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1:2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
一、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句子“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记住了。
B.荷兰有“风车之国”的美誉。
C.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
D.你这个把白说成黑的人可真“了不起”!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两派都创造了许多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 。
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下面是《晋书·天文志》的有关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①,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隤②,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③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④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
③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④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⑤这场争论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⑥但是浑天说也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 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⑦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这场论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⑧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这场论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这场论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场论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有删改)
【注】①槃同“盘”,木盘,古代盛水器皿。②隤,下降。③丽,依附。④重差:汉代测望太阳高、远的方法。
4.题目中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
5.根据第②段引言,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是( )。
A.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
B.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是8万里。
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D.天地的距离是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的。
6.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D.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7.以第⑤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分析这场论争是如何表现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
8.小明同学读完第⑥段中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从图书馆借来《隋书·天文志》阅读,看到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家何承天对此的解释后产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辩解是否能修补浑天说理论上的漏洞?请对小明谈谈你的看法。
“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旷世学术之争【注】,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的一段话可作代表:“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②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③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儿辩日”问题,是在浑盖之争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节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 略有改动)
【注】:盖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认为天像一个圆锅盖在大地之上。天在上,地在下,天圆地方。浑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球中,圆球不停转动。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所以“盖天说”中“天在上,地在下”的说法是正确的。
B.隋朝的科学家依据实地天文观测,“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得到了“浑天说”可信的结论。
C.政治与宗教也会存在各自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并没有出现这些非学术因素介入“浑盖之争”中的情况。
D.“勾股定理”这类著名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
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研究宇宙时,极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传统在希腊天文学研究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B.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这一举动给当时的天文学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得一些科学研究以盖天说为依据。
C.“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和重要成就的获得。比如:《太初历》的制订;张衡浑天仪的发明;唐代的天文大地的测量等等。
D.像“浑盖之争”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不多见,因此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
11.阅读节选文段,概括在“浑盖之争”中,古人秉持的原则有哪些?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怎样的科学传统?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一百多亿年前的一个时空奇点大爆炸而产生的。在这个时空奇点,目前所知的物理理论都不适用。但这个理论产生了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并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 ,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模型——火劫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创生是周期性的。从一开始对大爆炸时空奇点 到提出周而复始的火劫模型,科学家取得了不小的理论进展。但这个模型面临着很多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又提出了反弹学说。这个理论可以解决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面临的初始条件的疑难。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科学家发现,真正要揭开宇宙形成之谜,就要找到宇宙开端大爆炸产生的原始引力波,遗憾的是,原始引力波至今没有被观测到。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中国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阿里计划”,即阿里原始引力波探测实验。
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起源的奥秘,提出了很多假说。( )。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将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也相信,宇宙起源之谜终将被解开。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懈可击 苦思冥想 一筹莫展 当仁不让
B.无懈可击 思前想后 捉襟见肘 义不容辞
C.白璧无瑕 苦思冥想 捉襟见肘 义不容辞
D.白璧无瑕 思前想后 一筹莫展 当仁不让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B.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
C.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D.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
B.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但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
C.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D.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7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B 2.①句中把“伞盖”比作“天穹”,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伞盖和天穹的形状相似;
③具体形象地描述了盖天图的由来。 3.原文是将定语从句子中单独拿出来放到后面加以强调,突出了创造天文仪器的目的,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改句没有这样的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句子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突出。
D.表示讽刺否定。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中把“伞盖”比作“天穹”,因为伞盖和天穹的形状相似,都是圆形,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天穹”遥远而且抽象,用“伞盖”来比喻“天穹”,具体形象可感。“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也写出了盖天图的由来。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和改句的区别在于“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位置不同。
