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华同学在复习酸碱盐知识时整理了如图网络图,“→”表示相互转化,“﹣”相互反应。已知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为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和盐中的各一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A是铁,则A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B.如果B是金属氧化物,B转化为A可能是工业炼铁的原理
C.如果C溶液呈碱性,则D只能是盐
D.如果D与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则C只能是碱
2.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水的质量、硫酸钠的质量随稀硫酸的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代表水的质量,丙代表硫酸钠的质量 B.加入Ng稀硫酸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C.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D.b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只有H+、Na+
3.粗盐中常含有MgCl2、CaCl2、Na2SO4及泥沙等杂质,常用如图的流程进行提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试剂a的顺序可以是过量的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
B.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沉淀中除泥沙外还含有4种不溶物
C.向溶液Ⅰ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但不应过量,否则会影响精盐的纯度
D.溶解过程需要进行搅拌,目的是提高氯化钠的溶解度
4.某固体由 Ba2+、Cu2+、Na+、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构成,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②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
③在无色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由此推断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
A.Na+、CO32﹣、SO42﹣
B.Na+、CO32﹣、SO42﹣、Cl﹣
C.Ba2+、CO32﹣、SO42﹣、Cl﹣
D.Cu2+、Ba2+、CO32﹣、SO42﹣
5.现有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生成沉淀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滴至a点时,溶液中可能只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
B.滴至b点时,溶液中一定不含BaCl2
C.滴至b点时,溶液中的pH一定等于7
D.滴至c点时,溶液的pH可能等于7,也可能大于7或小于7
6. 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镁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发现有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滤液。有关滤液的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滤液中可能含有HCl
②滤液可能只含有1种溶质
③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CuSO4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一定含2种溶质
④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可能含有NaOH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一定温度下,向ag 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
B.加入ng NaOH时,NaOH固体和FeCl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C.m>c﹣a
D.生成Fe(OH)3的质量为(b﹣a)g
8.向一定质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稀盐酸,所得沉淀质量随 加入试剂总体积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时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u2+
B.b点时所加试剂一定是稀盐酸
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是盐
D.加入试剂总体积为V1时,溶液中不存在NaOH
9.利用数字化实验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发生反应,瓶内气压的变化如曲线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b点表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已停止
C.比较a、b两点,说明等质量碳酸钙产生的CO2的质量,粉末状比块状多
D.对比分析点c、d 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粉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10.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
B.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沉淀生成
C.从a点到c点,溶液中NaCl的质量逐渐增大
D.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
11.将某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b至c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a至d段硫酸钠质量不断增大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增大
D.c点比a点所含的溶质种类少
12.向一定质量的Na2CO3、Na2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BaCl2、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符合反应事实的是( )
A.在0a段发生3个化学反应
B.c点的沉淀是BaSO4
C.在bc段溶液中有3种溶质
D.m点的值是2.33
13.小乐完成了图示甲、乙实验后,依次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含稀盐酸和CaCl2
B.乙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只含NaCl溶质
C.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CaCl2两种溶质
D.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Na2CO3两种溶质
14.利用如图实验研究酸和碱的性质。向 1~3 孔穴中加入少量紫色石蕊溶液,向4~6 孔穴中的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
(1)1~3 孔穴中溶液变为蓝色的是______。(填序号)
(2)有气泡产生的孔穴是______。
(3)孔穴 4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5.某同学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的中和反应实验时,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在A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___________色;
(3)B处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16.海水晒盐可获得食盐。但晒制的食盐中,除含泥沙外,还可能会含有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确定其组成,小明进行了如图实验:
(1)操作Ⅰ中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
(2)通过上述实验现象,该食盐中一定存在的杂质是 。
(3)若要进一步确定所有杂质的成分,还需要继续进行实验,写出后续实验操作Ⅱ及判断方法 。
17.为验证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某校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B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设计实验证明C实验中所加BaCl2溶液过量______(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18.A-F是含同一种金属元素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图中标注了物质类别和这种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已知A与一氧化碳反应是工业制取B的主要原理,B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1)这种金属元素属于人体必需的______(填“常量元素”或“微量元素”)。
(2)A的化学式为______;B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D与氧气、水可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E,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9.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稀盐酸与NaOH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一】测定溶液pH的变化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1)如图1,用pH传感器测定两溶液混合时pH的变化曲线,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标号)。
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a点溶液中所含溶质为NaOH
C.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往c点溶液中加入Cu(OH)2,观察到无明显变化
【方案二】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3)小诚同学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4)小华同学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 。
【方案三】利用图3实验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5)实验过程中均无明显现象,则步骤Ⅱ中所加试剂为 。
(6)图4为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反应中数目减少的微粒是 (填符号,下同),生成的新微粒是 。
参考答案
1.解:A、A是铁,A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故A正确;
