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07:2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政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基础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都) 少长咸集(全,都) 茂林修竹(修整)
B.畅叙幽情(深远高雅) 人之相与(交往) 引壶觞以自酌(酒杯)
C.感慨系之矣(连接) 修短随化(变化)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D.景翳翳以将入(风景) 亦遂增胜(美) 列坐其次(排列)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悟言一室之内
3、下列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且刘夙婴疾病
A.故不我若也 B.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 则告诉不许 D.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指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母立于兹 B.虽趣舍万殊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悟言一室之内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干支纪年的癸丑年。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肖系统,可知,永和九年是牛年。
B.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禊,一种祭礼。
C.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六个月)的亲族。
D.“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指称隐士住处。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通过对比,伪诗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憷,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功底,离不开汉语之美。或许,不妨就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
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轰轰烈烈地出现,又默默无闻地消失。“yyds”“emo”等字母词更是让许多人大呼“看不懂”,对汉语表达“被污染”而忧心忡忡。其实经历时间的选择之后,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词才最终留下来,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咬文嚼字》编辑部从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国内最早做流行语评选的机构。其评选标准是什么呢?作为《咬文嚼字》的主编,我从“选什么”与“如何选”两个角度来解析。
人们所使用的交流手段,其实是一个由并非单一、纯粹的成分构成的圈层结构。这个圈层结构分成三层:第一层“核心层”,由规范纯粹的母语成分构成,符合母语的内在结构规律,也符合我们社会的文明道德规范;第二层“混杂层”,混杂着源自母语但偏离母语内在结构规律的成分(如“十动然拒”),价值递减趋零的谐音词(如“蚌埠住了”),源于母语及源于外语的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字母词(如“emo”),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体(如“9494”);第三层“边沿层”,由颜文字、表情包甚至眼神、手势等组成。《咬文嚼字》评选“流行语”无疑应该把选择范围局限在由规范母语成分组成的“核心层”。
再说“怎么选”。《咬文嚼字》评选年度“流行语”的标准——坚持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原则。“语言学”当然是针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说的;“价值”的含义是,我们评选“流行语”要对我们母语汉语作出贡献,能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能为汉语增光添彩。“社会学价值”,主要考虑流行语必须反映时代特征,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
在对新词新语新用法做价值判断时,我们要把握好两点:首先,用好“语法规则”这把尺子;其次,用好“社会准则”这把尺子。社会各界要引起足够重视,自觉抵制不健康语言成分的侵蚀,增强“语言免疫力”。
(摘编自黄安靖《流行语无损汉语之美》)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传统文化正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呈上升趋势。
B.《洛神水赋》创作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了创作者的家国情感。
C.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不断出现和消失,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
D.评选年度“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体现在能为汉语作贡献和添光彩,推动汉语健康发展。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具体谈了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呈现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均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
C.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不仅论证有力,且富有文化底蕴。
D.根据材料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绝绝子”“夺笋”“yyds”“3Q”均属“混杂层”。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浮生六记》《陶庵梦忆》翻译本纷纷推出,让明清小品文复活,有利于重拾汉语之美。
B.“囧”“山寨”“雷”“给力”“穿越”等词,如今仍被频繁使用,有的甚至进入词典。
C.2022年10月,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斯人”与“是人”的争论,话题“吵”上热搜第一。
D.《红楼梦》中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探春、宝钗、宝玉和黛玉各自赋诗一首,尽显才情。
9.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一篇课文为《诗经·氓》,请结合材料一内容,以你学习《氓》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重拾汉语之美。(4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进谏
麦浪闻莺
那天午后,我是被府中一浪盖过一浪的吵闹声给惊醒的。
我很恼火,同时也深感意外。我,荀息,晋国的上大夫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我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当然,我在追随大王成就宏图霸业之时,身心日益疲惫,年老体衰。特别是长年征战烙在我肌体内的刀伤箭疼,一到雨季就会发作,令我苦不堪言。为此,我不得不向大王告假,想颐养一些时日。
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休养环境,我特地奏请大王恩准,在府门外挂了块“谢绝拜访”的牌子,并严令侍卫把守。
然而,这天午后,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小寐不成了,因为我的侍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禀告说:“右将军毕万他们,已持剑闯进客厅了!”
