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目标:
会认“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蒙”字,能读出修饰语连用词组的节奏。
通过品读父亲的话,认识父亲能看叶知鸟,闻味知鸟,听声知鸟,感受父亲细致的观察,体会他对鸟的了解和喜爱。
能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大致说出自己对“幽深”“雾蒙蒙”等词语的感受,初步体会修饰性词语连用在表现事物的特点,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教学过程:
读题质疑,切入中心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父亲、树林和鸟。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发现和之前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有顿号
师:你们可真会发现。蓝老师把顿号变成一个大括号,请你在括号里填上一个词语,让它变成一句话。
预设:父亲喜欢树林和鸟 父亲热爱树林和鸟
孩子们,在课文当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说法,是哪一句?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拿起笔在文中把这句话用横线画出来。一起读一读。像这样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我们叫它中心句。
孩子们,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给我们提出的学习要求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父亲爱鸟的。
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把语文书翻到94页,根据上面的初读要求自由地朗读课文。
自读要求:
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
读好“我”和父亲的对话,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认读生字
第一组:黎明 幽深 滹沱河 雾蒙蒙
滹沱河:是本文作者牛汉家乡的一条古老的河,发源于山西省。他曾经写过不少发生在滹沱河边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的发生地点就在滹沱河畔。
第二组:张开的喙 惊愕地问 舒畅地呼吸
(de要读得轻快,重点强调前面的修饰词)抽读——齐读
有没有那个词是不理解的?微课播放喙
原来鸟兽类的喙不仅是用来吃东西的,还承担起我们人类手的功能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三个词组。
第三组: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吗?(用了两个修饰语)
指导朗读:读这一类词语,需要在第一个修饰语后面稍作停顿,第二个修饰语要连着后面的词语读。
师示范读—生练习读—齐读
三 梳理对话,读懂父亲知鸟、爱鸟
1.找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脉络
孩子们,咱们过了生字关,接下来就要开始学习课文啦!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要把事情写清楚必须要写有时间、地点、人物、在干什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滹沱河畔的树林里,人物是“我”和父亲,那么时间呢?
(一个春天的黎明:第2—19自然段;过了几天:第20—23自然段)
这两个时间“我”和父亲都在干什么?(观察鸟)
2.聚焦第2—19自然段,找出父亲的话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2—19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父亲说的话。
3.提取父亲话中的信息,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
1)“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预设:“喃喃着”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要喃喃着?(怕吵着小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爱鸟),请你学着父亲的喃喃着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
父亲是怎么判断林子里有鸟的?原来父亲是看到叶子动,知道里面藏着不少鸟。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父亲是看什么知鸟吗?(板书:看叶知鸟)
2)“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
父亲是怎么说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爱鸟)(你是从父亲能闻到鸟味感受到他知鸟,是吗?)
追问:鸟怎么还有味道?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捂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师:孩子们,这几个自然段的标点符号有点特殊,你发现了吗?这三个自然段都是谁说的话?(父亲),前面两个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说明父亲的话还没有说完。像这样连续好几个自然段都是同一个人说的话,那么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只要用一个前引号,只要在最后一个自然的末尾加上一个后引号就可以了,明白了吗?我们一起读一读父亲说的这三段话。
(为什么要分段?因为这是“我在长大之后回忆父亲说的话,父亲说的话比较长,分段能否让大家看得更清楚,看得更明白。)
预设:父亲闻到鸟味知道有鸟,他闻到的是什么样的气味?(热腾腾的鸟味,带有露水和湿气的鸟味)父亲居然连热腾腾的,带有露水和湿气的鸟味都能闻到,说明他对鸟非常(了解)板书:懂鸟。前面父亲是看叶知鸟,那这里是?(板书:闻味知鸟)
3)“鸟要准备唱歌了。”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预设:父亲听鸟儿发出的声音就知道他们准备唱歌了,听鸟儿唱歌就知道他们很快活。这同样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非常懂鸟。请你同样用四个字来概括。(板书:听声知鸟)
师:父亲能看叶、闻味,听声知鸟,甚至能听出他们歌声里的快乐,那我又发现了什么呢?快速浏览2—19自然段,找找我的发现。
出示句子: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4)写作方法:孩子们,当父亲发现林子里有不少鸟时,我却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没有听到一声鸟叫;当父亲看到叶子在动时,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当父亲闻到鸟味时,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味道。(师生合作)
5)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就是通过“我”和父亲的观察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观察的细致,突出了父亲对鸟的了解。(板书:对比)
四、聚焦修饰词
1.孩子们,我和父亲在同一时间站在同一片树林里,为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而父亲却能了解到那么多关于鸟的信息呢?父亲是怎么观察的?
2.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A.找关键词动作: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上上下下,这几个动作可以看出父亲观察非常仔细。
我们一起来做做这几个动作,父亲就是这样认真地、反复地去看,用鼻子闻了一遍又一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观察的非常仔细、认真)
让我们边做动作边读这一段话。
B.关注修饰词
2)对比句子
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一改,你发现了什么?
父亲突然站定,朝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3)“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看图)你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片树林?原来这两个修饰词连在一起,就写出了树林的幽静、茂密、雾气缭绕、朦朦胧胧的特点。(修饰词连用 写出特点)
4)你在这片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里看到了什么?(树、雾……)
5)父亲就是在这样一片看不清楚的、朦朦胧胧的树林里,看到叶动,闻到鸟味,听鸟叫知道鸟很快活,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知鸟、懂鸟、爱鸟)
小结:作者连用两个形容树林的词语,不仅清楚地写出了树林的特点,还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鸟浓浓的情感。(板书:表达情感)爱鸟、懂鸟。
3.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这样用了多个修饰词的呢?请快速用横线画出来。
第一句: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预设:凝神静气是什么意思?凝神指把所有的精神都集中在一起,父亲又像树一样笔直地站着观察鸟,你猜,他用这个状态观察鸟观察了多久?这么全神贯注地观察,仿佛此刻父亲就是树林里的(一棵树、一只鸟),父亲和树林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用上了“凝神静气和像树一般兀立的”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父亲观察时的专注、仔细,把父亲和树林融为一体。)
第二句: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浓浓的”“苦苦的”写出了草木的程度和味道。我只闻到了草木气息,而父亲却通过这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闻到了——学生答:鸟的气味,可见父亲——学生答:观察仔细,对鸟十分了解和喜爱。
4.体会修饰语连用的作用。
1)同时出示三句话。
父亲突然站定,朝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2)齐读
孩子们,像这样借助两个连用的修饰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父亲知鸟、爱鸟。
5.完成课堂作业本
五、学法迁移
孩子们,修饰语的连用,能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人物的情感,我们也来试着说一说吧。
草原
( )的草原 无边无际的绿油油的草原
( )的( )的草原 广阔的绿绿的草原
骏马
( )的骏马 高大的跑得像风一样的骏马
( )的( )的骏马 膘肥体壮甩着黑色的长尾巴的骏马
课堂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修饰语的连用,它不仅能写出事物的特点,还能表达人物的情感。这节课,我们也通过课文中修饰语连用的句子,感受到了父亲的知鸟、爱鸟。下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将继续走进课文,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