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广西三新联盟 5 月高二年级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A C A D C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C C B A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11分)
清朝的乡约沦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同时在教化、基层治理方面仍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共 2
分)
①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闭关锁国;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钳制人民思想。在这
样的背景下,社会各方面发展停滞,逐渐走向僵化。(3 分)
②清朝官府严格控制乡约活动的过程、内容,圣谕宣讲成为清朝乡约教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康熙颁
布的“圣谕十六条”作为乡约教化的规定文本,其中包含“黜异端以崇正学”等内容,说明清政府把乡约作为宣扬
封建道德的活动,不断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3 分)
③清朝乡约的规定文本圣谕十六条包含“重人伦”“笃宗族”“和乡党”等内容,是对儒家重视伦理与教化的继
承,定期聚集乡里举行的乡约活动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乡邻关系;官府利用乡约交办公务,加强了对乡村社会
的管理。乡约在教化、基层治理方面仍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3 分)
18.(14分)
①时代背景(3 分);
②切入画作,简要概括画作内容(1 分)
③提取不少于两种图片信息并结合史实论述(6 分);
④评价画作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3 分)
⑤逻辑严密,表达顺畅(1 分)
示例:
《上海火车站》赏析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涌入中国,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结构;上海自开埠以来,西方的经济模式和
文化元素的传入,使得上海较早迈向近代化。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采用散布的构图手法描绘了展现了
清末上海中西合璧、新旧杂陈的社会生活面貌。
《上海火车站》右上方展现了火车、电灯等工业革命成果,反映了工业文明传入上海和上海城市设施的
近代化;
画面左侧描绘了悬挂米字旗的西式建筑以及身着清朝传统服饰的士兵;画面中间描绘了穿着中式和西式
服饰的人在街上穿行,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影响并存的状况。
《上海火车站》以写实的手法呈现一种平铺直叙的观赏效果,展现了清朝末年的上海火车站的各种场景,
可作为图像史料,研究上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体现了史料与审美的统一。
19.(12分)
(1)因素:敦煌的特殊地位(或答“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史料丰富(或答“敦
煌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敦煌融汇了世界多种文明的元素;敦煌文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敦煌文
书是研究多种宗教、语言的珍贵文献);敦煌文书散藏于世界各地;20世纪以来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的加强。
(每点 2分,任答 3点 6分)
(2)意义:推动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
合作。(每点 2分,任答 3点 6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0.(15分)
(1)(12分)
论文题目:工业革命对曼彻斯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1 分)
史料整理:
史料①:该史料为口述史料(1 分),由当时亲历者所述,为一手史料(1 分),反映曼彻斯特地区工厂
制度对工人严苛的管理,为研究工厂制度及工人的生活提供了研究材料(1 分)。工厂的发展推动了曼彻斯特
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深刻影响了市民的生活方式。(2 分)
史料②:该史料为文献史料(1 分),二手史料(1 分),该史料反映了 18-19 世纪曼彻斯特城市人口迅
速增长,可用于研究曼彻斯特城市规模的扩大(1 分)。曼彻斯特工业的发展,吸纳了较多的劳动力,工业革
命推动曼彻斯特的城市化进程。(2 分)
史料③:该史料为图像史料与文献史料(1 分),由后人加工所写为二手史料(1 分)。该史料反映了 18-19
世纪曼彻斯特城市空间拓展,可用于工业革命对城市布局的影响(1 分),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火车、蒸汽船等
交通工具,改变了城市交通运输方式,改变了城市的布局,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的空间。(2 分)
(任选两则即可)
论文结语: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曼彻斯特工业和交通得到发展,城市空间得到拓展,但造成了环境污
染,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不断加剧。曼彻斯特城市的变迁,是工业革命影响下英国城市发展的缩影。(1 分)
(2)(3 分)
商业贸易;城市建筑;居住环境;休闲娱乐;消费观念;教育;市民素质;时间观念等。(每点 1 分,
共 3 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023年广西三新联盟高二年级5月联考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殷商青铜器多纹刻饕餮、夔龙等超越世间动物的神秘形象,西周晚期饕餮失其权威,多缩
小而降低于附庸地位,青铜器风格也由庄严厚重转向简约写实。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时期
A.青铜器功能发生改变
B.神权统治色彩的强化
C.青铜铸造工艺的衰退
D.人文理性因素的增强
2.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
史料
出处
“今边塞未正,阑出(未经官府许可而擅出者)不禁”
《汉书·西域传下》
“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
《史记·匈奴列传》
“鲜卑隔在漠北…而天性贪暴,不拘信义,故数犯障塞,且无
《后汉书·杨李翟应
宁岁。唯至互市,乃来靡服。”
霍爰徐列传》
A.西域丝绸之路兴盛
B.民族经贸往来活跃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3.唐代书生杨志坚喜读圣贤书却屡试不第,其妻王氏不甘清苦,坚决要求离婚。州长官颜真
卿认为王氏的行为“污辱乡闾,伤风败俗”,打了王氏二十大板,以儆效尤,但也依照
《唐律疏议》准其改嫁。这主要反映了
A,礼法并用的治理特色
B.民事审判不甚严格
C.女性的贞操观念淡漠
D.社会风气封闭保守
4.“募役法者,变当时最病民之差役制以为募役制,而令民出代役之税以充茅资…其征收
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
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在梁启超看来,北宋的募役法
A,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
B.意在抑制兼并与保护农民
C.兼顾民生发展与社会公平
D.限制了富商大贾操纵市场
5.明神宗无嫡子,欲立宠妃所生的皇三子为太子,内阁首辅在内的多数大臣按照祖制拥戴皇
长子为太子,为此神宗与群臣进行了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最终皇长子被册封为太
子。这反映出当时
A,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制约
B.内阁首辅权力的异变
B.皇权相权之间关系紧张
D.早期启蒙思想的萌发
高二5月联考历史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