我素知,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曾追随大王出征灭过霍、魏和耿三国。凯旋后,大王便将魏地赐给了他。此时,他不待在封地,怎么还会带着人闯进我的府第呢?难道,他想谋反,并诛杀于我?
为此,我当即披衣而起,拖着病躯拄着竹杖出来质问毕万说:“将军意欲何为?”
没想到,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并抽出佩剑横在自己的颈脖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大晋哪!不然,我就死在您面前……”其他大臣也全都呼啦啦地跪下来,如丧考妣般号啕大哭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我大晋哪,呜呜呜。”
我一时惊愕万分,便踉跄着挽起了毕万,请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事情经过——
也就是在公元前672年的九月间,大王晋献公率大军攻打骊戎国,不仅將骊戎的众多城池纳入我大晋版图,也将一对妩媚娇艳的姊妹花揽入了怀中——也就是骊戎国的第一美人骊姬和她的妹妹骊紫。大王自此如获至宝,对这对姐妹花宠爱有加,遂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朝政,不图进取。这还不算,大王为进一步获得美人欢心,竟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令强征十数万青壮年劳力,花费银粮无数,意欲修筑两座九层高台,以供与两位爱妃歌舞游宴。
“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劝阻么?”我恼怒至极,“即便大王为政有失,我们做臣子的,可要劝阻哇!”
“当然有”,毕万擦拭着眼泪说,“前四日,左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斩于宫门外……”
“嗬,那,那右将军你,为什么不上殿进谏呢?”我立时感到一阵眩晕。天啦,大王这是怎么了?我愣了愣,强按着胸中的愤懑白了毕万一眼说:“将军乃大王的心腹爱将,明知事态的是非曲直严重,不尽臣责以正君听,倒要横颈自刎于我堂前,是何居心呢?”
毕万瞬时涨红了脸,一边呜咽一边辩解道:“我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哪,怎能提剑上殿进谏?再说,大王已将魏御史立斩于宫前……”
我顿时悲愤难抑,顺势推搡了毕万一把说:“我等既为人臣,无论是为君王计,还是为天下安,均应耿言直谏,匡正大王的过失,怎能趋利以避之?我这就进宫去。”
晋王宫前,旌旗猎猎。抬望眼,但见王旗杆上,一颗长发飘飘的头颅,正迎风翻滚。可怜的魏御史啊!我猛地咳嗽起来,心在滴血,便顿了顿手中的竹杖,佝偻着腰身疾步拾级而上。
此时,大王正在欢悦地饮酒。他见我大步上前,便颔首对我说:“荀大夫别来无恙?爱卿不在府中静养,怎的就进宫了呢?”接着,他突然断喝道:“若是再为筑高台扬国威之事而来,寡人必斩其首,啖其血!”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我就拱手说:“大王,这些天,老臣在家静养时,练就了一个小把戏,就是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今特来献之。”
大王的脸一时阴晴不定起来。少顷,他就说:“那爱卿可以一试。”我放下竹杖,盘腿坐下。先一一摆好12个棋子,然后再往棋子上一个个放鸡蛋。
骊姬和骊紫先是掩嘴惊呼起来说:“哟,荀大夫,小心哪!”
大王也随之惊呼说:“小心小心,危险哪!”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鸡蛋,缓缓地站起身,复又跪倒在地说:“大王啊,棋上累卵可重来,大厦将倾难收哇!君不见,我大晋本就地贫民瘠,近年来开疆拓土,更是耗费甚巨。现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呢?还有,秦楚齐燕等强敌一直环伺周边,只待我大晋一朝内乱。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儿吗?”
