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单元 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变革 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单元 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变革 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3 21:0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变革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实行分封制    B. 建立县制  
C. 推行郡县制 D. 确立行省制
2.春秋时期的大舞台上,征战杀伐此起彼伏,争当霸主各不相让,下列三位诸侯王成为霸主的先后顺序是( )
A. 晋文公 楚庄王 齐桓公 B. 楚庄王 齐桓公 晋文公
C.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D. 晋文公 齐桓公 楚庄王
3.“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
A. 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
B. 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C. 周幽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
D. 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
4.美国西点军校把中国一部古代兵书作为他们的教材,进行学习,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它是( )
A. 《道德法》 B. 《论语》
C. 《孙子兵法》 D. 《孙膑兵法》
5.夏启登上王位的方式是( )
A. 通过“禅让制”登上王位
B. 自己建立了夏朝
C. 凭借家庭特殊地位继承父位
D. 牧野之战取胜,推翻上一个朝代
6、“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分割诸侯的兵力 B.保证国家的兵源
C.巩固周王的统治 D.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7、下列关 于青铜器的说法正 确的是(  )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商鞅变法中,把乡、邑聚合变成县。这一措施是(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 D.统一度量
9、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10、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11.《史记》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12.以下历史事件发生于商周时期,并被长篇小说《封神演义》用作故事创作背景的是( )
A.武王伐纣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13.周朝“虽历时很久,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A.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
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推广
14.《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 )
A.纳贡   B.朝觐   C.作战   D.分封
15.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
A.形成了禅让方式 B.稳定了社会秩序
C.实现了土地分封 D.扩大了国人利益
16.春秋战国时期,使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广泛提高
C. 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 诸侯国掀起了改革的风潮
1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 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 庄子提出“仁”的学说
18.春秋以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的原因是 ( )
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分封制的瓦解
C. 战争频繁 D. 井田制瓦解
19.《国语·晋语》曰:“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应该是( )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20.“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 夏商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三国时期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放水节是都江堰一年春耕的开始,也是都江堰一年黄金旅游季的开始。2006年,放水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放水节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古时,每到冬季,人们便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然后分别淘修河床,加固河堤,这就是岁修。到了清明时节,岁修结束,便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后来,放水仪式演化为灌区人民广泛参与的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材料二
材料三 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
(1)如果我们要一睹材料一中说到的“都江堰放水节”的风采,应该去什么地方 为什么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宝地呢
(2)你知道材料二中所示水利工程建于什么时期吗 从“都江堰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作为水利工程的它发挥着两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你知道是什么吗
(3)古时人们修建二王庙的原因是什么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怎样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材料二  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咸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
材料三 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法”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执法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2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材料二 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材料四 七年级某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的现象,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后,该班围绕如何治理教室内乱扔垃圾的问题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办法。
材料五 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声,文化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中共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文艺晚会的开场舞《千年之约》将多种古老艺术呈现在世人面前,也把观众带回到千年前那个见证丝绸之路畅通繁荣的地方。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中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材料二描述的人物是谁?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和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图片中的人物是战国时期各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在治理国家方面,孟子、庄子和韩非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4)为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请你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场上写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5)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1-5BCDCC 6-10CDBDD 11-15DACBB 16-20ADABB
21、(1)四川成都。因为岷江上游地势陡峻,而成都平原地势平缓,江水流到成都平原时突然减速,夹带的大量泥沙因沉积而淤塞河道;每到雨季,江水泛滥成灾,而雨季过后,又缺水干旱;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洪灾和旱灾的问题,使之成为“天府之国”。
(2)战国。防洪和灌溉。
(3)李冰修建了都江堰,造福于成都人民,因而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4)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22、(1)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2)树立威信;取信于民。
(3)公正、严明、不畏强权。
(4)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3、16、(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2)孔子。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加强宣传教育,让同学们认识到文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改变乱扔垃圾的习惯。(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