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小说鉴赏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我们以前所学的简单记叙文就是小说的雏形,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鉴赏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小说鉴赏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品,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小说鉴赏
欣赏小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欣赏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体味其思想内容、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而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既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的安排,同学们主要应掌握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的风格特点。
小说鉴赏
欣赏人物形象,可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二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欣赏小说的语言,必须细细咀嚼,细心品味,通过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之处,领悟其言外之意、含蓄之美,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祝 福
鲁迅
(第一课时)
评价鲁迅
我们的生活需要有文学的滋润,我们不能忘记曾经有个鲁迅,在他的生命有我们民族的血迹!
——佚名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写作背景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写作背景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当旧历年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解题
课文学习重点:
①鉴赏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思想性格及社会意义。
②鉴赏小说倒叙结构的意义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③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④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寒暄 送灶 陈抟 朱拓 荸荠
门槛 咀嚼 渣滓 炮烙 窈陷
草窠 蹙缩 歆享 牲醴 唾弃
蹒跚 一瞥 驯熟 俨然 醉醺醺
xuān
zào
tuán
t à
bí qi
k n
j
z
páoluò
y o
kē
cù
xīn
l
tuò
pánshān
piē
xùn
y n
xūn
朱拓(tà):用朱红色的颜料从碑刻上印下文字或图形。
百无聊赖:生活上或感情上没有寄托。
间(jiàn)或一轮:偶尔转动一下。
踌蹰:犹豫。也作“踌躇”。
不更(ɡēng)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人情世故。更,经历。
谬种:坏东西。
淡然:漠不关心的样子。
仰仗:依靠,依赖。
俨然:本文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
尘芥堆:垃圾堆。芥,小草。
形骸(hái):人的形体。
无常:佛教用语,原指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后引申为死的意思。
周正:端正。
应酬:交际往来。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沸反,像水一样沸腾。盈,满。
折罪:抵罪,赎罪。
新正(zhēng):农历新年正月。
絮絮: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讪讪(shàn):难为情的样子。
鄙薄:轻视,看不起。
咀(jǔ)嚼赏鉴:细细地体味和欣赏。
蹙(cù)缩:皱缩,收缩。
诡秘: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
炮(páo)烙: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绑到烧红的铜柱上烫死。
窈陷:深陷。窈,幽远。
惴惴:忧惧不安的样子。
怜悧:即伶俐。聪明,灵活。
牲醴(lǐ):指祭品。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醴,甜酒。
快速阅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情节结构
序幕 ——
结局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尾声 ——
结构特点:倒叙
写祝福景象
祥林嫂寂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卖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再写祝福景象
倒叙
倒 叙的作用
①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②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以“祝福”为题目的作用
1.具有反讽意味。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
2.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网络。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祥林嫂年(年龄)谱(一)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
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 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年底
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
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祥林嫂年谱(二)
到鲁镇以前 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 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祥林嫂的三次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
初到鲁镇
再来鲁镇
临死之前
脸色
精神状态
衣着饰物
眼神
两颊
脸色青黄
脸色青黄
两颊却还是红的
顺着眼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有泪痕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袄月白背心
眼光已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黄中带黑
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活物
手拄竹竿下端已经开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木刻似的,消尽了先前 悲哀的神色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脸上瘦削不堪,头发全白
语言描写
对话
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的有无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
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
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行动
特点
反对再嫁 逃、撞
怕被分身 捐(门槛)
怀疑灵魂 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
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人。
有一定的反抗性
描写空碗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
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
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没有人同情。
祥林嫂是如何对待他人或社会所横加给她的种种摧残、压迫或歧视、冷漠的?
人物形象——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次 “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第一次“祝福”:
(彻夜干活 “一人担当” 能干 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
(只能烧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 )
祝 福
鲁迅
(第二课时)
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祥林嫂: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讨论: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是祥林嫂沉溺于丧夫失子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对生活丧失信心了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是哪些原因使她屡遭不幸,走投无路,在极度痛苦中悲惨死去的?
主
客
政 权
族 权
神 权
夫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小说中还有些什么人,这些人物在祥林嫂不幸遭遇中扮演什么角色 ?
生命轨迹
周围的人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 鲁四奶奶
被卖改嫁
婆婆
再到鲁镇
柳妈
寂然死去
卫老婆子 “我”
启发:通过现象看本质
1.祥林嫂婆婆有什么权力来卖她?大伯有什么权力来收屋?
2.祥林嫂的名字是什么?她的丈夫祥林死了,人们为什么仍然叫她祥林嫂?而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为什么还叫她祥林嫂?祥林嫂被卖改嫁,为什么进行“出格”的反抗?她的再嫁为什么被认为“败坏风俗”?
3.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是什么?
4.祥林嫂为什么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她临死前对“灵魂”的怀疑包含什么意义?