大王听了,顿时吓白了脸,对我长揖到地说:“寡人即刻下诏,停筑九龙台就是。”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忠心为国又机智过人的形象。
B.“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表现了其人虽然忧心国事但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只能求助荀息。
C.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但并未阻止他劝阻君主的决心,衬托出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
D.“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表明荀息在听到晋君的呵斥后更为寒心,同时也越发冷静,继而采取了更委婉的劝谏方式。
11.文中对数位大臣因劝谏而下场凄惨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时间的推进,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反映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
B.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诫君主,正是他们忠君爱国的体现。
C.对旗杆上魏御史头颅的特写,说明荀息有感于谏臣的死亡,对晋君充满了仇恨。
D.以大臣之忠心与君王之残暴作对比,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
12.在传统的史传作品中,为了凸显记叙的真实客观,叙述者多藏匿于文本之外,但此篇小说却以“我”的口吻徐徐道来,你认为这种写法有何妙处?(5分)
13.同样是规劝他人做自己不乐意的事情,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能言善辩的薛宝钗曾两次劝贾宝玉读书,都无一例外失败了;而在此篇小说中,荀息却在多位大臣劝谏失败的情况下,成功说服了晋君,试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6分)
三、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辗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符,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南阳,地名,居于韩、魏之间,因其在太行山以北、黄河以南,故名南阳。
B.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现在多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一般去做。
C.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异。
D.“与国”的“与”指亲附,和《论语》中“吾与点也”的“与”不相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已见。
B.张仪认为蜀地太过偏远,民属野蛮落后之民,即便是出征成功,对于成就威名、增强国力并无实效。
C.在尽心辅佐惠王成就大业上,司马错和张仪的目标一致,但对进攻蜀国的利弊分析这两人大相径庭。
D.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派遣他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2)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18.张仪与司马错的主张听来都有道理,实则高下有别。两人的主张优劣何在?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齐安郡晚秋[注]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所作。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由外及内,由岸边柳树写到诗人的居住环境。“影渐疏”紧扣诗题“晚秋”,写秋风使柳叶飘落;“野人居”状居住环境之冷清静寂。
B.颔联写诗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或流连山水,或啸歌抒怀。“还堪赏”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亦自如”更可见诗人快然自足、乐在其中的意趣。
C. 颈联视听结合,写诗人消磨漫长秋夜的情景。诗人与友人饮酒下棋,众人走后,在雨夜残灯下自己酒醉醒来,孤枕难眠时只听见北来的大雁声声啼鸣。
D.赤壁本是三国群英争雄的古战场,但现在只见身披蓑衣的渔翁坐此钓鱼,尾联在古今对比之中,蕴含了诗人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落寞苦闷之情。
20.清人金圣叹《选批唐诗》评点:“此诗写尽世间无味,三复读之,不胜叹息!”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评点中“世间无味”的理解。(世间无味:意为世间毫无趣味,枯燥)(6分)
(三)古诗文默写(每句1分,共12分)
21(1)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 :“ , 。”
《蜀道难》一诗中,摹写面对危山高耸,行人只好无可奈何地抚胸长叹的句子是:“ , 。”
(3)《望海潮》中“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4)《陈情表》中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因尽孝心的两句是:“ , 。”
《项脊轩志》中,写作者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中独自静默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去来兮辞》中描绘作者顺随自然走到生命尽头的诗句是:“ , !”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怎样读《红楼梦》 这绝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读的方法可以因人因条件而异,不必拘于一途,你完全可以 甲 ,抵达书中绝妙深奥之处。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听别人的指点。( ① ),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或游过此山的人,他的指点切实可靠得多。
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而言,知人论世是读《红楼梦》的起点。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② ),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读懂作品。对一般的读者,要知人论世,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对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那就必须读相关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实录》。
