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3:01:28

文档简介

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是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
2023年5月份质量检测
化思想认识和理论建构的一次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化有两个雏度:一是实践维度,一是文化维度。
(摘编自郭魂宁《深刻理解马完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材料二:
注意事项:
从实践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钻合。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新民主主义苹命和社会主义苹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民,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成果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震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毛译东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回答了什么是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怎祥实现这样的革命,以及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引领中国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的伟大飞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改苹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叉一重要理论成果·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瑰设党”“如何发展,怎样
材料一:
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的新
实践证明,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领导人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
观点新概括新表述,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义对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
研究内涵。
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
相结合的强大威力,引领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
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人民选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
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伟大亨业、实现侑大梦想,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史变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
新的飞跃。
化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极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
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引领中国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实
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
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
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是相融
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加强和改善全球治理、共创人类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智
相通的,儒家讲的“行”“躬行”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之间,传统文化论迷的“天下兴亡,匹夫
慧、提出了中国方策。
有贡”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改造世界之间,中国哲学讲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与马克
(摘编自李毁祥《从三个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主义的辩证法之间,都有某种契合和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唯物
1.下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主义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并为人们选择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
A.习近平创造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等重要论述,有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愿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壕,使马克
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思主义具有民族性、本土性。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是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认识和理论建构的升华,
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世界性。两者的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发展了当代中国
表明有实践维度和文化维度。
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奇迹。
C.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述推进马克思主
建设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义中国化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并提,进而提出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重大论断。“两个结合”进一步凸
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高一年纵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2023年5月份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解决了”说法绝对且内容杂糅,材料二中是“这一重要思想回答了什么是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怎样实现这样的革命,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
2.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孕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颠倒逻辑关系,材料二中是“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3.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观点并推断信息的能力。D项中“坚持国际关系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是中国特有。
4.参考答案: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性、本土性。)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世界性。
③两者的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奇迹。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6分,每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5.参考答案: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②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③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6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A项“可见沙皇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和争权夺利的激烈”理解错误。原文体现的只是人们对普里希别耶夫作为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对当地人的辖制的不满,而不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7.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C项“当时不作为的官员和违反政府规章制度的村民”理解不当,官员并不是“不作为”,村民并没有“违反政府规章制度”,这只是普里希别耶夫的偏执看法。。