B、B是金属氧化物,生成的A会与稀硫酸反应,所以A可以是铁等活泼金属,B转化为A可能是工业炼铁的原理,故B正确;
C、C溶液呈碱性,D可能是盐碳酸钠,可能是碱氢氧化钙,D是碳酸钠,C就是氢氧化钙,D是氢氧化钙,C就是碳酸钠,故C错误;
D、D与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D是碳酸盐,C只能是碱,故D正确。
故选:C。
2.C
【解析】A、根据分析乙表示水的质量,丙代表硫酸钠的质量,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分析加入Ng稀硫酸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分析加入Ng稀硫酸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a点位于N点之前,此时加入的稀硫酸只反应掉一部分氢氧化钠,所以溶质有未反应完全的氢氧化钠、生成物硫酸钠,共两种溶质,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分析加入Ng稀硫酸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b点位于N点之后,此时氢氧化钠已经反应完全,加入的硫酸过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钠和过量的硫酸,则阳离子有和,正确,不符合题意。
3.解:A、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加入试剂a的顺序不能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这是因为氯化钡溶液在碳酸钠溶液后面时,过量的氯化钡不能除去,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沉淀中除泥沙外还含有4种不溶物,即氢氧化镁、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故选项说法正确。
C、向溶液Ⅰ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的盐酸也可以是过量的,这是因为盐酸易挥发,随着蒸发氯化氢会挥发掉,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解过程需要进行搅拌,搅拌只能加快溶解的速度,不会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解: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说明不含铜离子;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等;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仍有白色沉淀,说明存在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即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硫酸钡、碳酸钡;滤液中含有过量的稀硝酸,在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沉淀,说明固体中存在氯离子,由于加入足量BaCl2溶液,但无法确定原固体中是否含有氯离子;钡离子和铜离子都不存在,故该固体中一定含有Na+、CO32﹣、SO42﹣,可能存在Cl﹣,一定不存在Ba2+、Cu2+。
故选:A。
5.解:A、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同时发生,若滴至a点前,氢氧化钠已反应完,则a点时溶液中只有氯化钡与稀硫酸的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滴至b点时,生成的沉淀质量最多,此后继续滴加稀硫酸,沉淀质量不再增加,说明此时溶液中一定不含BaCl2,故选项说法正确。
C、b点及b点以后,氯化钡已经完全反应,因溶液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不确定,若在b点前已经消耗完,则b点及b点以后溶液显酸性;若b点时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b点溶液显中性;若b点时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则b点溶液显碱性;滴至b点时,溶液中的pH不一定等于7,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C选项的分析,同理,继续滴至c点时,溶液的pH可能等于7,也可能大于7或小于7,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 解: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镁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反应完,再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发现有沉淀产生,说明发生了氢氧化钠与氯化镁的反应,但无法确定反应的程度,可能是恰好污染反应,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也可能是氯化镁溶液有剩余。
①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镁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反应完,再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发现有沉淀产生,说明发生了氢氧化钠与氯化镁的反应,滤液中不可能含有HCl,故说法错误。
②若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镁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滤液可能只含有氯化钠1种溶质,故说法正确。
③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CuSO4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中一定不含氢氧化钠,不能说明滤液一定含2种溶质,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滤液只含有氯化钠1种溶质,故说法错误。
④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中不含氯化镁,则滤液中可能含有NaOH,故说法正确。
故说法正确的有2个。
故选:B。
7.解:A、M点时,氢氧化钠和氯化铁恰好完全反应,P点以后溶液质量不变,说明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该选项说法正确;
B、加入ng NaOH时,NaOH固体和FeCl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题意有:m+a=c+m(氢氧化铁),m>c﹣a,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生成Fe(OH)3的质量为:mg+ag﹣cg=(b+a﹣c)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8.解: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A、向一定质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一段时间后,滴加稀盐酸后沉淀的质量立即开始减少,由于硫酸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可能是硫酸铜有剩余,无法确定a点时溶液中是否存在Cu2+,溶液可能存在Cu2+,故选项说法错误。
B、a点后,沉淀质量逐渐减少,所以b点时所加试剂一定是稀盐酸,故选项说法正确。
C、c点时,盐酸和氢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溶液中的溶质都是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加入试剂总体积为V1时,沉淀质量达到了最大值,滴加稀盐酸后沉淀的质量立即开始减少,此时溶液中不存在NaOH,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9.解: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单位时间内气压大,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曲线①表示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b点之后气压继续增大,b点表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没有停止,故选项说法错误。
C、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单位时间内气压大,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即相同的时间内,粉末状的碳酸钙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故选项说法错误。
D、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c所需的时间短,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更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0.解: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稀盐酸会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随着碳酸钠的加入,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故A正确;
B、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沉淀生成,故B正确;
C、从a点到c点,先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再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所以溶液中NaCl的质量逐渐增大,故C正确;
D、从b点到c点,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溶液的pH逐渐不变,故D错误。
故选:D。
11.解:A、a至b段,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质量增大,b至c段,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有蓝色沉淀生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a至b段,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质量增大,硫酸钠质量不断增大,b﹣c段,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质量减小,硫酸钠质量不断增大,c点反应结束,c点以后,硫酸钠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c至d段,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碱性增强,pH不断增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D、a点溶质有硫酸和硫酸铜,c点溶质是硫酸钠,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2.解: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
A、0a段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两个反应,故A错误;
B、c点时,沉淀质量没有减少到最小,所以此时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故B错误;
C、在b﹣c段是碳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溶液中有2种溶质,故C错误;
D、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钡沉淀质量为x.
