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二)
第二章 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2013·哈尔滨高二期末)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④可以直接进入A、C
B.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
C.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增加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有关知识,上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毛细血管、红细胞、组织细胞和毛细淋巴管;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④是淋巴,可以直接进入血浆,但是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答案】 A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解析】 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发生变异而呈镰刀型,最终导致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运输氧气的能力降低,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 C
3.(2011·四川高考)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解析】 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故选项A正确;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浆中的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成CO2和水,从而使血浆的pH基本不变;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但不能促进肌糖元的分解;血液中CO2含量升高,刺激血管壁内的化学感受器,通过神经调节,促使呼吸运动加快加强,故选项B、C、D错误。
【答案】 A
4.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战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体内有轻微病原体感染时,白细胞数量增多
D.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解析】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寒冷时出现寒战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产生热量维持体温恒定;体内有轻微病原体感染时,白细胞数量增多是为了清除病原体,保持内环境稳定;干渴时,内环境渗透压上升,体内会通过调节作用使尿量减少,以维持渗透压平衡。出现肺水肿是病理表现,说明内环境中渗透压被破坏,水分增多,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故选B项。
【答案】 B
5.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C.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D.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
【解析】 稳态破坏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发生改变,影响了细胞内酶的活性。
【答案】 D
6.(2010·上海高考)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解析】 健康人餐后随糖的吸收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使血糖浓度下降,之后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应在0.8~1.2 g/L之间波动。
【答案】 B
7.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解析】 本题以实验形式考查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题干信息,要求以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的症状为观察指标,也就是当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某激素(胰岛素)后,正常小鼠会表现出某种(低血糖)症状,然后再及时补充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如果此时小鼠的这种(低血糖)症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就能够证明胰岛素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
【答案】 A
8.(2012·南通高二检测)通常情况下,人大量饮水后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以及尿液中尿素浓度的变化分别是( )
A.降低 降低 B.升高 升高
C.降低 升高 D.升高 降低
【解析】 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尿液中尿素的浓度降低。
【答案】 A
9.(2013·济南期末)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产热是神经调节,散热是体液调节
B.人处在寒冷环境中,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C.人处在炎热环境中,依靠神经和体液调节维持体温恒定
D.产热来源于组织器官细胞呼吸
【解析】 本题从产热和散热两个方面考查了体温恒定的调节过程,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人体在寒冷和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过程,然后逐项分析。
【答案】 A
10.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B.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C.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D.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解析】 温度感受器在人体内的分布很广泛,现已发现除了皮肤、黏膜及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感受器(属于外围感受器)能感受温度变化以外,脊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都有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温度感受神经元。根据对体温调节中枢定位问题的研究,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人在炎热环境中主要通过大量出汗的方式将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所产生的热量可占人体产热总量的90%。
【答案】 D
11.(2013·广东六校联考)通过手术损毁大鼠的部分下丘脑(能存活)进行相关研究。下列结果可能的是( )
A.刺激下肢无反应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体温无法维持恒定
D.尿量减少
【解析】 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刺激下肢发生反应的中枢在脊髓。
【答案】 C
12.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有人不幸被长时间困在恶劣环境中,缺乏食物和水。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其机体内会产生( )
A.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B.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
C.葡萄糖大量转化为肝糖原
D.体温持续升高或降低
【解析】 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人在缺水的情况下,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减少排尿,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人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维持血糖稳定;由于体温的调节,体温能够保持稳定。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4分)(2010·大纲全国卷)请回答:
(1)葡萄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________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________的过程。
(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的高,葡萄糖由上皮细胞进入血液,驱动该转运过程的动力来自于________(请“葡萄糖浓度差”或“ATP的分解”)。
(3)正常人体的血糖含量为80~120 mg/dL,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__增加,该分泌物可促进机体内的________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4)当血糖浓度高于180 mg/dL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________增多。
(5)当体内血糖浓度降至50 mg/dL时,人会感觉头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葡萄糖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并且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过程。(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较血液中高,葡萄糖在这种由浓度差产生的动力驱使下,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3)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因不断被消耗而含量较低。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浓度稳定在正常水平。(4)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 mg/dL)时,肾小管就不能将原尿中过多的糖全部重吸收。尿液因含葡萄糖而渗透压增高,进而造成尿量增多。(5)因脑组织细胞中糖元储备量较低,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源于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故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求而出现头昏症状。
【答案】 (1)载体 主动运输
(2)葡萄糖浓度差
(3)胰高血糖素 肝糖元
(4)尿量
(5)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14.(14分)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A途径表示________过程。
(2)B途径主要是骨骼肌通过________作用产生的。
(3)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 h内都是39 ℃,若A、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的A+B________C+D(填“<”“>”或“=”)。
(4)体温主要是由上述方式进行调节的,但也离不开激素调节。在处于寒冷环境中的人体血液中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含量会升高,从而加速体温上升。
(5)这时血糖浓度下降很快,因此要使血糖浓度升高,途径有____________分泌的____________,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T—E—N—A途径表示神经调节的过程。机体产热依靠细胞的有氧呼吸。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使体温保持恒定,此人体温在24 h内都是39 ℃,产热应等于散热。产热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作用是能够促进肝糖元的分解。
【答案】 (1)神经调节 (2)有氧呼吸 (3)= (4)肾上腺素、甲状腺 (5)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15.(12分)[实验探究] 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兔的水盐代谢调节的实验,以下为实验报告,请予以完善。(注:兔与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差不大。)
实验名称:兔的水盐代谢调节。
(一)材料与方法
(1)家兔12只,2.5 kg/只,随机分为3组(甲、乙和丙组),每组4只。
(2)对甲组家兔静脉滴注1.5%的NaCl溶液,乙组滴注0.9%的NaCl溶液,丙组滴注蒸馏水,滴注量均为200 mL,0.5 h滴完。
(3)从滴注开始收集、测定2 h内兔的尿液量。
(二)结果与分析
(1)甲、乙、丙三组兔的平均尿量比较:_______________。
(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讨论
(1)实验设计时每组兔能否只用1只?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需要增加1组兔才能使本实验设计更为完善。你认为对该组兔最有必要作何实验处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无机盐摄取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实验设计时最好每个实验组用多只生理生长状况相同的兔,可以较好地避免实验中偶然因素的干扰;(三)中(2)应增设一组空白对照以增加实验的说服力。
【答案】 (二)(1)甲<乙<丙
(2)甲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乙组细胞外液渗透压基本不变,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变,尿量较甲组多;丙组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激素分泌减少,尿量最多
(三)(1)不能。因为只用1只兔不能排除因个体差异造成的结果不准确
(2)用这组兔作空白对照,不滴注任何液体;可以使甲、乙、丙三组兔的尿量有更好的比较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