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 乙 地读一二遍,是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苏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在他看来,每一书都要读之数遍,每次应精读一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击破,在读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笨,耗时耗力,( ③ ),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 丙 。
这样说来,读《红楼梦》又只能拘于一途,听人所指、融我所思,即能有所悟、有
所得。
22.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五、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生活,人往往有三种态度:俯视、仰视、平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对庸碌无为的人生态度的俯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陆游对开创丰功伟业的诸葛亮的隔空仰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东坡与人生和解后对世界的平视……对象不同,境遇不同,人的态度也会各异。
古人的人生态度对今人往往有启示作用。请结合材料,从“俯视”“仰视”“平视”中任选一个或几个作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态度。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二语文期中考答案卷
一.语基题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修:长,高;“茂林修竹”含义为: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C.化:指自然;“修短随化”含义为:寿命长短随自然而定。
D.喻:明白,一说是消解、释怀的意思,“喻之于怀”含义为:在心里明白。景:日光,“景翳翳以将入”含义为,日光暗淡将要落山。
故选B
2.A 解析: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喝一杯酒,做一首诗)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一辈子)
3、C. 解析: A.判断句 B. 定语后置 C. 被动句 D状语后置句
4、C.解析:A.而通尔 B. 趣通取 D悟通晤
5、D 解析:小功服指穿五个月孝服的亲族。
二、现代文阅读(一)
6.C(因果关系错误。)
7.A(材料二没有具体谈“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8.B(材料二观点是用好“语法规则”和“社会准则”两把尺子,规范使用流行语。只有 B 项符合规范使用流行语的话题,其它三项都不属于流行语范畴。)
9.①认真学习文本,挖掘诗歌人文底蕴。主动学习《氓》的文化制度与传统习俗,从而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②借助教师讲解,感受诗歌艺术魅力。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掌握《氓》的比兴手法和男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评分细则:答对 1 点给 2 分,满分 4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二)
10.B 解析:文中有提到“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表明他的性格并不懦弱,他的哭泣只是为了先发制人,逼荀息进谏。
11.C 解析:荀息虽然对于君主杀了魏御史感到痛心,但是他并不仇恨君王,更不可能对君主充满仇恨,他一直坚守着人臣对于君王的忠心,相信自己可以匡正大王的过失。
12.①第一人称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勾勒出荀息从惊到怒再到悲的复杂的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充实。
②与全知视角相比,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而展开,直到最后才明了荀息是如何成功劝谏晋君的,增加了故事悬念。
③第一人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为真实亲切。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3. ①需要劝谏的事由不同造成结果不同: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是人生道路的抉择,而仕途经济为宝玉所不耻;荀息劝晋君停筑高台一事关涉国家根本,晋君只是一时误入歧途沉溺享乐,但仍有雄心壮志。
②劝谏者身份不同造成结果不同:薛宝钗是贾宝玉的表姐,以闺阁少女的身份对宝玉的人生选择加以规劝,亲近关系与情感力度皆不够;荀息是追随晋君征战南北的肱骨大臣,自然有资格参与国家大事的探讨,加之受到特别恩宠,君王对其谏言更为重视。
③劝谏的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结果不同:宝钗第一次是直谏,惹得宝玉不喜;第二次又将宝玉与学诗的香菱作对比,诗赋与圣人之书对宝玉而言优劣分明,自然更加难以接受;荀息以曲谏的方式,用类比的方法点明晋君建高台的严重后果,使其接受了劝谏。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任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4. B
15. A[A.应为“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即山南水北为阳。C. “尤在于名实”之“名实”指名 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此文中“名实”为名声和利益。D. “与国”之“与”指亲附,跟随。“吾与点也”之“与”指 赞成。]
16. D(“并派遣他出兵伐蜀”错,文中并未说明派谁人出战。“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错,原文“轻诸侯”意为“秦国更加轻 视天下诸侯
17. (1)现在三川、周室,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夺它,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 实在太远了。(计分点:判断句;顾,反而,却;去,距,距离。每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王业自然成就了(或:称王自然成功了)。(计分点:王,称 王;博,动词,广施;备,具备、齐备。每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18.张仪的主张之劣:名利两失
