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2课
课题:看云识天气
【课标与教材分析】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现代文的目标要求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做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赋予表现力的语言。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现代文的教学建议是: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2.本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篇课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文是初一的第一篇说明文,因此在讲解此文之前,应先简单讲解一下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说明文是以科普知识为目的,一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形象,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如果能读懂读好这篇文章,将会收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已能自主的读文本,去整体感知文本。《看云识天气》一文,选取的对象是学生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云,学生自读都能读懂。
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查找生疏字词,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初一的学生毕竟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小孩子,对于自然现象和事物还是有相当的兴趣和探知欲望的。另外,大部分同学已经在小学时期学过简单的说明文。鉴于以上三点,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在学生现有的语言理解水平和对说明文的了解水平上,要兼顾说明文的文体特色、文章的知识性和和趣味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4)积累有关谚语。
(5)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6)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7)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创新支点: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教学评价】教师口头评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互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堂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情况展开合适的点评,以激励为主。小组互评以小组长的点评为主。互评针对学生的发言点评。
【教学方法与媒体】
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小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语言的特点,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构建动场】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 ( http: / / www.21cnjy.com )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也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二、【自主学习 】
语言的品味欣赏: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三、【交流探讨】(学生四人小组分组学习)。
1.从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本文文字优美,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
例句:(1)“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2)我喜欢“云就像是天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3)我喜欢“它们有的像 ( http: / / www.21cnjy.com )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4)“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5)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6)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2.从说明语言体会准确的语言特点。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能否去掉?
②那些底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常常”能否去掉?
师生共同明确,理顺说明语言。
四、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小组讨论并交流。
五、【综合建模】。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科普说明文: 打比方 生动形象 富有文采
分类别
六、作业布置:
A完成检测
B、利用所学知识观察天气,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