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5 08:3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课程标准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共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堂课授课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史实有过重点学习,同时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但对于长征精神、民族精神等价值性知识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基于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分析史料,从史实到史论,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中共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长征的意义,并对民族精神产生进一步的认同。
三.教材分析
1.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切合中国国情,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一过程中凝聚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共共产党夺取政权、建立政权、建设政权的道路的内在驱动力。
2.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共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第二课,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走上武装反对国民党的道路,开辟了革命新道路,通过长征等革命实践锻炼和保存了革命骨干,为中共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本课分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三个子目,分别阐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统治的过程,和统治下的社会状况;以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开辟过程;红军长征原因、过程及影响,子目间为递进关系。
四.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以时间轴为载体,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梳理,课中回顾的方式,掌握井冈山时期、长征时期的时空定位;并通过地图等方式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感;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将历史人物置于具体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培养学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教学主干知识更全面、丰富的解释,体会实证精神。
历史解释: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等基本史实,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作用;理解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认识到民族复兴需要秉持坚定执着的理想、实事求是的智慧、艰苦奋斗的决心,继承并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建设新的时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难点: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六.设计思路
本课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两个方面,重点说明1927-1937年十年间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及趋势。
七.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资源:地图 实物史料 文字材料 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史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两个政权成立示意图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宁汉合流:1927 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2)影响: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合作探究:1.结合历史地图,思考为什么此时的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的统一?
2.第二次北伐
(1)目的:讨伐张作霖。
(2)主要事件
济南惨案 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改旗易帜 1928 年底,张学良全国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3)影响: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3.经济上: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发展
原因 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②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表现 纺织、面粉及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曲折: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财富,使民族工商业发展受阻。
【名词解释】
官僚资本:官僚资本是指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1927年以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通过军事行动而掌握国家政权,利用政权而掌握国家财政,利用财政手段进而控制并建立起金融垄断,利用金融优势地位建立商业垄断和吞并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他们凭借国家政权,接收以前政府的国家资本,发行公债,征收苛捐杂税,进行商业投资,在抗日战争前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僚资本。
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温故知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走上武装反抗之路?
1.南昌起义
(1)原因
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②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过程
①1927 年8 月1 日,周恩来、贺龙等率起义军占领南昌城。
②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广东,在潮汕地区失败后,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
(2)内容
①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②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经过: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4.井冈山道路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1928 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3)影响
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1)建立:1931年11 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2)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6.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
(2)作用: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合作探究: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开辟革命新道路?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原因: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而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易于突破。
③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3)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条件。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
③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
④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依托和基础。
(4)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②从理论指导上阐明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 红军长征
1.原因: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
(1)开始: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
①召开:1935 年1 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②内容: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历史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胜利
①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1)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2)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生畅所欲言:通过本节课,在初中所学的历史课本与高中所学历史课本,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课堂小结
第五步: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的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老师做简单的引导分析。
课后反思
1、在讲解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过程时,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从革命遭遇的问题中得出经验教训,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性,体现出中国革命道路的合理性,符合中国国情,渗透唯物史观;
2、本课归纳梳理长征相关史实和国民党的一些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时空素养;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解读来提高学生对史实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和论从史出的意识;通过对长征精神的解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3.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这个知识的处理上,应强化学生对这个政府性质的认识,理解其反动实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