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1:1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2《项脊轩志》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囊,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楠,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B.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C.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D.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余居于此”与“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B.“呱呱而泣”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而”字用法不同。
C.“以手阖门”与“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轩东故尝为厨”与“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虽是老屋,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但修葺后的项脊轩庭院幽雅,鸟儿时不时飞来啄食,归有光在这里过得和谐清雅又饶有意趣。
B.归家空间上原来是一个整体,庭院南北相通,等叔伯们分了家,庭院以篱墙相隔,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往来不便。
C.归有光自束发在轩中读书,祖母曾将归有光祖父宣德年间上朝觐见皇帝用的手板拿给他,并希望他日后能用得到,足见祖母对其寄予厚望。
D.庭院中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枇杷树,现在已经高大挺拔,归有光睹物伤怀,文中虽未有一字言及悲伤,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楠,亦遂增胜。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项脊轩志》
5.下列各句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朔。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15岁成童。
C.妪,先大母婢也:去世的
D.大母过余:看望
6.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客逾庖而宴 B.而母立于兹 C.呱呱而泣 D.墙往往而是
7.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乳二世 B.客逾庖而宴 C.执此以朝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8.下列翻译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翻译:项脊轩又朝北面,不能得到阳光,每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显得昏暗。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翻译: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翻译: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凡是所有的都再次改变了。
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翻译: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追诸父异囊,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妣抚之甚厚 不抚壮而弃秽兮
B.大母过余日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C.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D.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三顾频烦天下计
10.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以评点。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异爨:分灶做饭,即分家。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己为墙/凡再变矣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七月既望”,这是古人根据天上的月亮的圆缺来记时的方法,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
B.许多古人的年龄名称都与头发有关。如文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束发”,类似的还有总角、垂髫、及笄、黄发等。
C.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可见作者先祖官阶不低。
D.“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是女子的归宿,故称“归”。如《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记叙与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变迁,家庭琐事来抒发悲喜之情。
B.作者善于选取细节来表现深情,如写母亲的语言“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动作“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等来表现对儿子深切的爱。
C.文章用枇杷树做结,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长,不说人在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D.文章的叠词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
1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5.“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结合全文归纳概括“可悲”的事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行文可叙可议,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B.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先”常用于尊称死去之人,如先父、先烈、先哲等。
C.束发,指“收束头发”,清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故也指“成童之龄”。
D.笏,我国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执的手板,可供记事,用象牙、玉石等制成。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补漏修缮后环境雅致。经修补改缮后,项脊轩环境优雅别致,白天室内明亮,庭中花木增光,人鸟和谐,晚上树影摇曳。
B.项脊轩见证了作者家族离衰。庭院本南北相通,祖辈们分家后,篱分墙隔,鸡犬袭扰,渐露衰态,客人往来也有着诸多不便。
C.项脊轩承载着祖母深情厚望。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寄予厚望,希望“我”能改变家族在科举考试中长期没有功名的境况。
D.项脊轩让作者深情追念亡妻。作者之妻曾向小妹们主动介绍项脊轩,妻死树茂,“我”提笔记下曾与之生活的场景,感念不已。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20.文中“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写了哪些悲喜之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行文可叙可议,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B.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先”常用于尊称死去之人,如先父、先烈、先哲等。
C.束发,指“收束头发”,清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故也指“成童之龄”。
D.笏,我国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执的手板,可供记事,用象牙、玉石等制成。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补漏修缮后环境雅致。经修补改缮后,项脊轩环境优雅别致,白天室内明亮,庭中花木增光,人鸟和谐,晚上树影摇曳。
B.项脊轩见证了作者家族离衰。庭院本南北相通,祖辈们分家后,篱分墙隔,鸡犬袭扰,渐露衰态,客人往来也有着诸多不便。
C.项脊轩承载着祖母深情厚望。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寄予厚望,希望“我”能改变家族在科举考试中长期没有功名的境况。
D.项脊轩让作者深情追念亡妻。作者之妻曾向小妹们主动介绍项脊轩,妻死树茂,“我”提笔记下曾与之生活的场景,感念不已。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即祖先,含有对祖先的尊敬之意。
B.“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C.“束发”,古代男孩束发成髻,以示成童。
D.“象笏”即象牙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以比画或记事。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扣住恬静、舒适的书斋生活展开描述,抒发了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的情趣。
B.第二段开始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叙写项脊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C.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来刻画人物形象,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最后三段是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感情变化,是对“悲”之情的进一步补充。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8.《项脊轩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志
二、选择类
29.《项脊轩志》阅读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女子出嫁
B.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书:读书
C.其制稍异于前 制:形制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
30.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三、情景默写
3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的嘘寒问暖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试卷第10页,共11页
试卷第11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1.D 2.B 3.C 4.(1)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2)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你的身影,为何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他会说我与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没有什么不同吧?
