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祭十二郎文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10 21:5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祭十二郎文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深挚感情。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沉痛悼念我们的同事同志!
同志是 , 年 月生于,在 度过了他 时代,并在年 毕业后的他,从事 工作。为了 的需要, 年 月,他去。。。。。不幸于 年 月 日 ,离开了人间,年仅 岁。
在工作上,他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他的随和、热情,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家庭的关心负责,同样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庭,爱护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孩子,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他重义气、重友情,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
现在,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震惊、悲痛。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老师而悲痛,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好 同志未做完的事业。…同志安息!      (单位名称)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知道依靠形旁为歹,到阴间地下去,引申为不好。声旁是没字省写,合义为死丁为小果实,零为落,取“树上落下小果实”与人合义,形容孤单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含,怀着义通馐,美味食物不久,后来通“逝”死去的长辈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又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手持戈 代表军务取老虎追赶野兽表象,表急.突然。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为乘,万乘指天子的武备,即高官。离开探望住了一年妻子儿女的统称第二年离开成为事实,实现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忧伤形旁上“口”表人,下为“册”简写即谱牒. “司”为声旁兼表宗法,接礼法或宗法册定继承人为“嗣”.健康强壮取消句子独立性离开职守谁知道真实确实表选择纯正明智能为何动词,继承
……的事业确实寿命的长短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者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虽然这样将精神多久才幼儿儿童希望成长立业近来时常疼得厉害这其…抑…选择问丧这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问题:揣摩第5自然段“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在大概将给才来远具时羞之奠 :
零丁孤苦:  
皆不幸早世:
敛不凭其棺:
终葬先人之兆: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通“馐”,美味食物通“伶仃”,孤独的样子通“逝”,死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通“垗”,墓地通“何”,什么古:离开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古: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指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阶段的人古:成长立业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任何一年的第二年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 开始存在将成家而致汝?????????????????????????????????????????????????? 乃能衔哀致诚????致表达使…… 来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汝之子始十岁始最初,初次才幸皆不幸早世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幸运希望省不省所怙汝来省吾虽以为虽暂别,终当久与相处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其请归取其孥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知道探望虽然即使代词,你的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表选择,是……还是语气助词,表示揣测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名作动形容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在远方向西一天天继承……??的事业使……早死知识要点归纳一、重要虚词 其: 1、其后四年 ,而归视汝。[指示代词“那”] 2、止一岁 ,请归取其孥;[人称代词“他的”] 3、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然后惟其所愿。 [人称代词“我的”]
4、呜呼!其信然矣!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 5、其然乎?其不然乎?[“其……其……”,“是……还是……”,表选择关系。] 6、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表反问语气:难道表选择关系 其他虚词
1、乃:季父愈闻汝之七日 ,乃能衔哀致诚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东野与吾书 ,乃问使者 (才) 2、始:汝之子始十岁 (才,刚) 吾年十九 ,始来京城。(初次) 3、抑: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或者) 4、比:比得软脚病 ,往往而剧。(近来)5、然: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然后惟其所愿。 虽然 ,吾自今年来, 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这样) 6、而:死而有知 ,其几何离(如果,表假设) 其无知 ,悲不几时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并且,表并列) 比得软脚病 ,往往而剧。 (表修饰,“往往”是“剧”的状语) 吾年未四十 ,而视茫茫( 却,表转折) 汝不肯来,恐旦暮死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因而,表原因) 二、重要实词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心意) 使建中远具时羞(备办)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谋生)
请归取其孥(家眷) 吾去汴州 ,汝不果来(实现) 将成家而致汝(安家)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骤然) 吾不可去 ,汝不肯来(离开职守)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悲哀) 未可以为信也。(真实)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继承家业) 不克蒙其泽矣(能/继承/福泽)
所谓理者不可推(天理、自然规律)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没多久) 又可冀其成立耶(希望) 比得软脚病 ,往往而剧(严重)重要实词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墓地) 吾实为之 ,其又何尤(责怪、怨恨)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没有心思) 敛不凭其棺 (靠着) 窆不临其穴。(下葬)重要句式惟兄嫂是依。(只依靠兄嫂。“依”的宾语“兄嫂”前置。构成“唯……是……”格式,“是”起提宾作用。成语“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
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是做梦呢?还是传送的消息不确实呢? ) 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以上两句是选择复句,构成“其……其……”格式。)
宾语前置惟兄嫂是依状语后置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省略句吾念,汝从于东惟是吾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而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适应情感变化而抒发作者与十二郎的骨肉之情,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韩愈是成功的,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我说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主要鉴于三点: 其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

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举
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这话说得不假,韩愈用真情打动了所有的读者,假如没有真情实感,韩愈文才再高也难写出“使酷吏读之,亦不觉泫然流涕”的动天地惊鬼神的这篇佳作; 其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

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有“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其三是在语气助词的运用上,也颇显功力。
祭文的文字不是一气贯注的,尤其是“痛哭为文章”的《祭十二郎文》,更是在“夹哭夹写”中完成的,这就需要靠助语的穿插缀合,以表示抑扬顿挫。
例如“呜呼哀哉”一语,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尤其是“呜呼!汝病吾不知时”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这一段,由于语助词的运用,使人在萦系中见真挚、于呜咽处见沉痛的艺术魅力。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无愧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