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一单元19课在山的那边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第一单元19课在山的那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11 16:0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9课 课题:《在山的那边》
【课标与教材分析】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记叙文的目标要求是: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叙文的教学建议是:(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2.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教材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教材难点】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初一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同时初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借助工具书识记字词,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我面对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刚进入初中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诗的意境,也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3、用品味图片的方法加深对“山”和“海”艺术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学习中获得美的熏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4、创新支点: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评价】 1、能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准确流利。
2、概括内容简要,能领会本文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与媒体】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3、教具准备:幻灯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一、构建动场(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三、交流探讨(感知文本)
四、综合建模(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
(一)情境导入 目标定向
1、(导语)“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在平原地区,而是生活在周围满是大山的山区里,你会想做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王家新的诗歌,感触一个山里的孩子的内心感悟和成长历程。”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和
学习兴趣。
(二)学案导航 自主学习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___________________
诱惑(  )_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间(  )__________________
隐秘(  )___________________
喧腾(  )___________________
痴想(  )_________________
2.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3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三)互助合作 释疑解难
 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⑴ “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⑵ 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⑶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⑷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⑹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五)展示交流 探究提升
⑴ “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⑵ 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⑶ 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⑷ 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⑸ 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五)盘点收货 整体建构《综合建模》
(六)当堂训练 达标测试
【作业设计】
A层.熟读课文,鼓励背诵全文并掌握本课字词。
B层、本课学习检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