原句中“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是单独成句的,且放在句子的后半部分,这样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创造天文仪器的目的。而改句中“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是作为定语成分修饰天文仪器的,放在句子中间,不显目,起不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4.者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争论 5.C 6.D 7.盖天说认为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扬雄用实验进行驳斥,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得出结论是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结论与盖天说完全相反,由此体现了他的批驳重“实际校验”的特点。 8.答案示例一: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修补漏洞不够充分。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但是他的解释缺乏实证依据,因果之间缺乏必然关联,太阳入水而使水焦竭的说法是想当然的。
答案示例二: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能够修补漏洞。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分析,主要是围绕两个学说展开的,一个是浑天说,一个是盖天说。这个争论主要是指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争论。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错误。结合“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分析,应该是太阳是依附在地壳上的,不能说明“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
A.结合“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分析,只是用勾股定理计算的,不能推测出“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结合“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分析,原文没有说“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结合“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分析,无法推断出“文学”没有参与。
D.结合“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分析,原文说“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分析,先提出盖天说的观点“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
然后进行批驳,结合“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分析,用实验来证明盖天说观点的错误。
结合“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分析,体现了他的批驳重“实际校验”的特点。
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需要明确观点。结合第六段王充的观点和天文家何承天的解释分析。
如认为不够充分。结合“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证明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甚不然也”证明了这一点。再看何承天的解释,认为百川由高向低,归于大海。太阳为阳精,光亮耀眼,夜里进入水中,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这一切都是相互补充的,不增加也不减少,保持平衡的。无法解释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太阳入水而使水焦竭的说法是想当然的。
如认为充分。结合“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证明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分析何承天的解释,抓住“一夜入水,所经焦竭”分析,太阳是阳精,夜间进入水中,是弥补补充水流的,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后面又说“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有损耗有补充,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
9.C 10.C 11.原则:①看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②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不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科学传统: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重视实际校验的严谨务实的科学传统。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所以‘盖天说’中‘天在上,地在下’的说法是正确的”错误。由文本第一段“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可知,并不能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来判定,而是通过科学的观测校验来证明。
B.“隋朝的科学家依据实地天文观测,……得到了‘浑天说’可信的结论”错误。由文本第一段“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可知,“祖暅”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依据实地天文观测”只是祖暅“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的依据之一,“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查阅典籍记载”“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均是其依据,选项以偏概全。
D.“‘勾股定理’这类著名的测高望远之术……”错误,由文本第三段“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可知,“勾股定理”和“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并列关系,互不包含,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这一传统在希腊天文学研究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错误。由文本第一段“浑盖之争……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可知,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选项无中生有。
B.“……这一举动给当时的天文学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得一些科学研究以盖天说为依据”错误。文本第二段“……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可知,文本中南朝梁武帝的例子主要为证明“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并未提及“当时的天文学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得一些科学研究以盖天说为依据”选项无中生有。
D.“……因此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错误。由文本第三段“……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可知,“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的是“浑盖之争”而非“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选项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
原则:①由第一段“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可知,古人秉持的原则是看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②由第二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可知,古人秉持的原则是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不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科学传统:由第一段“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以及第三段“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可知,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重视实际校验的严谨务实的科学传统。
12.A 13.C 14.B
【解析】12.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成语使用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等。近年近义成语的考查成为热门,关键是要仔细分别它们的细微差别。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语义轻重不同;4.色彩不同;5.适用语境不同。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白璧无瑕: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语境中用了否定句式,指不是没有漏洞,不是指不完美,应选“无懈可击”,排除C项D项。苦思冥想:深沉地思索。思前想后:形容前前后后反复思考。“思前想后”强调反思,与语境“为解决问题”不合,应选“苦思冥想”。排除B项。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语境强调没有计策、办法,应选“一筹莫展”。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语境指应该做的事,与道义无关,应选“当仁不让”。综上,故选A。
1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原句语序不当,主语一致时,关联词放主语后面,“不仅”移到“反弹学说”后面,排除B项、D项。原句搭配不当,“解决”与“成果”不搭配,排除A项。故选C。
14.本题考查表达的准确、连贯。考生做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本题是选择题,注意找准题目的切入点。“理论预言”紧接由上文“假说”,排除A项、C项。“世界科学家”与下文“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衔接紧密。排除D项。另外“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与”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衔接紧密。综上,故选B。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