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1:0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承德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第二、第八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为什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由于这句话已成为文学研究者的一个共识和社会大众的常识,学者们对其内在逻辑似乎没有从理论的视角予以探讨的兴趣。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忽视该问题对文本阅读、诠释学和文论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尽管现代文学思想层出不穷、百家齐放,但它们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文学的开放性问题:即文本究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只允许细致入微和自圆其说的阐释;抑或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声音、态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兼容并包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解释?本文旨在沿着已有的探索路径向前推进,反思文学开放性的内在逻辑和机制,试图从理论上回答为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
尽管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于“开放性”与“文本性”的关系并没有理清,这两个概念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没有被清晰地定义和解释,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关系在讨论文本如何产生意义的过程中被遮蔽或忽略了。在笔者看来,开放性和文本性虽然紧密相关,却不尽相同:开放性是一种空间隐喻,与封闭性相对;意义则是指语言代码所传达的信息或通过语言代码所表达的信息。如果我们把开放性比作一个文本所产生的想象空间,那么文本性则像是该空间内部的物质因素。理论上,开放性是无限的,但在实际上,它受到意义的限制。文本的开放性是由产生的意义数量决定的,它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数量成正比。一个文本通过代码的符号生成作用产生了一系列无休止的意义,为它的开放性设置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边界,开放性与文本性看起来似乎有点相互矛盾。其实,这就像宇宙探索,理论上空间是无限的,但实际上它的大小取决于人类迄今为止所努力发现的结果。
在笔者的观念中,文本性和开放性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是共生关系中的两个概念,没有文本性就没有开放性。文本性指的是投入文本中的语言、形式和技术等方面的种种努力而产生的物质因素,它既关注作品的象征内容,同时也关注作品的具体形式。文本性就是有意图的意义建构,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结果,其目的在于探索通过象征意义创造文学作品具体意义的可能性。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文本建构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巨大的阐释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性是开放性的手段,而开放性是目的;文本性是创造的技艺,开放性是创造的效果和影响。
文本性的定义。文本性不仅限于作者的努力,还涉及读者,正是读者使得文本具有意义,并在阅读和再创造的合作行为中真正释放出文本的开放性。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将“文本性”广义地定义为,读者和作者有意识地依据对符号的物质因素进行意义构建而成的诠释空间,具体而言,文本性就是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安排单词、短语、句子和话语段落等文本因素,读者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诠释作者创作的文本因素,由此而形成的诠释空间就成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其隐含意义在理论上是无穷无尽的。
开放性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赋予文本以能力,允许读者在合作过程中采用不同的主题立场和阅读策略所创造的文本条件,从而使文本变得多元化、更富多义性、解构性,允许有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阐释。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定义,笔者认为有必要区分三种开放性:
(一)文本的或天然的开放性。笔者之所以称这种开放性为天然的开放性,是因为它是所有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正如艾柯所说,“一件艺术品永远不会真正‘封闭’,因为即使是最明确的外缘也总是包含无限可能的‘阅读’。”但这种开放性通常是由无限的符号阐释过程以及读者不断变化的视角和多重阅读所造成的,读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条件也在不断变化,这些与作者的艺术设计都毫无关联。
(二)有意识的或有意图的开放性。它是一种开放性,其地位源于作者对语言、叙事技巧和结构安排的刻意运用,从而使文本保持开放。这种开放性正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所倡导的一种文学品质。
(三)无意识或无目的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也源于作者,但作者并没有意识到,相反,它是通过某种心理机制进入文本的,这种心理机制在文本中留下了作者以前生活经历的痕迹,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些痕迹。
虽然理论上可以区分这三种开放性,但在批评实践中却很难将其区分开来。为了使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新的阐释可能性,这种区别并不重要,但是对于那些有创造力的作家来说,了解有意识的开放性对他们的创作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这三种开放性都与意识建构行为相关,换言之,它们来自三种创作:作者的创作、读者的创作和文本的创作。有意识的开放性是作者有意运用语言、风格、语调、技巧来传达丰富的表现形式的结果,无意识的开放性源于读者将文本与其作者和读者自身经历联系起来的行为,文本的开放性则是文本符号化的结果。
