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人,有时真的并不是非要做很多。一树花,一群人,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缕柔情,一点真心,一个温暖的举动,便可使我们如品香茗、似饮甘醇了。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像一束光,照亮了别人的路;她们似雪,洁净了他人的心。
驿路梨花
了解作者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中国军旅作家。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代表作有小说《鹿衔草》《驿路梨花》等。
写作背景
出处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作者经历
作者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
创作缘由
1977年,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那年的一个下午,他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想起过去在滇西南大山深处行走时,遇见过的许多美丽的梨花林及有关的人和事,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他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小说。
驿路梨花
字音字形
qiào
lù
pèn
mù
jùn
jǐ
niǎn
qì
yǎn
yì
huǎnɡ hū
miè
zháo
陡峭
露宿
喷香
暮色
菌子
麂子
撵走
修葺
掩映
恍 惚
竹篾
着急
香气四溢
yì
驿路
zhài
寨子
扛
迷 茫
简 陋
悠 闲
折 损
kánɡ
mánɡ
zhé
lòu
yōu
( )菌子
( )细菌
菌
多音字
jùn
jūn
( )扛着
( )力能扛鼎
扛
kánɡ
ɡānɡ
( )露宿
( )一宿
( )星宿
宿
sù
xiǔ
xiù
( )喷香
( )喷泉
喷
pèn
pēn
形容力气很大。
21世纪教育网
葺( )
茸( )
修葺
茸毛
qì
rónɡ
形近字
驿( )
绎( )
驿路
演绎
yì
yì
峭( )
俏( )
陡峭
俏丽
qiào
qiào
篾( )
蔑( )
竹篾蔑视
miè
miè
小说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展开故事情节,先后出现了一连串的人,他们与小茅屋发生了什么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阅读重点:人、地方、事情
任务一:略读文章,知内容,体会构思之妙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并借住在小茅屋,得到食宿帮助,临走前决定修茸小茅屋;
瑶族老人因迷路也曾借住过小茅屋,为方便后来人,专门来给茅屋送米送柴并遇到了“我”和老余,“我”老余和瑶族老人决定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梨花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时淋了雨,于是造了小茅屋,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梨花受感动,决定照料小茅屋。
“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先后发生的事
记叙的顺序?
任务一:略读文章,知内容,体会构思之妙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并借住在小茅屋,得到食宿帮助,临走前决定修茸小茅屋;
瑶族老人因迷路也曾借住过小茅屋,为方便后来人,专门来给茅屋送米送柴并遇到了“我”和老余,“我”老余和瑶族老人决定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哈尼族小姑娘出现,我们得知真相。梨花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时淋了雨,于是造了小茅屋,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梨花受感动,决定照料小茅屋。
“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先后发生的事
记叙的顺序?
从我和“老余”的赶路、过夜到第二天早上,课文采用的是顺叙
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我”和老余投宿茅屋、修葺茅屋
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应该如何安排?
记叙山间小屋的来历这一事件
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
按小茅屋的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叙述:
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事
VS
故事情节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但平铺直叙、不吸引人。
层层设置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更胜一筹。
情节中的悬念和误会
任务二:再次略读课文,找出三次悬念、两次误会;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悬念: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解放军同志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这才有了后来的巧合——碰上了瑶族老人,才有了第一个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这才有了后来在劳动时的巧合——遇上了梨花姑娘的妹妹,才有了第二个误会——认为这群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
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推动故事情节,使之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事情节美
构思精致美
人物形象美
艺术手法美
任务三:细读文段,品析小说之美
1.细读小说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做批注)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2)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批注:此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把读者带入哀牢山南段的群山密林之中,旨在突出小茅屋对“我”和老余的重要,为小茅屋的出现作铺垫。
批注:环境描写以惊叹语气开头,并具体描写了起伏的群山和迷茫的暮色。起笔就渲染了环境气氛,展现了故事发生的广阔背景——“崇山峻岭中”这样一个典型环境。
2.细读第7——12段,这一部分作者对大山深处的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勾画、批注、5分钟)
草顶,竹蔑泥墙
外门从外扣着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漆黑,没有灯,没有人声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
大竹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
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有几行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
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小茅屋(有物无人)
侧面写出小茅屋的主人热情周到、细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品析梦境在文中的作用。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明确:这里,用“恍惚”一词准确地点出梦境不清楚,犹如蒙上了一层轻纱―是虚写,但意境美妙;“香气四溢”用得好,一语双关,既是梨花香,也是小姑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芳香扑鼻、芳香四溢。
作者是在用梦境展现梨花姑娘的形象,用梦幻的场景歌颂心灵美的姑娘,用梦境表现自己的深深感动。写梦境,能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使下文产生第二次误会,误认梨花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
任务四:品读“梨花”,理解精神之美
读精彩片段,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开头:初见梨花
(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
(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中间:又见梨花
(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结尾:再见梨花
(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批注:这里描写的是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林,旨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营造美好的意境,给在暮色中行走在大山里的“我”和老余,带去“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批注:这是实写边疆美丽的夜色:月光,晚风,梨花林,花瓣——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既描绘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地点题,还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
(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
(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批注: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一个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了关联。
(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批注:在虚写的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情景交融,旨在表达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这样写,既照应文题,又推动着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即引出后面的哈尼小姑娘。
(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批注:这里的“梨花”,既象征人物群体,又象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再次点题、点人——“我”知道小茅屋的来历和主人后,由“望”眼前的人与景(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到引用陆游的诗句,这样写是为了以花喻人,以此来赞美小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为小屋做好事的过路行人,展示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升华了文章中心。
品读小说的经典意象,我们要注意意象所附着的文化意味。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意象联想是有其固定性的。文中的梨花具有洁白、清香的特点,由洁白无瑕到无私,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联想——洁白无瑕的梨花,能够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无瑕的、无私的心灵美好的茅屋“主人”们。
“梨花”的不同含义:
1.自然界的梨花:洁白、美丽。
2.梨花姑娘:纯洁、美丽。
3.淳朴的民风:互帮互助。
4.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梨花”的作用:
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承上启下,推动情节;
虚实映衬,以花喻人;
反复点题,升华中心。
赏析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驿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的道路,其首要功能是传递。而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驿路,也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的传递功能与小茅屋“主人”之间爱的传递,遥相呼应,不可分割。
题中的“驿路梨花”不仅仅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还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还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所以“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课堂收获:
(1)学会了略读,能准确概述故事的内容。
(2)被故事中的人和事感动了,并尝到了文学审美的甜头,领悟到故事中悬念,误会的美妙。
(3)能欣赏文中“梨花”的内涵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