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习目标:
了解苏联发展、改革的基本过程并作出客观评价。
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分析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经济上: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推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一)苏联的发展:斯大林模式(1924—1953)
排斥市场经济
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苏联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二战结束后,苏联又很快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成就与问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国家的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A.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B. 国内农业生产停滞
C. 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 D. 重工业发展缓慢
牛刀小试
A
材料: 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1)战后初期,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3)斯大林逝世后为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1.背景
二战后,苏联人民排队购买生活用品的场景
2.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
农业
工业
政治
(二)苏联的改革
义务交售制: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开始实行的苏联农产品收购的主要形式,是国家从农业取得资金和粮食的重要手段。义务交售制特点是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
收购制: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把部门管理体制改为地区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限,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之间企业的横向联系
1、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名)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2、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材料一:1958年1月1日起,取消了义务交售制。……由集体农庄自行制订具体的生产计划。大力种植玉米;扩大播种面积。1954—1955年,垦荒总面积达到3590万公顷
(二)苏联的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评价
材料二: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解放思想
注入市场经济成分,推进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增加。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材料二:“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材料一: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22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
未能根本打破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的框架
盲目的个人崇拜再度兴起
(二)苏联的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评价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牛刀小试
2.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91%(其中小麦增长了131%),肉类产量增长62%,奶类产量增长105%,蛋类产量增长76%。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重点在农业方面 B.符合苏联的国情
C.实现了根本突破 D.取得了一定成效
3.在苏联,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 )
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
C.苏联模式没有受到影响 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
D
D
(二)苏联的改革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工业
政治
1、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20世纪70年代,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我们的改革,要把整个重工业看作是国家军事实力的物质技术基础。
——勃列日涅夫
(二)苏联的改革
3.勃列日涅夫改革评价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是除了斯大林之外,另一个被称为“红色沙皇”的人,他统治苏联长达18年之久,仅次于斯大林。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
不顾经济失衡发展国家军事实力
①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③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④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4.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 )
A. 指令性计划减少 B. 商品经济发展
C. 计划体制的弊端 D. 公有制被打破
牛刀小试
C
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接任总书记,1984年2月逝世,享年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2月接任总书记,1985年3月逝世,享年74岁
老人政治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选总书记(54岁)。
年轻的改革家
能否力挽狂澜?
(二)苏联的改革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前期 经济 内容
结果
后期 政治 内容
结果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改革重点骤然转向政治领域
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最终,苏联解体。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他提出了通过租赁承包制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用农村的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红利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惜由于太急功近利,不等农业生产发展取得真正的提高就将工作中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其农业又一次出现了倒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在最终促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
(二)苏联的改革
4.戈尔巴乔夫改革评价
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③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5.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 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 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 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牛刀小试
C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你认为呢?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二)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异 侧重点
结果
败因
同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领域后期政治领域
取得一定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 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1.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2.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
材料三: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
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试说明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苏联的解体
①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②直接(主要):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2006年)
“苏联社会主义的崩溃...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胡绳
(三)苏联的解体
思考点: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改革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④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①政治: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经济:东欧各国经济恢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弊端: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历史解释:“去斯大林化”——斯大林死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一些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的改革,试图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但最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经济恶化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东欧建设、改革的背景:
2.东欧各国的改革
国家 改革内容 效果 局限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其他国家 政治: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经济: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①导致地方主义抬头
②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外交:独立制定外交政策
这场改革称为“布拉格之春”。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曾取得显著成效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3.东欧剧变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在苏联干涉东欧改革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下,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原因: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国家 变化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变化相对平稳
发生流血冲突
并入联邦德国
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经过激烈内战,
最终解体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实质)
3.东欧剧变的历程
4.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一是明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二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三是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四是通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来说明自己的看法。
6.有学者评论说:“东欧各国人民在抛弃信誉扫地的政治和经济机构时,并不一定就放弃了他们原先给予希望的、 但被那些机构的头头们所背叛的理想。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那些新解放的社会要仿效的十全十美的样板。”作者所评论的是( )
A.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B. 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C.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的情形 D.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牛刀小试
C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两弹一星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1978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南巡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主要内容、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主要内容、评价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
联解体(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照搬苏联模式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南斯拉夫改革:措施、评价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东欧剧变:背景、具体表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7.(2022·江苏·启东中学高二学业考试)苏联某一时期的改革,把科学技术进步看作苏共“整个经济政策的核心”,改革工业管理机构,建立拥有科学研究机构的联合公司。这一改革措施(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提高了苏联科技水平
C.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改善了国民经济比例
8.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
B
牛刀小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