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山界第 2课时 精品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老山界第 2课时 精品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2 22:3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老山界
第2课时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红军长征
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万里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就这样被英勇的红军战士征服了。
是怎样把红军征服老山界的经过叙述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的?
是怎样把红军战士的精神描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
《老山界》
1.品读、批注重点词语和精彩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革命精神。
学习目标
本节重点
本节重点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老山界》一文中,有些词语初读奇怪,但却暗含深意;有些词语看似普通,但却意味深长。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这些词语,在旁边做批注,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任务
1.默读课文,圈画词语。
2.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含义,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并在旁边做批注。
3.全班交流,分享阅读成果,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归纳。
探究方法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自主探究
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行动比较困难,由此才更能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因为当时军情紧急,时间仓促,为了抓紧时间登山,顾不得别的了。“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
·
抢先、争先
庞大沉重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这反衬出红军关心群众、团结群众的品质。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
·
·
·
·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
·
拟人
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来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表达了红军深切爱护群众利益的心情。
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
·
·
·
很怕
说明红军考虑周到,也体现了红军对群众的关心。
突出,醒目
生怕
显眼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探究过程
1.全班分为4/8组,默读课文第12、18、22自然段,说说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2.每2/4小组选择一幅画面,结合关键词句、写作手法,品析表达效果,并在旁边做批注。
3.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结论,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归纳。
默读课文第12、18、22自然段,说说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品析描写的表达效果,并在旁边做批注。
探究任务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12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8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22
夜宿山腰图
星夜翻山图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写出了山路的曲折。
这种以仰视的视角所进行的描写突出了山的险峻。
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种以俯视的视角所进行的描写再现了山的陡峭。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12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8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第22自然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些比喻写出了山的高大、陡峭。
比喻
连续比喻和排比
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
这些句子短小而整齐,形象丰富而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第22自然段调动了多种感官进行描写。
视觉感受
听觉感受
按照“看”的自然顺序来写的。
先写醒来时首先看到的星空,再写四周的山峰,最后写山路上的篝火。
以声衬静
突出了山的寂静,还能引发读者的种种联想和想象。
自然过渡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第22自然段多角度运用对比手法。
寂静与声响的对比
远与近的对比
大与小的对比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突出了山的寂静。
活动小结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老山界》
山的险峻
凸显了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刻画出了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表现了红军在艰难征程中的昂扬斗志。
第22自然段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
第12自然段
第18自然段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探究过程
1.阅读资料链接,说说从毛主席的第一首词中读到了哪些内容和情感?
2.结合第一首词的内容和情感,联系课文,思考碑文内容。除此之外,碑文还可以写自己对重走长征路、重登老山界的感想。
3.完成写作,小组内交流分享。
4.小组内选取写得最好的1至2例,在全班内分享,师生共同点评。
巍巍老山界,传奇英雄山。作者在文中写到:“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遗憾的是,作者未能如愿。假如你今天重走长征路,重登老山界,想在山顶立一块石碑作纪念,你准备在石碑上写什么?
探究任务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资料链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这首《十六字令三首》,描写了长征路上红军征服高山的英雄气概。其中第一首是毛泽东翻越老山界,登上老山界主峰猫儿山的山顶时写下的。现在看来,这两句当作碑文很合适,那你打算怎么写呢?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成果展示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连续行军,时间紧迫。
从词中感受到了蔑视一切苦难的英雄气概以及战胜困难后的胜利豪情。
北上抗日何惧艰难万险,
穿越老山界红军意志坚。
老山界高而险峻。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成果展示
星夜翻山不怕险,
革命意志高如天。
追寻红军足迹,传承长征精神。
今日重登老山界,红军精神记心间。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老山界》
阅读叙事文章的方法
阅读叙事文,方法要掌握。
首先抓线索,理事明内容。
其次析人物,形象要把握。
揣摩词句段,咀嚼精彩处。
穿行文字间,涵泳真意现。
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节选)
杨成武
九时许,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河旁的小路,向夹金山麓进发了。来到山下,气温骤降,脚下的路冻得邦硬,木棍着地发出“咯咯”的响声。我们一鼓作气,爬上山腰。举目环视,险峻情景,使人怵目惊心。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立险峻的雪壁,路中间是晶亮硬滑的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雪岩,越陷越深。先头班用刺刀在雪上挖着踏脚孔,后面的就手拉着手,踏着他们走过的脚印,谨慎地前进。行进间不时响起惊喊声,喊声起处,立刻就有成群的人用木棍、绑腿帮助掉进雪岩的同志往上爬。救出来的人,很快拍打干净身上的雪块,又继续前进。
山上雾霾弥天,时浓时淡,人行其中,宛如腾云驾雾。山
夹金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阅读《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节选),说说红军翻越夹金山时都经历了怎样的困难,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类文推荐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刮着。我们浑身哆嗦,牙齿打战,就是把所有能披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也无济于事。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人们头晕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这时候,要是有谁停步坐下,就会永远起不来。因此,每人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将到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核桃大的雹子劈头劈脑地打来,打得满脸肿疼。我们只好用手捂住脑袋向前走。
冰雹过后是万里晴空,阳光耀眼。到了山顶,举目一望,只见千里冰雪,银峰环立,是一片琼玉世界。俯视山下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蜿蜒而上,把这个一望无边的琼玉世界划成两半。此一情景真是:
天空飞鸟绝,群山兽迹灭。
红色英雄汉,飞步碎冰雪!
类文推荐
红军战士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越过了夹金山,登山过程中他们团结互助,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体现了他们那坚强的革命意志。
文章不仅详细记叙了越过夹金山的经过,还描述了与红四方面军的意外会和,课下不妨找来全文读一读。
基础过关:
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演练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也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
能力提升:
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一处景物,写出感受。
课后作业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