(摘编自顾明栋《为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诠释的开放性与文本表意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理论视角去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阅读、诠释学和文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B.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开放性”“文本性”的定义依然模糊,因此二者关系被遮蔽、忽略。
C.关注作品的象征内容和具体形式的文本性,是有意图的意义建构,具有创造性,创造文学作品具体意义的可能性。
D.作者的努力、读者都影响着文本性,表现为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安排词句等,读者则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还是一个开放并包的空间”成为文学思想的中心问题。
B.开放性和文本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共生关系中的两个概念,没有文本性就没有开放性。
C.开放性允许读者采用不同主题立场和阅读策略所创造的文本条件,使文本具有多义性等。
D.三种开放性中哪一种都与意识建构行为有关,都来自作者的创作、读者的创作、文本的创作。
3.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就像宇宙探索……”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开放性与文本性看似矛盾实则联系紧密的关系。
B.“正如艾柯所说……”运用引用论证,引述西方学者观点有力佐证了作者的观点:文本的开放性是天然的。
C.“相反,它是通过某种心理机制进入文本的……”运用比较论证,论述了无意识或无目的的开放性。
D.本文语言严谨、准确,多处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但”,强调是“笔者”观点,逻辑严密。
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哈姆雷特》属于哪一种开放性?请结合文本及《哈姆雷特》的内容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棉衣
孙博闻
隆冬已至,惹得人频频打颤。
这片老城区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年头儿了。顺子一家就住在这儿,据街坊邻居讲,顺子一家四口,除了顺子还有一位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她患了耳疾,听不清人讲话;有一位骨瘦如柴的老父亲,他常年都抽着散花牌的烟;还有一个已经远嫁他乡的姐姐,好几年都没联系了。这一家的生活过得清苦贫寒,顺子在家附近给人打零工,卖过报纸、洗过鞋、修过自行车,最近又换了份差事——在巷子口给过路的人发单子。老父亲愈加年迈,身体不吃力了,帮街坊邻居收收废塑料瓶,也赚不了几个钱。老母亲更不中用了,半聋的她整天呆滞地望着窗外,盼着儿子回来,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做几个简单的手工。
冬天的早晨,天色亮得特别晚。顺子还没等天亮就摸索着出门了,留了几个昨夜的馒头在小方桌上,好让父母起床后垫垫肚子。顺子一如往日地来到巷口发单子,他琢磨着等干完今天这份工,就去集市里给父母添件棉衣。今年的冬,实在是冷得让人受不住。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一上午过去了,顺子也没发出去几单。顺子有些着急了,不断搓着那双紧握着单子的被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穿了好几个年头儿都有些开胶了的鞋子,神情无助又局促。冬日里的一整天实在是溜得飞快,眼看夜色将至,顺子一咬牙,急急忙忙收起没发完的单子,骑着那辆旧得不能再旧的自行车向集市驶去。看着五花八门的开襟棉衣,顺子露出了辛苦一天后久违的笑容,而后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他与卖衣服的女人不断交谈着,问来问去要几个钱,声音有点儿颤抖,语气里夹杂着哀求。那个女人似乎可怜他,按比平时低很多的价钱卖给了他。顺子把选好的棉衣挂在车把上,随即将口袋里被捏得皱皱巴巴的钱递给了那个女人。夜色越来越暗了,看不清顺子的表情,无法辨别是难堪还是满足。随后,他一转身,骑上车子,飞快地向家的方向驶去了。
昏黄的路灯在漆黑的夜晚显得格外温暖澄亮,树上本已没剩多少的叶子还在不断被风吹散,最后被行走在寒冬里的人们踩在脚下。顺子一如既往地将自行车倚靠在楼道,然后进了屋。屋中的父母早已准备好几碟咸菜和一碗粥,静默着等儿子归来。“爹,娘,我回来了。”顺子的语气故作轻松。“快坐下吃吧,在外受冻了吧。”父亲一边拾掇着塑料瓶子一边说着,声音有些哑。顺子摇头道:“不冷!今儿生意特别好!”边说边将买来的棉衣递给老母亲,比画着让母亲套上。父亲缓缓抬起佝偻着的背,嘬了口烟,皱了皱眉头,然后问:“几个钱?”顺子咬了口馍,笑着说:“不值钱。”父亲低下头继续拾掇起塑料瓶,没再吭声。母亲坐在床边反复端详着新衣服,神情有些欣喜,又似乎溢着心疼。
再过半个月就是新年了,近些日子又飘起了雪。顺子熟练地操起火炉生起了火,木柴在火焰里噼里啪啦地响,泛起点点火星。母亲躺在床上一阵一阵咳喘,父亲叹道:“一入冬啊,你就受不住,年年都这样,拗着不去看病,谁劝都不肯呐。”顺子挠了挠头,有些用力,而后透着燃燃的火光痴痴地望着母亲,一句话也说不出。
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除夕前夜,她走了,静悄悄的。外面还飘着雪,父亲神情哀伤,在一旁默默地整理着母亲的遗物,安静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顺儿。”父亲叫道,“这是你娘留给你的,她让我撇下的。”顺子接过父亲递过来的棉衣,再也忍不住了,突然悲恸起来。听父亲讲,母亲早一个年头就开始为顺子做棉衣了,她身体不好,老了眼也花,一天做不了多少,但她每天都会坚持做点儿,一来二去,就做成了。顺子紧紧地抱着怀里的棉衣,似有难言之隐,站在门槛边久久不能回神。
新年的炮声放得响亮,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父子俩待在空荡的房间里,感受置身于时间里的沉寂,若有所思。父亲无神地看向电视,嘬着烟,发出浅浅的哀叹。一旁的顺子静静地望向窗外,漫天飘散的雪花与散落在地面的红色炮纸碰撞,静谧与热闹在此刻相交。恍惚间,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下一针一线缝制棉衣的模样,她佝偻着背,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指套上了顶针,脚踩得那缝纫机吱吱作响。那一刻,她安静无声,却又好似热情恣肆。
这个大雪夜晚即将过去,似乎将失去一切与它连接的线索,只有记忆,将会以一种深刻的不可触及的形式,存留在顺子的心里。
往后的每一年春节,顺子都会照旧穿起母亲为他亲手缝制的棉衣,这件满溢着无声母爱与火热温度的棉衣,成了他今生最珍视的礼物。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多处可以感受到顺子一家的清苦贫寒,如没有多少收入、年老体弱的父母,顺子开胶了的鞋子。
B.母亲“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为后文母亲过世留给顺子棉衣埋下伏笔,令人感动。
C.顺子去买棉衣时露出笑容,他为能孝顺母亲而感到满足,“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是怕带的钱不够。
