人只能为欧洲市场的低端消费者提供相对廉价的棉织物,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可知,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棉织品生产能力优于荷兰,在亚洲贸易中逐渐排挤荷兰;根据“1780年第四次英荷战争中,强大的英国海军摧毁了荷兰舰队,荷印公司的欧亚航线停摆,公司在亚洲的贸易地位江河日下,最终崩溃”可知,第四次英荷战争的打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