“起陇中”是省略句,应为“起于陇中”,其中“于陇中”为“起”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余”为后一句主语,前边应断开,排除C。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于”,在。句意: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在水潭上找到两块石头。
B.“用法不同”错。“而”,两句中都表修饰。句意:(她)呱呱地哭着/我曾经整天地思索。
C.正确。“以”,用。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就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
D.正确。“故”,以前/依旧。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婆婆依旧嫌我织得慢。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祖母曾将归有光祖父……”错,由原文“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可知,此笏板是祖母的祖父留下来的,而非“归有光祖父”的。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庭杂植兰桂竹木”,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旧时”,往日;“胜”,光彩。
(2)“若”,你的;“竟”,整;“类”,像。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他会说我与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没有什么不同吧?”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5.A 6.B 7.D 8.C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 “‘十五’又称朔”说法错误,“十五”又称望。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句意: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
B.“而”,代词,通“尔”,你的。句意: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C.“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句意:呱呱地哭泣。
D.“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句意:墙壁到处都是。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乳:名词用作动词,哺乳。句意:给两代人喂过奶。
B.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句意: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
C.朝:名词用作动词,朝见。句意: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
D.手:名词作状语,亲手。句意:是我妻子死去那年亲手种植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凡”,一共,总共;“再”,两次。句意: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故选C。
参考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 还是想吃东西呢 ’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9.C 10.(1)“始为篱,已为墙”通过叙说家庭琐事,说明家族纷争日益加剧,寓有家族分崩离析之悲、人世沧桑之慨。
(2)写两人谈论母亲时相对哭泣的细节,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寄寓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对待。句意: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持有,把握。句意:为什么不趁着壮年除去秽恶之行。
B.看望。句意:祖母来看我,说。/经过。句意:经过扬州城(本来繁华之地),现在却是一片荒凉。
C.等到。句意: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等到。句意: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
D.向后看。句意: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拜访。句意: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1)这句话意思是: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这是描写庭院的变故,诸叔伯分居后,庭院由篱笆改为围墙,围墙的阻隔功能更为明显,说明家族纷争日益加剧,寓有家族分崩离析之悲、人世沧桑之慨。
(2)这句话意思是: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这是描写老妪对我说起亡母旧事时二人相对哭泣的情景。“儿寒乎?欲食乎?”刻画出一个闻儿啼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这种追忆,无疑会引起过早地失去母爱的作者的伤心。这一细节描写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寄寓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参考译文:
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女孩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成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11.D 12.A 13.B 14.(1)这位老婆婆,是我逝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的喂过奶,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
(2)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有神灵在保佑吧。 15.①家族分崩(没落);②慈母早逝;③爱妻亡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客”作“逾庖而宴”的主语,意思是“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庭中”作“始为篱”的主语,意思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中间不能顿开,排除C。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错误,朔指每月的第一天,晦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
B.“写母亲的语言……来表现对儿子深切的爱”错误,原文为“大母过余曰”,不是母亲而是祖母,表达的是祖母对孙子的爱。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译出“是”;“乳”,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先”,去世的。
(2)“凡”,共;“焚”,被烧掉;“殆”,大概,恐怕。
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可概括出,家族分崩(没落);
结合“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可概括出,慈母早逝;
结合“其后六年,吾妻死”可概括出,爱妻亡故。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灰尘泥土不断渗滴出水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每挪移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项脊轩坐南朝北,照不到太阳,每天一过中午屋里就很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前面开了四个窗子,环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亮堂了。又在院里种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其他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时卧时起,长啸高歌,或者静静地端坐,种种声音都能听到。庭院的台阶上静悄悄的,小鸟时时来啄食,人过去都不飞走。每月十五的夜里,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花的影子杂乱地映在墙上,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袅袅婷婷,十分可爱。
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共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就要从轩前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这座轩曾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
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几案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几个小妹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没有依靠,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
