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浙江中考科学考前易错点查漏补缺(九):化学反应分类及原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浙江中考科学考前易错点查漏补缺(九):化学反应分类及原理(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24 09: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关于蜡烛中元素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没有氧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2.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3Fe+2O2Fe3O4
B.Zn+2HCl===ZnCl2+H2↑
C.2HgO △ 2Hg+O2↑
D.KOH+HCl===KCl+H2O
3.下列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B.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C.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D.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
4.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有四种(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其中,化学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反应中属于阴影“2”处的化学反应是(  )
A.H2CO3△H2O+CO2↑
B.2KMnO4△K2MnO4+MnO2+O2↑
C.NaHCO3+HCl===NaCl+H2O+CO2↑
D.CuO+CO△Cu+CO2
5.我国宋代《梦溪笔谈》记载的有关科学知识中有255条科技史实。部分如下:
①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不可测。
②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上述科技史实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有(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6.酒精与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NaClO)],都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但两者不能混合使用。若混合时会发生的以下反应:C2H6O+7NaClO═5NaCl+2NaHCO3+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l B.Cl2 C.HCl D.HClO
7.镍镉电池含有重金属镍(Ni)、镉(Cd),废弃的镍铬电池必须合理处理。下面是处理过程中某一重要反应:CdSO4+Na2S=CdS↓+Na2SO4。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8.晋代葛洪著有《抱朴子》,其中谈到“丹沙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中涉及到了反应HgS+O2Hg+SO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9.若人长期吃菠菜炒豆腐易得结石病,因为菠菜里的草酸(H2C2O4)和豆腐中的硫酸钙会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其化学方程式为:H2C2O4+CaSO4═CaC2O4↓+H2SO4,该反应属于(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0.金属单质A和非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A2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A2B.某校一课外小组的甲、乙、丙三个学生分别在实验室内做该实验,充分反应时,所用A和B的质量a和b各不相同,但总质量相等,都是8.0g。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A的用量 B的用量 A2B的质量
甲 7.0g 1.0g 5.0g
乙 4.0g 4.0g 5.0g
丙 ag bg 3.0g
则丙学生实验中a:b的值可能是(  )
①3:7 ②3:37③7:2④37:3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我国科研人员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反应方程式为4Na+CCl4C+4NaCl,该反应属于(  )
A.复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化合反应 D.分解反应
12.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如图概括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下列反应所在图示位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a(OH)2+Na2CO3═CaCO3↓+2NaOH可放在①位置
B.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以及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放在③位置
C.CaCO3 CaO+CO2↑和水分解的反应可放在②位置
D.3CO+Fe2O3 2Fe+3CO2是氧化还原反应可放在③位置
13.在Fe2O3+3CO 2Fe+3CO2 的反应中,铁元素由+3价变为0价,碳元素由+2价变为+4价.像这类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判断下列反应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4Al+3O2 2Al2O3 B.C+2CuO 2Cu+CO2↑
C.2H2O 2H2↑+O2↑ D.NaOH+HCl═NaCl+H2O
14.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水在120℃以下就能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所示。下列不正确的是( )
A.两种反应物均为氧化物 B.催化剂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C.金原子对水分子起吸附催化作用 D.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15.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B.能减慢化学反应速度
C.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 D.能使任何物质间都发生化学反应
16.如图是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 其各步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从左到右依次是( )
A.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B.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C.复分解、化合、置换、分解
D.分解、置换、化合、复分解
17.关于H2→H2O,CO→CO2,Mg→MgO三种物质的转化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B.都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C.都能通过与单质反应实现
D.转化的过程中都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18.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有四种(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其中,化学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他们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反应中属于阴影“2”处的化学反应是(  )
A.H2CO3H2O+CO2↑ B.2KMnO4 K2MnO4+MnO2+O2↑
C.NaHCO3+HCl=NaCl+H2O+CO2↑ D.CuO+CO Cu+CO2
19.在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图是化学兴趣小组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根据此图我能回答下列问题:
(1)①代表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2)任意写出一个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0.硫酸铵是常见氨肥的主要成分,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检验硫酸铵时可加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请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硫酸铵溶解在水中被植物的根吸收,在植物体内主要通过茎中的    运输。
21.如图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Ⅰ】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Ⅱ】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H2发生了    反应。
(2)电子转移是元素化合价改变的本质原因。失电子后,元素的化合价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
(3)根据化合价升降说,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乙是    反应。
(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B.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C.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
D.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22.被称为“工业用盐”的亚硝酸钠(NaNO2)易被人误作为食盐(NaCl)放进食物,引发人体中毒。小金建议可以用硝酸银溶液作为指示剂来鉴别亚硝酸钠溶液和食盐溶液。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