D.最后写“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说明顺子很有文化,具有诗人气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体现冬季的寒冷。
B.“搓着……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等细节描写,表现出顺子出工不利的着急和无助。
C.“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与“空荡的房间”形成对比,突显顺子的绝望。
D.“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缝制棉衣的模样”运用想象,写出顺子对母亲的思念。
8.简要分析画横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征与书曰”与“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与”的含义相同。
B.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C.“处事以情”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以”的含义不同。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的争夺中,秦王获胜后,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魏征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还是太宗用自己建小殿的材料为他建造正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魏征有远见?(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
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①,老侵潘鬓②,谩③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高楼。
玉容④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注】①庾肠:泛指愁肠。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初仕梁,使西魏被留北方,作《哀江南赋》以述思乡之苦。②潘鬓:潘岳的斑鬓。③谩:通“漫”。④玉容:容貌之美如花似玉,此指思妇。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木叶”暗示秋季,“捣衣”声勾起乡情,全词开篇就营造出了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后文词意的发展做了铺垫。
B.“菊花须插满头归”本是重阳典俗,但是词人却因为怀念庾信和潘岳而无心装扮,只是漫不经心地插戴上菊花。
C.因为两地渺远,所以书信无法见寄,词人却埋怨时聚时散的白云,埋怨其让信使“青鸟”时隐时现,无理而妙。
D.结尾化抽象为具象,相思至极,欲说还休;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愈加愁苦,只好让东流水将自己的愁情带去。
16.主客移位是指作者移情于景,移情于人,把客体(对方)当作主体来描写的手法。请赏析词中主客移位的艺术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脱不愿表达,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为了打消曾皙的顾虑回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不妨拓展更多体验形式,努力发掘游客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契合点,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优势。
春意正浓,百花盛开,一派 ① 的景象,又到了公园里游人如织的日子。必须承认的是,鲜花自带的浪漫属性让人 ② ,游客前来的最初目的是那一树粉白。可如果游客只是盯着那锦簇花团,随着花开花败,人们来了再走,旅游体验还是会过于局限。
其实,从武汉的实践来看,“赏花经济”的文章,可以做得更精彩。以花为媒,让游客为花而来;以花为题,深挖“赏花经济”内涵。自然风物的经济价值有其时效,但也不拘泥于时效。捕捉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拓展出邮局、布展、主题地铁专列等种种体验场景,也成了延长“花期”的最佳手段。在武汉,赏花正从消费美景转变为消费文化,乐在其中的游客也有了更多留下来的理由。当 ③ 的“观赏”成为沉浸其中的“体验”,游客的满意度高了,旅游的附加值自然也高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妨努力发掘游客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契合点,拓展更多体验形式,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优势。
B.不妨努力发掘游客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契合点,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优势,拓展更多体验形式。
C.不妨拓展更多体验形式,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优势,努力发掘游客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契合点。
D.不妨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优势,努力发掘游客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契合点,拓展更多体验形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 ① ,只需纸和剪刀。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由于 ② ,所以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
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 ③ ,窗花在无花
的日子里却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绽放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时代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承德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因此二者关系被遮蔽、忽略”因果颠倒,原文表述是“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关系在讨论文本如何产生意义的过程中被遮蔽或忽略了”。)
2.A(“成为文学思想的中心问题”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是“现代文学思想……但它们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文学的开放性问题”。)
3.A(“比喻论证”错误,这里应是类比论证。)