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16.A 17.C 18.D 19.(1)我的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你)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2)又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几案学写字。 20.本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作者写了“五喜五悲”。五喜:修缮后,“不上漏”“室始洞然”,一喜;兰桂竹木增胜,二喜;“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小鸟来食,三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四喜;补记一段,夫妻欢乐,五喜。五悲:诸父异爨,庭中多门墙,一悲;祖母对自己的厚望到现在还没实现,二悲;轩四遭火,三悲;妻死室坏而不修,四悲;妻子所种之树,现已亭亭如盖,但物在人亡,五悲。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
“而母”的意思是“你的母亲”,是“立于兹”的主语,所以“而母”与后面联系紧密,其前断句,排除BD。
“吾怀”是“汝姊”所在的位置,“汝姊在吾怀”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句,排除C。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清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说法错误。束发,是将头发束起来。古时15岁乃成童,称为束发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不再是孩童,即束发入学。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作者之妻曾向小妹们主动介绍项脊轩”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可知,是小妹们好奇,主动询问,作者之妻才回答。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你的;“竟日”,整天;“类”,像。
(2)“归”,古代女子出嫁;“或”,有时;“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文中所描写的悲喜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喜:①从文中“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可知,在作者稍加修葺后,老屋的面貌得到改善,不再漏土漏雨。此一喜。②从“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可知,作者在院子中种植了兰花、桂树、竹子等树木,修理了原来的栏杆亭台,让院子增色不少。此二喜。③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可知,作者在阁子里读书生活,非常喜欢其中的环境,是三喜。④从“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知,每到月夜,阁子里的树影等在月光中显得非常可爱。是四喜。⑤从文中“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可知,这记述了妻子嫁到我家后夫妻间的欢乐,是五喜。
悲:①从文中“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可知,伯父、叔父们分家后,院中增添了许多门墙,改变了阁子原来的布局,这是一悲。②从“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可知,祖母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读书重现往日家族的荣光,但祖母对自己的厚望到现在还没实现,是二悲。③从“轩凡四遭火”可知,项脊轩曾经四次遭遇火灾,是三悲。④从“吾妻死,室坏不修”可知,妻子死后,项脊轩破败不修,是四悲。⑤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可知,妻子所种之树,现已亭亭如盖,但物在人亡,五悲。
所以全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作者写了“五喜五悲”。
参考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向前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21.A 22.C 23.D 24.(1)我的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你)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2)又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几案学写字。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而母”的意思是“你的母亲”,是“立于兹”的主语,所以“而母”与后面联系紧密,其前断句,排除BD;“在吾怀”是“汝姊”所在的位置,联系紧密,放在一起,其后断句,排除C。划线句子的意思是: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清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错误。束发,是将头发束起来。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作者之妻曾向小妹们主动介绍项脊轩”错误。根据原文“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可知,是小妹们好奇主动询问,作者之妻才回答。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你的;“竟日”,整天;“大类”,真像。(2)“归”,古代女子出嫁;“或”,有时;“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参考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这里不翻译成“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25.A 26.D 27.(1)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2)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它吧。 28.作者通过对轩室前后变化的描写,以及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世衰微的伤感,对已逝亲人的思念,流露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愧疚和慨叹。
【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先’即祖先”错。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感情变化,是对‘悲’之情的进一步补充”错。第三段叙写了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轩”屡次遭遇火灾终未焚烧的事情,确实是“悲”的进一步补充;最后两段的内容不只体现出“悲”之情,也有“喜”之情,如夫妻间的事情。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当,挡着。(2)凡,总共;得不焚,被动句;“殆”,大概。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其中有对家世衰微的伤感。第二段“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
有对已逝亲人的思念。第二段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最后两段记妻生前琐事,亦平淡中见隽永,与前文格调毫无二致。“不常居”三字似可收束全文,然文末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
还流露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愧疚和慨叹。第二段回忆祖母的期望,“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和“吾家渎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也流露出功业无成愧对祖母的悲伤。
参考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2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书:写字。句意: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故选B。
参考译文: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3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楼。“……,……也”表判断,说法正确。
B.句意:我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正常语序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介词结构后置正确。
C.句意:我从15岁起就在轩内读书。完整的句子为: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于”,此句为省略句正确。
D.句意:那么什么叫阁子呢?此句“何……也”的结构为一般疑问句,不是宾语前置句。
故选D。
31. 儿寒乎 欲食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乎”“欲”的书写。
答案第8页,共15页
答案第9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