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狼牙山五壮士》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的“沸腾”与“战士们热血沸腾,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中意思相同的是:( )
A.秋游的消息一传开,整个教室里沸腾了。
B.湖里的水像沸腾了一样,翻着白色的浪花。
C.听了排爆英雄杜富国的事迹,同学们个个热血沸腾。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沉着(zhuó) 一副(fù) B.抡胳膊(lūn) 绷脸(bēng)
C.屹立(yì) 山涧(jiàn) D.拧开(nǐng) 手榴弹(dàn)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B.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C.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D.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4.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说法正确的是( )
A.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线索非常清楚。
B.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土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C.多处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关注人物群体,又关注每一位战士。
D.以上说法都正确。
5.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A.放任,不加拘束 B.放 C.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6.下列名句中,能用来形容“狼牙山五壮士”的一项是( )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课文最初称五个人是“战士”,后来改称为“壮士”,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初没有对人物进行具体描写,所以统称“战士”;后面详细描写了他们是怎样英勇杀敌的,所以改称为“壮士”。
B.最初马宝玉等人是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他们本能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吸引敌人,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
C.将“战士”改为“壮士”避免了人物称呼的单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8.下列哪一项是“居高临下”中“临”的意思?( )
A.靠近,对着 B.从高处往下看
C.来到,到达 D.临近,临到
9.下列对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内容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中的“横七竖八”“许多”说明了很多敌人上山时采用了迂回的战术,但最终还是被消灭了。
B.“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说明石头砸下去非常迅猛有力,非常密集,体现了战士英勇杀敌的坚定决心和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C.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是因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喊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心声,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D.文章紧扣题眼“壮”字展开叙述。先写五个人面对超过自己数倍的敌人,接受掩护任务,揭示其胆之“壮”;再写英勇战斗,痛击敌人,揭示其行之“壮”;接着写诱敌上绝境,揭示壮士们不仅豪壮,而且有智谋;最后高喊口号舍身跳崖,揭示其气节之“壮”。
10.引上绝路。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A.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B.绝对 C.断绝 D.气息中止;死亡
11.大举进犯。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A.往上托;往上升 B.举动 C.兴起;起 D.提出
12.下列语句没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的一项是( )
A.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B.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C.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D.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1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奉命 浑身 悬崖绝璧 可歌可泣
B.瞄准 豪迈 热血沸滕 粉身碎骨
C.险要 掩护 英雄气概 满腔恕火
D.仇恨 绝路 昂首挺胸 气壮山河
1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眺望(zhào) 胳膊(bo) 晋察冀(jì)
B.屹立(qǐ) 瞄准(miáo) 手榴弹(liú)
C.沉着(zhuó) 日寇(kòu) 棋盘陀(tuó)
D.崎岖(qū) 沸腾(fó) 使劲砸(zá)
15.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五位壮士 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②三座大殿 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③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 着一根电动旗杆。
A.挺立 屹立 矗立 B.挺立 矗立 屹立
C.屹立 矗立 挺立 D.屹立 挺立 矗立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3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考查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战士们热血沸腾,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中“沸腾”意思:比喻情绪高涨或事物的蓬勃发。
A.“沸腾”比喻声音喧闹。
B.“沸腾”指液体到达以定温度时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气化现。
C.“沸腾”意思:比喻情绪高涨或事物的蓬勃发。
故选C。
2.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B.绷(bēng)——běng;故选B。
3.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平时学习时,要熟练掌握常见的标点符号用法。
A句应将“紧跟在班长后面,”句末“,”改为“。”故选A。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课文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多处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关注人物群体,又关注每一位战士。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土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故选D。
5.C
【详解】要求结合语境理解字义,“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句中“纵”: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故选C。
6.B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名言警句的理解和运用。题目给出的要求是“用来形容‘狼牙山五壮士’”,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接受任务,诱敌上山,顽强杀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最后英勇跳崖,体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的知识,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不符合题干的意思。
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所作的《白马篇》,句子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符合题干中狼牙山五壮士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的精神。
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我们即便是很富裕,也要知道人生无常,多做准备,不要花天酒地,铺张浪费,等到没钱的时候,就会非常惨。但是如果自己真正到了低谷,我们要做的,也不是天天回想当年多富裕,活在幻想中,而是要认清现实,努力学习,工作,让自己好起来。与题意不符。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全诗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与题意不符。
故选B。
7.B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B.正确,“战士”是指在战场上参加作战的普通士兵,仅仅表明他们的身份,不含歌颂的意味。而“壮士”是指意气豪迈而勇敢的人,它含有对人物敬佩和歌颂的感彩。文章前两段,他们掩护部队,阻击敌人,是执行任务的勇敢战士。文章第三段,为了确保部队和群众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悲壮感人,赞颂了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从“战士”到“壮士”,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故选B。
8.B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临:从高处往下看。
故选B。
9.B
【详解】B.有误,“用石头砸”不是因为石头砸下去很迅猛有力,而是因为当时的弹药非常的珍贵,可以先用其他东西杀敌,等到关键时刻再用弹药。
故选B。
10.A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选自《狼牙山五壮士》。绝路:走不通的路;死路。绝:走不通的,断绝了的;没有出路的。
故选A。
11.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选自《狼牙山五壮士》。大举进犯:意思是率大军大规模地侵犯。举:兴起;发起。
故选C。
12.D
【详解】本题考查点面结合表现手法。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常见的场面描写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A.“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概括了部队的作战计划,属于“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详细描写班长的动作,属于“点”。选项A的句子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B.“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概括了战士们作战状态,属于“面”。“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详细描写马宝玉的言行,属于“点”。选项B的句子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C.“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详细描写了海军,“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详细描写了骑兵师,这两句都属于“点”。“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交代了大部队的行进情况,属于“面”。选项C的句子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D.“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只是描写游行队伍的游行状况,并没有加入其它事物的详细描写或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选项D的句子没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选项D的句子没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故选D。
13.D
【详解】A.有误,“悬崖绝璧”应写作“悬崖绝壁”;
B.有误,“热血沸滕”应写作“热血沸腾”;
C.有误,“满腔恕火”应写作“满腔怒火”;
故选D。
14.C
【详解】A.有误,“眺望”中的“眺”应读作“tiào”。
B.有误,“屹立”中的“屹”应读作“yì”。
D.有误,“沸腾”中的“沸”应读作“fèi”。
故选C。
15.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并选择填空的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填空。
挺立:是直立的意思。
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矗立:指高耸地立着。
根据词义,结合①句大意,应选填词语“屹立”;根据词义,结合②句大意,应选填词语“矗立”;根据词义,结合③句大意,应选填词语“挺立”。
故选C。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