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四)
第四单元 遗传变异与进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的变异
C.物种的形成使得自然界中的生物类型有所增加
D.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解析】 突变(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变异,所以B是不正确的。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物种的形成使得自然界中生物类型有所增加,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这三项比较容易理解,都是正确的。
【答案】 B
2.(2013·杭州检测)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A.表现型 B.基因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 D.肽链结构
【解析】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得以生存,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 A
3.(2013·哈尔滨高一检测)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个体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 )
甲 乙
A.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
C.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
【解析】 由图乙分析可知,aa的繁殖成功率较低,而AA的繁殖成功率较高,所以会使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减少,而A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 C
4.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新物种的形成是( )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环境变化引起生物变异的结果
C.变异、选择、遗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D.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析】 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遗传使有利的变异基因得到积累和加强,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因此新物种的形成是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案】 D
5.(2013·长春期末)物种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 )
A.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B.生物形态上的差异
C.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
D.生活习惯的差异
【解析】 不同物种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生殖隔离。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的种群有不同的基因库。
【答案】 A
6.物种多样性是用一个区域的什么来衡量的( )
A.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
B.物种种类的分布特征
C.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特征
D.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解析】 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是用一个区域的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特征来衡量的。
【答案】 C
7.(2013·济南期末)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有地理隔离,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答案】 A
8.人工选择能培养出新品种,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这两方面共同的作用机理是( )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使生物发生定向的基因突变
D.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答案】 D
9.(2012·长春高一检测)如图所示,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害爆发,那么哪种植物的生存几率将最大( )
【解析】 由题图可知,四种生物中野生小麦的变异种类最丰富,最可能有适应多变环境的变异存在,故其生存的几率最大。
【答案】 B
10.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除了具有种群大、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以及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以外,还需具备下列哪一条件,才能保证种群的基因库是稳定的( )
A.捕食者数量减少
B.没有自然选择
C.环境条件变化缓和
D.改变个体的摄食方式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自然选择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重要条件之一。
【答案】 B
11.某种群中AA的频率为25%,aa的频率为39%,则该种群自交一代,基因型AA的频率是( )
A.50% B.34%
C.25% D.61%
【解析】 已知AA占25%,aa占39%,所以Aa占36%,则自交一代之后AA基因型的频率=25%+1/4×36%=25%+9%=34%。
【答案】 B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必须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
B.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不定向地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显性基因的频率比隐性基因的频率增加得快,有利于产生适应环境的新性状
【解析】 生殖隔离不一定来自地理隔离;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可以改变基因频率,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论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只要控制的性状是适应环境的,其频率就会提高。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4分)果蝇是遗传学常用的研究材料。据研究,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共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________。经研究,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基因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___________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____,这种变化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_______。
(2)假如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频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基因突变的数目是________。
(3)随机从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解析】 种群中基因型的多种多样,根本原因在于经过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基因重组而产生多种基因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答案】 (1)基因库 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变异 不定向的 原材料 方向 (2)2×106
(3)65% 35%
14.(14分)果蝇的自然群体中,第Ⅱ号染色体的变化很多,现在把有变化的第Ⅱ号染色体的纯合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活力情况列在下表中,试分析说明下列问题。
第Ⅱ号染色
体的各种类型
25.5 ℃
21 ℃
16.5 ℃
标准型
100
100
100
A型
99
98
100
B型
95
89
87
C型
92
109
109
(1)从表中可以看到,在不同温度中,第Ⅱ号染色体的不同类型的生活力________。
(2)在25.5 ℃环境中,________型的生活力最好。在21 ℃环境中,________型的生活力最好。在16.5 ℃环境中,________型的生活力最好。
(3)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温度中,第Ⅱ号染色体的不同类型的生活力不同。在25.5 ℃环境中,标准型的生活力比变异类型A、B和C都好,但在21 ℃和16.5 ℃环境中,变异类型C的生活力要比标准型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概括成下列两点:
①有极少数的突变是有利的,可以作为进化的原始材料。
②突变的有利与否随所处的环境而异。
【答案】 (1)不同
(2)标准 C C
(3)①少数有利的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②突变的有利与否随所处的环境而异
15.(12分)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现代综合进化论分析,A物种原是同一自然区域的生物类群,后来,同一物种的生物有的在甲岛生活,有的在乙岛生活,由于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使得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定向改变。再加上甲、乙两岛由于地理隔离,甲岛上生活的种群不能跟乙岛上生活的种群自由交配,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各不相同。所以,最后的进化结果是形成两个物种。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由于两个种群出现生殖隔离,因此,B物种不会与C物种共同进化为一个相同的新物种,而是各自独立的进化,如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条件,一是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二是由于地理隔离,不能与B物种自由交配。
【答案】 (1)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2)B与C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离使它们基因频率的差别得到累积,形成了生殖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