(1)当硝酸银溶液滴到食盐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反应前后微观粒子种类变化如图甲所示),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向亚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无明显现象(滴加硝酸银溶液前后微观粒子种类变化如图乙所示)。则表示    (填写离子符号)。
23.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向全球承诺,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平衡,实现“零排放”。实现“碳中和”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
Ⅰ.碳减排: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碳减排”的是   。
A.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B.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
C.废弃物分类投放并回收利用D.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习惯
Ⅱ.碳吸收:①利用植物光合作用,这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最重要途径;②利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在实际生产中,经常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流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2)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3)分离器中发生的反应:①CaO+H2O=Ca(OH)2,②Ca(OH)2+Na2CO3=CaCO3↓+2NaOH。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100千克,求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生成CaCO3的质量(要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Ⅲ.碳转化:指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24.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温度对CO还原Fe2O3的影响(固定装置略)。
信息1:难溶的碳酸盐受热易分解为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信息2:二氧化碳能与锌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
信息3:酒精灯的加热温度为400—500℃,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1000℃左右。
(1)装置B里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锌充当________(选填氧化物或还原剂)
(2)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从实验安全或环保角度考虑,上述实验装置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
(3)若D装置硬质玻璃管中氧化铁全部还原成铁,冷却后称量铁的质量比反应前氧化铁的质量减少了2.4克,则加入a管中氧化铁的质量是________克。
(4)将研究小组分为两组,按如图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甲组用酒精灯、乙组用酒精喷灯对装置D加热,反应产物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两组分别用产物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 操作 甲组现象 乙组现象
1 取黑色粉末加入稀盐酸 溶解,无气泡 溶解,有气泡
2 取步骤1中溶液,滴加KSCN溶液 变红 无现象
则乙组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故选:B。
2.B
【解析】铁丝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合反应。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氢氧化钾和盐酸生成氯化钾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3.C
【解析】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同时生成硫酸锌,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同时生成硫酸钠,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4.B
【解析】从图示可知,阴影“2”处的化学反应既属于分解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D
【解析】①“烹胆矾则成铜”说明高温灼烧五水硫酸铜,五水硫酸铜会分解,该反应为分解反应;“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说明Fe和CuSO4反应生成Cu,该反应为置换反应;②“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说明生铁中C被氧化生成碳的氧化物而除掉,该反应为化合反应,通过以上分析知,不涉及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6.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碳、氢、氧、钠、氯原子个数分别为2、6、8、7、7,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钠、氯原子个数分别为2、6、8、7、5,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l2。
故选:B。
7.解:A、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B、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CdSO4+Na2S=CdS↓+Na2SO4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C、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故选项错误;
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解:A、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故选项错误;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HgS+O2Hg+SO2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解:A、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故选项错误;
B、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H2C2O4+CaSO4═CaC2O4↓+H2SO4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0.解:根据表中数据甲和乙可知,都生成5.0g生成物,甲中有1.0gB而乙中有4.0gA即可,所以A、B的质量比为 4:1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设丙中生成3.0g生成物消耗的A的质量为x,B的质量为y。
2A+BA2B
4 1 5
x y 3.0g
解得:x=2.4g y=0.6g
若A完全反应,则a:b=2.4g:(8.0g﹣2.4g)=3:7,
若B完全能反映,则a:b=(8.0g﹣0.6g):0.6g=37:3
故选:D。
11.解: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B。
12.D
【解析】A、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特征是换成分,价不变,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可放在①的位置;Ca(OH)2+Na2CO3═CaCO3↓+2NaOH,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可放在①的位置,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③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③是置换反应;实验室制取氢气,采用的是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可放在③位置,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②位置的反应是分解反应,CaCO3 CaO+CO2↑、水分解的反应均属于分解反应,可放在②位置,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B选项的分析,③是置换反应;3CO+Fe2O3 2Fe+3CO2 , 但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不能放在③位置,故选项说法错误.
13.D
【解析】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是0;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是0,可以根据这一原则求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然后进行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A、反应物中,铝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0,生成物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反应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0价,铜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生成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铜元素的化合价是0,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反应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生成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0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0,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钠元素、氯元素、氧元素、氢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14.