①有违道义:挟持天子,与魏、楚始盟而后背叛。
②无利可图:使诸侯协力对付秦国,事难成而树敌众。
司马错的主张之优:名利双收
①得蜀之物力以强秦富民,谓之得利。
②平蜀之乱政以安民,谓之获名。
(计分点:只答一人计1分,两人均答,要点“名利两失”“名利双收”,有类似表达计3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词鉴赏
19.B 解析: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以及诗句中“还”“亦”等字眼所暗含的强自欢颜的意味看,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淡然自足、乐在其中,实则是借山水啸歌以排遣官场失意的苦闷。
20.金圣叹认为,这首诗写尽了人世间种种令人心绪黯淡、失落苦闷的滋味。(2分)
①首联秋风萧瑟,柳叶凋零,晚秋景物本来就令人感觉清冷凄凉;而诗人被贬黄州,门庭冷寂,谪居生活更可见其内心的孤寂失落。
②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淡然自足、乐在其中,实则是借山水啸歌以排遣官场失意的苦闷。
③颈联雨夜灯暗,棋散人去,酒醒闻雁,流露出诗人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④尾联写当年英雄争雄的赤壁,如今只有蓑翁在此钓鱼,暗含自己有英雄建功立业的壮志,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苦闷。(下面四点一点各1分,四点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21.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5)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6)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四、语言文字运用(9 分)
221.(6 分)
①譬如登山 ②不弄清这些问题 ③但读得扎实
[每句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3 分)
甲:另辟蹊径 乙:浮光掠影 丙:更胜一筹
[每空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五、作文
24、审题立意: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关注当代青年的精神成长。题目中的“古人的人生态度对今人往往有启示作用”,体现了命题者对青年人的精神成长的关注。俯视、仰视、平视的对象不同体现出考生的思想境界的高下和背后的人生观、价值观。
体现对思维水平的考查。本题是一个三元类型作文,材料中提供了“俯视”“仰视”“平视”三种态度,不论选择哪种态度都有的说。首先是要明确对象,然后据此表明态度才能有的放矢。其次,对于“俯视”“仰视”“平视”的内涵也要辩证地看,材料中有所提示,但又不局限于此,所以又强调“对象不同,境遇不同,人的态度也会各异”。因此,举例说,不能认为谈“仰视就只能写对成功人物的敬仰,而不能写对屈颜媚骨的人物的批判。最后,一篇文章,可以只谈“俯视”“仰视”“平视”中的一种态度,也可以在比较中谈两种或三种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体现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从写作素材上说,课本中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内容,都可入题。同时,如果考生关注现实生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出来的各种英雄事迹、接连“翻车”的各种娱乐明星都可以成为表达观点所针对的对象。
参考立意:
心中有榜样,脚下有力量,谈榜样、信仰对人生的引领(仰视)。
拒绝躺平人生,不做佛系少年(否定“俯视”,肯定“平视”或“仰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拒绝“仰视”,肯定“俯视”)。
例文
俯仰之间,平等相待
放眼这世界,你所看到的风景,往往取决于你看待这世界的角度,固定的视角可以惊艳了你,也能狭隘了你。多角度地看待这世界,平等相待,或许,你将领略到不一样的美。
仰望星河,不必顶礼膜拜。
向上看,仰望星河,你可看到贤人和真理在你头顶。它们犹如明灯,犹如星辰,亘古不变地闪耀着光辉,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将为你指引人生方向。若你对其顶礼膜拜,一味盲从,最多不过成为过往的复制品。柏拉图师从当时德高望重、威望难以轻易撼动的苏格拉底,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当两人意见不同时,柏拉图不盲从老师,在真理面前,平等相待,发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宣告。若柏拉图一味顶礼膜拜自己的老师,那他最多不过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者。而他坚持了自己的正确立场,一部《理想国》,让他永载史册。
俯瞰大地,必须扎根泥土。
为建设“天眼FAST工程”,南仁东先生二十余年不辞辛劳,在人迹罕至的沟沟坎坎寻找最合适的场地。工程完工之时,他曾一圈圈地在建筑工地上奔跑,他观测星空的愿望促使他必须建设好地面上的观测设备,如此才可以追求更高的技术、走向更远的征途。俯瞰大地,扎根泥土,让他有了前行的力量!樊锦诗北大出身,学识渊博,却甘愿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乐意俯瞰大漠、扎根敦煌,守护中华瑰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俯瞰大地,扎根山河,我们才能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平视向前,不受视野局限。
蔡锷有言:“各抱愚公之志,即可移山;各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河。”于登山半途,四面皆山,这并不能局限我们的视野。因为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硕士研究生黄文秀,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小小的山村并没有局限她的视野,因为心中改变乡亲们贫穷的理想之灯点亮了她人生前进的方向。她以生命践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为一个又一个家庭送去了致富的希望。守岛英雄王继才,小小的海岛没有局限他的视野,祖国海疆却让他心心念念,他三十年如一日驻守海岛,守护祖国的海疆。攀登于半山腰,风景已然不同,与生命站于平等高度,还需坚守本心。
俯瞰大地时,你应有对星辰大海的追求;奔向终点时,你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俯仰之间,平等相待。因为你所看见的,都会照亮你走向未来的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