4.①首先,指出本文的写作目的:试图从理论角度分析文本具有开放性的原因;②其次,具体分析开放性与文本性的关系;③再次,阐述文本性的定义;④最后,展开论述开放性的定义、分类、意义等。(每点1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示例:《哈姆雷特》属于文本的或天然的开放性。对哈姆雷特的多角度阐释,或是不断变化视角、多重阅读,都会认识到“不同”的哈姆雷特。如果从“王子复仇”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有多次机会但又多次错失良机,体现其延宕性格;如果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具有崇高理想,但现实给予他重击,使哈姆雷特具有悲壮感。读者的经历、情感都会影响对哈姆雷特形象的理解,这与作者的艺术设计无关。(4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D(“说明顺子很有文化,具有诗人气质”过度解读。)
7.C(“突显顺子的绝望”错误,根据后文,顺子虽然因母亲过世而感到伤心,但不至于绝望。)
8.①通过“昏黄的路灯”、“被风吹散”的落叶等,既描绘了冬季的寒冷萧瑟,又渲染出一种静谧而带着一点温暖的氛围;②为后文顺子带着给母亲买的棉衣回家做铺垫;③烘托顺子此时的心情:虽然生活清寒,但家里有等待自己、关心自己的父母,内心洋溢着温暖;④被人们踩在脚下的落叶具有象征义:象征顺子身处社会底层,物质生活无依无靠的现状。(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与前文描绘的冬季景象形成对照,在时间变化中顺子的生活也将迎来春天,充满希望;②“爱无声,却常在”意指母亲为顺子做棉衣,即使母亲不在了,但依然可以让顺子感受到母爱;③体现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虽然处境艰苦,但亲情之爱可以给生活带来希望、温暖和支撑。(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为: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11.A(含义不同,给/和。)
12.A(“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理解有误,原文是“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意思是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听说是魏征所做,便催人招他前来,并不是在元宝藏信里看到赞扬魏征的话。)
13.(1)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对他没有怨恨之意。(“蚤”“器”“直”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阿党”“按讯”“让”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魏征早就看出秦王将是太子的劲敌,为太子谋划,只可惜太子没有听从他的劝说,以至于身败,体现魏征有远见,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能早做谋划。(3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年丧父,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学贯古今。隋未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听说是魏征所做,便催人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都没有采用。后来魏征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当时李劫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对他没有怨恨之意。秦王继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授予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贞观十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多次推辞,退意更坚。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管理门下省事,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营构,仅用五天完工,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问疾,摒退左右的人,交谈终日才回宫中。
15.B(“但是词人却因为怀念庾信和潘岳而无心装扮”错误。“愁入庾肠,老侵潘鬓”的意思是思乡的愁肠、潘岳的斑鬓。这里词人以“庾肠”代指思乡之心,“潘鬓”自喻身心渐衰之貌。)
16.①这首词抒发了词人羁旅的愁思和对妻子的思念。②下阕写妻子思夫,移情于人,想象对方思念之苦。设想妻子思念自己时的痛苦情状。③写对方思念自己,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妻子深挚的爱与痛苦的思念。(每点2分,意对即可)
17.(1)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18.示例:①生机勃勃 ②心驰神往 ③习以为常(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皆可)
19.D(原句的语病在于语序不当,按照程度、逻辑,正确的语序应是“不妨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优势,努力发掘游客消费需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契合点,拓展更多体验形式”,因此选D项。)
20.①用“‘赏花经济’的文章”来代指武汉市特色旅游景点,来说明武汉借花可以开发出更多特色景点,不仅有益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提升旅游的附加值,也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②以简代繁,引人联想,使文章的观点更具体鲜明。(每点2分,意对即可)
21.①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②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③冬天是少花的季节(每空2分,意对即可)
22.在无花的日子里,窗花却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绽放着。(4分,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根据冲浪需要具备的条件,作为时代浪潮中的冲浪者,应具备不怕风浪、敢于挑战的勇气,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等。考生可围绕“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并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展开思考和立意。
【参考立意】审时度势,勇气并驱,做时代的冲浪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