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归去来兮辞并序》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1:1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
一、情景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回家途中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傍晚时分山静鸟倦令作者流连不已图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水”“鸟”是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它们或灵秀,或壮阔,或低吟,或高唱,给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意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的流云倦鸟、令作者留恋不已的图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此景,作者却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作者的悲愁叹老,其实是他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之情的自然流露。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反思、悔悟和庆幸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作者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为伴的闲适生活。
(3)《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回家后,四处走走看看,看到云从山头冒出,鸟飞回巢中的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B.《归去来兮辞》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上以抒情为主。
C.“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D.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所蕴含的感情相当丰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
B.第3段再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达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批判。
C.作者在第3段描述了他的田园生活和感受,叙述其与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和出游,描写出游中所见到的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
D.第3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8.作者在第2段中写“松”“菊”有何作用?
三、选择类
9.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B.《归去来兮辞》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上以抒情为主。
C.“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D.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1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位新君即位,必须改换年号,叫作“改元”。
B.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兰亭集序》中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C.《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地排列。一般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D.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悟已往之不谏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请息交以绝游
C.或因寄所托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D.录其所述 实迷途其未远
12.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B.既自以心为形役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乐夫天命复奚疑
四、选择题组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3.下列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B.“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结论。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本文论证的两个方面: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B.文章二、三两段分别就分论点“‘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进行论证。
C.作者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中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句子,目的是为了证明陶渊明希望返回和保持自己天性。
D.文章最后一段在前一段总结陶渊明思想的基础上,把陶渊明放到时代的角度去思考:他的一生从世俗的眼光看是很艺术的,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B.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六、非选择类
16.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从人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窈窕以寻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术:____________
(2)会有四方之事 会:____________
(3)彭泽去家百里 去:____________
(4)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交病:____________
(5)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____________
七、小阅读-课内
18.试结合文本分析《归去来兮辞》写作方面的特色。
19.《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20.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家境贫寒,无心做官。陶渊明的孩子较多,没有存粮,正常的生活无法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在别人的劝说下他才萌生了做官的念头。
B.陶渊明热爱自然,眷恋家乡。陶渊明在任期间虽生活相对富足了一些,但时间不长就产生了回家的想法,返回后,面对自然显得异常兴奋。
C.陶渊明钟爱田园,勤于劳作。陶渊明回到家乡后,面对家乡美景时时流连忘返,春天到来春耕开始,他与农人们日夜辛勤地在田里劳作。
D.陶渊明志趣高洁,乐天知命。陶渊明喜欢自己院子里的松树和菊花,对于富贵和升仙都看得很淡,希望自己能随心所愿,顺应自然变化。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7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悟、谏、遥、飏、飘。
2.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皋(2)赋(3)飏(4)岫。
3.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岫”“涓”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4.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谏”“情”“消”“岫”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5.B 6.B 7.(1)确实迷了路,或许走得还不太远,认识到现在辞官是正确的,而以前做官是错误的。
(2)以亲戚们谈的知心话为喜悦,以弹琴读书为快乐来消除愁闷。
(3)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8.院子里的小路已经荒芜了,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了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松、菊傲霜耐寒,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以松明志,以菊寄傲,写松、写菊,表现了他的清高人格。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错误,应是“以四六言为主”。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表达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批判”错误,应为“鄙弃”。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实”,确实;“是”,正确;“非”,错误。
(2)“悦”,意动用法,以……为悦;“情话”,知心话;“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3)“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的变化;“乐夫天命”,乐天安命;“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二段描写作者回家之后,看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即作者看到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这让作者感到非常欣慰。“松菊”傲霜耐寒,常用来象征能够傲对“风霜”的骨气或具有坚贞节操的人,这里作者用“松菊”暗指自己淡泊名利的精神气节,有自喻清高之意。
参考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快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辞……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错误,应是以四六言为主。
故选B。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以五言、七言为主”错误,应是“以四言、六言为主”。
故选C。
1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以:介词,因/连词,表并列。
C.介词,依、随着/介词,因为。
D.其:代词,他们/副词,大概。
故选A。
1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正确顺序为:“复驾言兮求焉”。