8.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相似情节也照应开头。
②突出了普里希别耶夫蛮横无理、固执僵化的形象。
③暗示沙皇专制思想对普里希别耶夫影响之大,并通过他来控制人民。
命题透析:本题理解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和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我认同这一看法。
①两人都保守迂腐,不接受新变化;
②两人都固执蛮横,打小报告,好控制别人;
③两人都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代表,外强中干;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形象和探究作品创作意图的能力。6分。答出观点给1分,理由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5分。若答“不认同这种看法”,有相关解说,最多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参考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要从整体把握语段,抓住人物对象,分析句子结构,注意断句常见的切入点。正确标点: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11.参考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第一个“为”是“为了”,第二个“为”是“治理”。
12.参考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秦王同意让韩非服毒自杀,李斯派人去执行了”理解错误,文中是说,李斯让秦王依法杀韩非,秦王认为对,就命令官吏治韩非的罪,并不是让李斯派人送毒药让韩非自杀,派人送毒药让韩非自杀是李斯自作主张。
13.参考答案:(1)现在大王竟然抛弃民众去资助敌国,驱逐宾客让他们去让诸侯建功立业。(4分)
(2)就请大王杀我传示国人,以此来警诫那些为大王谋划而不尽忠的人。(5分)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题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字“资”“业”各1分,共4分。第(2)题译出大意给2分;“徇”“戒”各1分,共4分。
注意:1.强调直译,字字落实。2.“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大意”符合通顺即可,“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14.参考答案:司马光认为正人君子亲亲爱国,推己及人,才能建立卓越的功勋;(1分)而韩非资敌叛国,不是正人君子,(1分)死有余辜(1分)。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3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公元前247)五月丙午日,秦庄襄王逝世,太子嬴政即位,年仅十三岁,国家大事都由文信侯吕不韦独揽。秦始皇帝嬴政元年(前246),韩国想要使秦国疲惫,使他们暂时停止向东方发动进攻,便派遣水利专家郑国进入秦国做奸细,游说秦国人开凿灌溉渠道,从仲山开始,穿过泾水,沿北山一直向东注入洛水。在工程进展的过程中,秦国人很快就发觉了郑国的阴谋,准备把他杀死。郑国辩解说:“我为给韩国延长几年寿命才来开渠的,然而水渠开凿成功,也将给秦国带来万世的福利。”(秦国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让他继续完成这项水利工程。关中从此更加富饶。秦国的王室要员与在位的权臣们一起商量说:“(东方)各国在秦国做官的人都是在替他们的君主游说来挑拨我国君臣关系的,请大王把他们一概驱逐出境。”(秦王)于是下逐客令,大肆搜捕驱逐外籍人。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驱逐的人当中,他在被驱赶离开秦国的途中上奏给秦王《谏逐客书》,说道“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现在大王竟然抛弃民众去资助敌国,驱逐宾客让他们去让诸侯建功立业,就是所谓的借兵器给敌寇,送粮食给强盗了。”秦王于是派人去召回李斯,恢复他的官爵,撤销逐客令。这时李斯已经走到骊邑,接到秦王的召令立即返回。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谋略,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终于吞并了天下。秦始皇帝十四年(前233),韩王向秦国割让土地,献上国君的印玺,请求做秦国的附庸,派遣韩非访问秦国。韩非乘着出使的机会上书秦王说:“当今秦国的土地数千里见方,精兵号称上百万,号令严明,赏罚公正,天下独一无二。我冒死请求朝见大王,陈述攻破天下合纵联盟的计谋,大王如果采用我的计谋,不能一举攻破东方各国的联盟,就请大王杀我传示国人,以此来警诫那些为大王谋划而不尽忠的人。”秦王非常高兴,一时还没有任用。这时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进谗言说:“韩非,原是韩国的公子。当前大王立志要吞并天下所有的诸侯国,韩非最终还是要替韩国着想,而不会为我们秦国出力,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不能任用他,让他长期留在秦国,然后再把他放回韩国,这是大王自留后患,不如依法杀掉他。”秦王认为李斯的话很对,命令官吏治韩非的罪。李斯派人送去毒药,命他早日自杀。韩非想要面见秦王进行解释,可是无法见到。秦王过了不久便感到后悔,派人去赦免他,韩非已经自杀了。
臣司马光对此下评论说:我听说正人君子亲近自己的亲人推广到亲近别人的亲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推广到热爱别人的祖国,所以才功勋卓著,名声显赫,而享受到无限的幸福。现在看来韩非替秦国出谋献策,而首先就想倾覆自己的祖国来实现自己的主张,他的罪过确实不可饶恕,真是死有余辜!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参考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衬托出促织鸣叫声的美妙动人和不同寻常”理解错误,这是反衬“哀音何动人”,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16.参考答案:①首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促织哀音的不同寻常,暗示诗人的哀伤愁苦;
②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对比,表明促织的哀音是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反衬诗人的羁旅思乡的愁苦之情。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6分,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参考答案:(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2)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3)无边落木萧萧下 枫叶荻花秋瑟瑟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6分,一空1分。该空有一个错别字就不给分。注意形近音近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参考答案:①至关重要 ②矢志不渝 ③绝非易事
试题解析: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矢志不渝:矢,誓;渝,改变。指立下志愿,绝不改变。绝非易事:事情不是轻而易举的完成的。3分。答对一个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给分。
19.参考答案:①反映现实生活更加灵活、客观,有助于全方位展现刘军、王娟夫妇守护林海的场景和生活。
②让读者更真实地认识和感受他们的生活,引起读者的共鸣。
试题解析:考查理解人称的使用效果的能力。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20.参考答案:刘军、王娟夫妇守护林海,不仅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表现了敢于担当的使命。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表达连贯的能力。4分。内容要点3分,递进关系1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参考答案:它是对旧媒介的兼容与完善,在当前,新媒介主要指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应用。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3分,改对一处1分,语句通顺连贯1分。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应在“旧媒介”前加“对”;二是句式杂糅,去掉“围绕”。
22.参考答案:①不会因此销声匿迹
②都有助于文艺的创新发展
③成为接受文艺的重要渠道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6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第一空注意前面“电影和电视至今仍然共存”的暗示;第二空注意后面内容的暗示;第三空注意前面“从受众的角度来说”的暗示。
四、写作(60分)
23.考点说明:考查写作能力。
命题透析:材料以鲁迅先生论述如何促进木刻艺术发展的两条路径为材料,讲吸取外来良规与继承传统遗产结合起来。可以引申到学习、文艺创作、科技发展等方面,体现开放包容和文化自信。
参考立意:1.借助外国的良规发展自身;
2.继承传统融合现代来发展;
3.中外融合发展;
4.在发展中彰显文化自信。
不写题目扣2分。以46分为切入分,要敢于打高分。改卷时要综合行文中立意、内容、语言、硬伤或亮点,判定类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