启发:通过现象看本质
族权迫害:族权给了祥林嫂婆婆卖她的权力,嫁给贺老六,一旦丧夫失子,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就会被剥夺,族权又给了大伯收屋的权力。
夫权迫害: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伤风败俗”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祥林嫂一生犯了个大错——寡妇改嫁。她触犯了“好女不事二夫”,从一而终的“灭人欲”的理学科律。最终被封建道德熏染的鲁镇人合谋杀害了。可见,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启发:通过现象看本质
政权迫害: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神权迫害: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启发:通过现象看本质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从: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 丧服子夏传》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周礼天官九嫔》
妇德谓贞顺(品德) 妇言谓辞令(辞令)
妇容谓婉娩(仪态) 妇功谓丝炱(手艺)
三纲五常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妇有别 、朋友有信。
三从四德:
太太出门要跟从, 太太命令要服从, 太太说错了要盲从; 太太化妆要等得, 太太生日要记得, 太太打骂要忍得, 太太花钱要舍得。
完美丈夫:
干家务是大力士,关心妻子像护士,辅导孩子像博士,付钱起码像绅士,听唠叨时当自己是传教士。
新 版
2、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典型的社会环境
3、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A.鲁四叔、鲁四婶的态度:鲁四叔几次说“可恶”“可见是个谬种”,认为她伤风败俗,告诫四婶祭祀不能让祥林嫂沾手”等等,都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寡而再嫁的女子的冷酷。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典型的社会环境
3、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B.人们的态度:“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称呼依旧。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人们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对她讲述的“阿毛的故事” 很快就厌倦了,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3、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C.柳妈说鬼:明确:文中第85段写到了一个叫“柳妈”的“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还一脸“诡秘”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完全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这个主观愿望可以说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3、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他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柳妈对祥林嫂再嫁不以为然,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洁、“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1、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
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③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毫无温情可言。
典型的社会环境
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本文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中的几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这个愚昧、封闭的典型的环境,集中在“祝福“的特定环境下,特别能表现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
③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②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分析“我”的形象及以“我”为叙述人的意义
小说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的人?
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鲁镇的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①故事中除了我之外,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只有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智识者”的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来暴露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②小说通过“我”——祥林嫂不幸的目击者对现实的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的刻画,更能突现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
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或是柳妈呢?
鲁迅的几首小诗
自题小像(1903年)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解读]
本诗作于1903年,表现了鲁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祖国的宏伟志愿。
灵台,也叫灵府,指心。神矢,罗马神话爱神之箭,被此箭射中的男女青年就会相爱。鲁迅将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比作难以忘怀的恋人,自己的心灵无法逃脱爱神丘比特射出的那柄神箭,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热血。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就是要以文学强健国民心灵,再造国民精神。恨之深缘于爱之切,“灵台无计逃神矢”,正是作者一颗赤子之心的心音。“风雨如磐暗故园”,指祖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阴霾密布,晦暗无比。“风雨如磐” 是一种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重压之感。故园,故国,祖国。“寄意寒星荃不察”,显示的就是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慨,一种“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惆怅!尾句“我以我血荐轩辕”,直抒胸臆,以铿锵有力的诗句抒发了为祖国、为人民舍生忘死、抛洒一腔热血的豪情壮志。轩辕,黄帝,象征着古老的中华大地,象征着多灾多难的华夏民族、象征着可爱的祖国母亲。
《自题小像》本身就如同一只神矢,他射中了每一个读者的心。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激励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志存高远,奋发有为,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去报效祖国,捍卫理想。
惯于长夜过春时(1931年)
鲁 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怎忍心看着这么多的青年被反动派无辜杀害,愤怒地拿起笔来,向刀丛剑树(白色恐怖)宣战!
答客诮(qiào)(1931年)
鲁 迅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
回眸时看小於菟(wūtū)。
鲁迅很爱他的孩子,有人就这一点同他开玩笑,他作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诮,qiào,讥讽。
翻译:
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正的好汉,
疼爱孩子的为什么不是大丈夫!
你可知道山中的猛虎兴风狂啸,
尚且频频回顾它心爱的小老虎。
无题(1932年)
鲁迅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
泪洒崇陵噪暮鸦。
写于1932年,赠给日本的高良富子夫人。首句化用《后汉书》中的“疾风知劲草”句。肥,在此处为动词。二句“发春华”指开花。头两句显然是有李贺那样千锤百炼以后的奇警特点,使人想到《野草》里的散文诗。后两句有时代背景。1932年广州和南京合组政府成立,蒋介石回奉化,汪精卫托病到上海,行政院长孙科主政,事事棘手,被迫下台。七言绝句从来比较即兴,清新,轻快,以情境取胜。这后两句,有杂文的锋芒。说是“无题”,主题是非常鲜明的。
自嘲(1932年)
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解释:横眉:怒目而视;千夫指:众人都指责;孺子牛:甘为为人服务的人。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
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同时,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现在人的志向和立场.在人民面前,我们要痛恨的是反动派,是那些官僚资产阶级反革命,是那些还在掌握着人民的权力的贪官污吏,对反动派所谓之“千夫指”,我们是只有“横眉冷对”的,不怕的.我们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对待我们的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做“马”.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
我们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爱、有所为.要以饱满的真理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的“年轻精神”去“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题三义塔(1933年)
鲁 迅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意思是说,灾难过后,弟兄们相逢,过去的仇怨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大家在一起共创美好未来。
无题(1934年)
鲁 迅
万家墨面没蒿莱,
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芒连广宇,
于无声处听惊雷。
心事浩芒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二句,描述在那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诗人鲁迅的心跟全国人民连在一起,他想得很远,想得很深,感受到人民革命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 诗句形象地写出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以极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