BaCO3﹣﹣﹣CO2,
197 44
x 0.88g
x=3.94g
所以m=6.27g﹣3.94g=2.33g,故D正确。
故选:D。
13.解: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甲中盐酸过量,乙中碳酸钠过量;
A、甲中盐酸过量,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含稀盐酸和CaCl2,该选项说法正确;
B、乙中碳酸钠过量,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的NaCl、不一定含有CaCl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不一定含有Na2CO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4.(1)1、3 (2)5 (3)Ca(OH)2+Na2CO3=CaCO3↓+2NaOH
【解析】(1)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故溶液变为蓝色的孔穴是1、3。
(2)盐酸和碳酸钠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有气泡产生的孔穴是5。
(3)孔穴 4 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15.(1)H2SO4+2NaOH=Na2SO4+2H2O (2)红 (3)Na2SO4、NaOH##NaOH、Na2SO4
【解析】(1)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
(2)根据图示可知,A处溶液的pH <7,呈酸性,在其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3)根据图示可知,B处溶液氢氧化钠过量,其中的溶质是Na2SO4、NaOH。
16.解:(1)操作Ⅰ(过滤)中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
故填:引流。
(2)加入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说明该食盐中一定存在的杂质是氯化镁。
故填:氯化镁。
(3)实验操作Ⅱ及判断方法: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把碳酸钠转化成硝酸钠),再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说明杂质中含有硫酸钠。
故填: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杂质中含有硫酸钠。
17.(1)
(2)铁锈逐渐消失,溶液变为黄色,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
(3)取C中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缓慢加入Na2SO4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所加BaCl2溶液过量(合理即可)
【解析】(1)A实验中发生的反应为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生锈铁钉表面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完全后,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B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锈逐渐消失,溶液变为黄色,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故填:铁锈逐渐消失,溶液变为黄色,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
(3)证明C实验中所加BaCl2溶液过量:取C中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缓慢加入Na2SO4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所加BaCl2溶液过量,因为:,故填:取C中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缓慢加入Na2SO4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所加BaCl2溶液过量(合理即可)。
18.(1)微量元素 (2) Fe2O3 Fe+H2SO4=FeSO4+H2↑ (3)4Fe(OH)2+2H2O+O2=4Fe(OH)3
【解析】(1)B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B为铁,则这种金属元素是铁元素,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2)A与一氧化碳反应是工业制取B的主要原理,则A的化学式为Fe2O3;B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的反应是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3)根据题给信息可知,D是氢氧化亚铁,则D与氧气、水可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E,E为氢氧化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2H2O+O2=4Fe(OH)3。
19.解:(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故填:NaOH+HCl=NaCl+H2O;
(2)A.由图1可知,溶液的pH由大于7到等于7,最后到小于7,说明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选项说法正确;
B.a点溶液的pH大于7,说明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所含溶质为NaCl、NaOH,选项说法错误;
C.从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D.c点所示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其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HCl,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所以往c点溶液中加入Cu(OH)2,会观察到蓝色固体消失,溶液变成蓝色,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C;
(3)小诚同学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动,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填:红墨水向右移动;
(4)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红色墨水向右移动,所以此方法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填: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红色墨水向右移动;
(5)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步骤Ⅰ加入了过量的稀盐酸,如果发生了反应,溶液中就不存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或硫酸铜溶液),若溶液不变红(或没有蓝色沉淀),说明反应发生了;故填:无色酚酞试液(或硫酸铜溶液);
(6)根据图4可以看出,反应中数目减少的离子是H+、OH﹣,生成的新微粒是H2O;故填:H+、OH﹣;H2O。
酸碱盐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