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9:2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七律·长征》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对于句中的一“暖”一“寒”,下面理解正确的有( )(多选)
A.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还写出了人们的心理感受。
B.从“暖”和“寒”可以看出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役是在不同季节发生的,从侧面反映出红军长征历时之长。
C.“暖”字形象地概括出巧渡金沙江后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
D.作者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感觉进行对比,突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2.下面是对朗读这首诗歌的理解,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困难的气势,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重读,以表现把艰难险阻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B.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时要突出五岭山脉的绵延不绝、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C.“金沙水拍云崖暖”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读“大渡桥横铁索寒”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的喜悦心情,“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未来革命征途的展望,要读得语气重一些。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对这两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动的泥丸。
B.这两句诗承接首联“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万水”两个字,直言环境恶劣。
C.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下列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比喻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
B.作者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C.“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对这两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给人温暖的感觉。
B.“暖”字暗示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后的心情;“寒”字可以体会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C.这两句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次典型战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6.《七律·长征》中,最能表达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对下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远征”指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B.“等闲”的意思是等到空闲的时候。
C.“逶迤”形容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D.“走泥丸”的意思是斜坡上滚下泥丸来,跳动得快,看上去像一条起伏的线条。
8.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9.对这首《七律·长征》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
B.诗中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C.这首诗气势雄伟,对仗工整,巧用拟人,写的细腻委婉有声有色。
D.这首诗赞颂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10.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尽”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五岭逶迤腾细浪。 逶迤:蜿蜒曲折。
B.乌蒙磅礴走泥丸。 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
C.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寻常,平常。
D.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军:海,陆,空三军,
1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七律·长征》这首诗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B.诗歌尾联中的“三军”是指古代的步、车、骑三军。
C.诗题《七律·长征》中,“七律”点明诗的体裁,“长征”是诗的题目。
D.诗中的“万水千山”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数不胜数的艰难困苦。
13.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三军过后尽开颜
A.脸上的表情 B.体面,面子
14.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的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在诗人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背后,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下面选项不正确的是( )
A.表现出革命者的伟大胸怀 B.表现出革命者的乐观精神
C.表现出革命者的刻苦精神 D.表现出革命者的英雄气魄
15.下面诗句中的“尽”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1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七律·长征》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B.“逶迤”“磅礴”的崇山高岭,在诗人的眼里却如细浪、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衬托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C.诗的颈联描绘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铁索寒”的“寒”不仅是形容铁索的冰冷,还烘托出了铁索桥凌空高悬的艰险之状,更渲染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D.结尾的“更喜”,写出了三军已经大会师,长征取得完全胜利,全军上下都喜笑颜开。
17.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
三军
A.前军、中军、后军。 B.陆军、海军、空军。 C.对军队的统称。特指中国工农红军。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3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ACD
【详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是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颈联这两句是写金沙江,写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实是写红军所进行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句中的“暖”“寒”,既写出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暖”一是状写红军因江水咆哮翻滚,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浪花飞溅,水雾蒸腾而产生的江水沸腾的感觉;二是表现红军因征服了金沙江天险而产生的欢乐心情,表现红军万众欢腾,高呼胜利的热烈情景。“铁索寒”之“寒”不止是形容铁索的冰冷,既烘托出了大渡河铁索桥凌空高悬,下临无地,令懦夫心寒的艰险之状,又渲染了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B.理解有误。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故选ACD。
2.A
【详解】A.“以表现把艰难险阻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有误。万水千山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故选A。
3.B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
B.“直言环境恶劣”有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动的泥丸。这两句诗承接首联“万水千山只等闲”,其中的“万水”指的是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故选B。
4.A
【详解】考查诗词名句的理解。这两句诗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文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翻译: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在英雄红军的眼里,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不过是一道道细小波浪在翻滚;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只是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此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极言山之绵亘高大,这是客观的山,真实的山,可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于是在红军眼中,这些山犹如“腾细浪”“走泥丸”那样渺小,微不足道。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A项理解有误,故选A。
5.A
【详解】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1.在选项A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是金沙江浊浪滔天,拍打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2.这首诗选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字暗示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后的心情;“寒”字可以体会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这两句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次典型战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故选A。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这句诗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诗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该诗句最能表达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是: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是: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意思是: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故选A。
7.B
【详解】B.有误,本诗中“等闲”意思是不怕困难,不可阻止。“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等闲”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故选B。
8.B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结合结构与意思分析即可。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B项,“五岭”和“逶迤”,名词和形容词之间停顿;“腾”和“细浪”,动宾之间停顿。后面一句也是这样的停顿,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故B项错误。故选B。
9.C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词的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ABD项赏析正确,C项中“写的细腻委婉有声有色。”赏析不恰当。故选C。
10.D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都笑逐颜开。“尽”的意思是“全,都”。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尽”的意思是“消失”。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尽”的意思是“完;完毕”。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是: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尽”的意思是“器物中空”。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意思是: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尽”的意思是“全,都”。
故选D。
11.D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D项字词解释错误。“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意思是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三军:指的是红军的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而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故选D。
12.B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掌握。
A.正确。《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B.错误。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C.正确。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D.正确。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水”诗中写了金沙江和大渡河“山”诗中写了乌蒙山、岷山、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故选B。
13.A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义的掌握。
“三军过后尽开颜”出自毛泽东《七律·长征》,全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句意: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这里“颜”的意思是脸上的表情。故选A。
14.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诗词的理解赏析能力。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绵亘于江西、湖南、广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滚动着小小的“泥丸”。这两句诗所表现的不仅是气象阔远,磅礴峥嵘,而且是以山写人,含蓄隽永,洋溢着一种革命豪情。诗人居高临下,宛如一位站在昆仑之巅的巨人,极目万里,将整个的五岭、整个的乌蒙山纳入眼帘,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境界是如此的浩大,气势是如此的雄浑,情感是如此的豪放。本来是红军在沿着五岭、乌蒙山攀登前进,本来是红军在翻越,在动,而五岭、乌蒙山是处于静止状态的。现在诗人不写红军之动,而写五岭、乌蒙山之动,这种以甲写乙,此显彼藏,变静为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表达能力。
故选C。
15.D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都笑逐颜开。“尽”的意思是“全,都”。
A.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尽”的意思是“消失”。
B.意思是: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尽”的意思是“饮完,饮尽”。
C.意思是: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尽”的意思是“完、完毕”。
D.意思是: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尽”的意思是“全都”。
故选D。
16.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D项,“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因此尾联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故选D。
1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三军: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意思是: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军的意思是:对军队的统称。特指中国工农红军。故选C。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