【解析】A.反应物一氧化碳和水,都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所以它们都是氧化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可知,它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而不是金原子自己起催化作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成新分子的过程,故D正确不合题意。
15.C
【解析】根据催化剂定义分析,催化剂要满足“一变两不变”,一变为化学速率发生改变,两不变为化学性质及质量不变。
【解答】A、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 ,不符合题意;
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 ,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 ,符合题意;
D、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反应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16.B
【解析】根据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分解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置换反应为“单化化单”、复分解反应为“双交换价不变”进行分析。
碳与氧化铜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合反应,碳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是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钙高温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
17.B
【解析】氢气、一氧化碳、镁在空气(氧气)中点燃分别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氧化镁,都是二变一,属于化合反应;另一反应物都是氧气,氧气属于单质;三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都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18.解:A、H2CO3H2O+CO2↑,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项错误。
B、2KMnO4K2MnO4+MnO2+O2↑,属于分解反应;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C、NaHCO3+HCl=NaCl+H2O+CO2↑,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CuO+CO Cu+CO2,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9.(1)置换反应 (2)CuO+CO Cu+CO2
【解析】分析①所处的位置可知它是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一种基本反应类型,依据题干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明对除化合价和分解反应以外的两种基本反应进行分析可解答此题;(2)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一定是有单质生成或参与,但不符合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
【解答】(1)分析①所处的位置可知它是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一种基本反应类型,因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所以考虑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因为置换反应有单质参与和单质生成,所以一定有化合价变化,所以①代表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则②应该是复分解反应;(2)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一定是有单质生成或参与,但不会是置换反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CuO+CO Cu+CO2。
20.解: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氨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
硫酸铵溶解在水中被植物的根吸收,在植物体内主要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
故答案为:
(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导管。
21.解:(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H2跟氧发生的反应,发生了氧化反应。
(2)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可见,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其化合价会升高。
(3)因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置换反应有单质参与和单质生成,所以一定有化合价变化。
(4)A、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可见,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故正确;
B、电子转移说是从电子得失(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故正确;
C、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不一定是有利的,例如金属的锈蚀等,故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故正确。
故答案为:(1)氧化;
(2)升高;
(3)置换;
(4)ABD。
22.解:(1)硝酸银溶液与食盐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NaNO3+AgCl↓。
(2)向亚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无明显现象,由滴加硝酸银溶液前后微观粒子种类变化图,由甲图对比,“”是硝酸银中的硝酸根离子,则表示硝酸银中的银离子,其离子符号为Ag+。
故答案为:
(1)NaCl+AgNO3═NaNO3+AgCl↓;
(2)Ag+。
23.解:(1)A、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不能减少空气的污染物的总量,故选项不能实现“碳减排”;
B、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减少燃油,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能实现“碳减排”;
C、废弃物分类投放并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能实现“碳减排”;
D、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习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能实现“碳减排”;
故选:A。
(2)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该过程中氢氧化钠、氧化钙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
(3)解:设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x
Na2CO3+Ca (OH)2=CaCO3↓+2NaOH
106 100
100kg×10.6% x
x=10kg
答: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生成CaCO3的质量为10kg。
故答案为:
(1)A;
(2)NaOH、CaO;
(3)10kg。
24.(1)还原剂
(2)吸收一氧化碳;进行尾气处理
(3)8
(4)3CO+Fe2O3 高温 2Fe+3CO2
【解析】(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夺取氧的具有还原性,为还原剂;失去氧的具有氧化性,为氧化剂;
(2)一氧化碳气体还原三氧化二铁后,剩余的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应该收集起来,那么E的作用就是吸收一氧化碳气体;为了防止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最好增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将它变成无毒的气体;
(3)D中减少的质量就是三氧化二铁中氧元素的质量,根据氧元素质量÷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三氧化二铁的质量即可;
(4)氧化铁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的确有铁离子的存在,即证明前面的反应的确进行了。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单质和二氧化碳,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1)装置B里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锌夺取二氧化碳里面的氧元素,使其生成一氧化碳,因此为还原剂;
(2)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一氧化碳,从实验安全或环保角度考虑,上述实验装置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进行尾气处理;
(3)a管中氧化铁的质量为:2.4g÷;
(4)则乙组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 2Fe+3CO2。
化学反应分类及原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