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论语》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论语》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10 22:0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名著导读《论语》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丘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而且面部有“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在开始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就是孔子。走近孔子万世师表, 百代馨香,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
由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不长。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在形式上,《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三种体式:
语录体
对话体
议事体
1.“仁”学
2.“孝”道
3.“和”解
4.“学”旨《论语》仁 “仁”的不同意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立身,也要帮助别人立身;要想自己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仲弓问仁。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对狗对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和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小事大事,都按和谐的办法去做。如果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调节和约束,也是不可行的。”学 教育理论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习规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育方法:有教无类。启发式。因材施教。“仁”是孔子的内在思想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孝”是“仁”的最基本的实践,是“仁”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
“和”在社会中,无论对于具体的个人还是对社会整体而言,都是社会最高的理想状态。
“学”乃以“仁”修身,以“仁”处世所必需,也可以说“学”是保持和发扬人性的重要条件。走出《论语》孔子及儒学的命运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孔子与儒学的命运: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推为正统思想。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
一是围绕政治(政统),这是汉儒;
二是围绕道德(道统),这是宋儒;
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
甚至—— 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如夜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 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改造。1974年1月18日 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 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万名网民大调查 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海尔老板案头常备着两本书,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孙子兵法》。
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不读《论语》,那是不可思议的。读《论语》是大丈夫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论语》在古代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今天我们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要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了解儒家思想,《论语》也是必读书。
未来当朝者也可能是吾等后辈,所以吾等自己要先学习,再教导后人,人文中国或可期待。 读《论语》的方法 第一、要读人,不要只读文字;
第二、用心读,而非用思维读;
第三、读到心里,便要躬行;
第四、择要紧处,贯通义理。孔子最得意弟子是谁? 1.颜渊? ? 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 在孔门弟子中,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2.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小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他为人豪爽,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后来又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在卫国宫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了争斗,当被击断冠缨时,还牢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结果在重新结缨带时被杀,并被砍成肉浆。 3.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又作子赣,亦称作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 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多。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弟子中是出名的,他曾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去世,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之久。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 4.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著名弟子。? ?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办事要讲“忠”,与朋友交往要讲“信”?。强调读书人应该弘扬毅。曾参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据说传世的《孝经》即是曾参所著,《孝经》在汉代和《论语》一起升格为儒家经典。 ?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