B.被动句,“为”表被动。
C.宾语前置句,正确顺序为:“为胡乎遑遑欲之何”。
D.宾语前置句,正确顺序为:“乐夫天命复疑奚”。
故选B。
13.B 14.D 15.D
【解析】1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B项,曲解文意,“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有误。第二段开头说:陶渊明所说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D项,“他的一生从超俗的眼光看是很艺术的”错误,由“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可知,是“以超俗的眼光”,不是“世俗的眼光”。
故选D。
1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有误。文中说的“艺术”不是文学上的“艺术”,而是人生的“艺术”,这种“艺术”以“超俗的眼光”才能看到。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16. 知心话;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指做官;多指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天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深远曲折的样子;指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古今意思的能力。
(1)句意: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情话”是知心话的意思。现在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2)句意: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尝”,曾经,过去;“人事”,指做官。现在多指人的情况,或人事工作。
(3)句意: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壑”,山沟;“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现在多指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平时需要注意积累识记等。
17. (1)经营生计的本领 (2)恰逢 (3)距离 (4)身心都感到痛苦 (5)不久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还可以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术:经营生计的本领;
(2)会有四方之事: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会:恰逢;
(3)彭泽去家百里: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去:距离;
(4)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
(5)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寻:不久。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1)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反三。
(2)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炼,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
(3)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
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
18.(1)运用辞赋形式加强抒情。
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今是而昨非”,对“昨非”一笔带过,未加描写,而对“今是”,即归耕后的田园生活用了两段进行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
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既保持了赋音韵和谐、辞采艳丽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的毛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2)语言精练,音韵和谐。
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出现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的感慨、追求、遗憾、喜悦等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借助了对景物的形象描写。情在景中,景与物也有人情和个性。
如:第1段写归家途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烘托出一种离开困境、进入坦途的欢快之情。
第2段描写作者刚进庭院时看到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景象,作者对家中松菊的特殊关切,说明作者志趣的高雅。还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四句,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知还。社会动乱黑暗,我已到了迟暮之年,但仍要保持晩节。”这里的“抚孤松”和上文的“松菊犹存”一样,寄意深远。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写作特色。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从语言风格、抒情方式、句式等方面赏析,只要符合文本特点都可。
(1)淡远潇洒的风格。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归有光也有同感:“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可见,潇洒夷旷是本辞的风格特征。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对刘裕图篡,晋祚衰微,内心焦虑,也寄寓以“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2)别具一格的抒情。这是一篇抒情小品,其情切切,其意深深。赏读本文,必须玩味作者别具一格的抒情手法。忧乐交织,回环啸吟,是本文抒情的显著特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开头一声长啸,激昂亢奋,但马上转为“惆怅而独悲”。待从悲愁中解脱,旋即又转入归程、归家的狂喜。园中“遐观”,见“景翳翳以将入”,于是又忧上心头,“抚孤松而盘桓”。但想到“悦情话”“乐琴书”,于是忧消愁散,陶醉于寻胜探幽的欢乐。面对欣欣万木,涓涓泉流,“感吾生之行休”,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最后在“乐天安命”中求得解放,在高亢昂扬的情调中结束。作者就这样在乐与悲的回环起伏中进行心灵的激烈碰撞,以达成大彻大悟的理想境界。在具体写法上,有时巧用动词抒怀,“恨”表现回归的迫切,“奔”写出看见家门的狂喜,“携”反映天伦之乐的温馨,“引”那是一种放松,“眄”那是一种愉悦,“倚” “憩”表现一种惬意,“矫”“观”体现一种闲适。这些动词连用,是诗人激动快乐心情的真实写照。有时写景状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 直抒胸臆咏叹,是本文抒情的又一手法。情到深处就呼啸而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这些埋藏在诗人内心的情感突然爆发,仿制是地底深处的岩浆喷射而出!
(3)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锺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 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 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如此说来,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 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4)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19.从四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1)室中之乐。作者回家后,“引壶觞以自酌”,这种自斟自饮的欢愉心情在官场生活中是难以体会到的;闲暇时又“倚南窗”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足见作者的悠然之情。
(2)园中之乐。园内虽“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作者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
(3)田中之乐。农人提醒田事,于是“将有事于西畴”;作者有时乘车或乘船来到田间地头,为万物生长而欣喜,同时慨叹自己的人生迟暮。
(4)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隐田园正顺了作者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毋庸置疑,体现了他心胸旷达的愉悦心境,其间也流露出了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情绪。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本文从四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文章第二段前半部分写归家之时的室中之乐: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文章第二段后半部分写家中庭园之乐:“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他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日光暗淡,日将西沉,而作者却流连孤松,不舍离开。
第三段写其田中之乐:“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农人告诉作者春天到了,题提醒作者要进行耕种劳作;“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作者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
最后一段写作者的身心自由之乐:“曷不委心任去留”,作者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顺从心愿而行;“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说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2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根据诗文“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或植杖而耘耔”可以看出,该项中“勤于劳作”“日夜辛勤地在田里劳作”的分析和概括是错误的;
故选C。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