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给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选择最恰当的解释。开国大典( )
A.把关闭的东西打开 B.通
C.设置、建立 D.举行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B.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C.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D.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3.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说法正确的是( )
A.本文按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线索非常清楚。
B.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C.点面结合描写场面。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B.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C.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D.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励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5.下面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渠道 宣布 八盏 擎(jìng)着 B.石栏 汇集 距离 诞(yán)生
C.旗帜 检阅 制服 电钮(niǔ) D.坦克 暴炸 隆隆 瞻(zhān)仰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恩来拿着电报兴冲冲地走入,叫声“主席”推开门。
B.这一队进城去打毛主席秋风的人马就从湖南的乡下出发了。
C.一块顶天立地的标语牌,大书“毛主席万岁”,几乎有三层楼那么高。
D.旁边的几张桌子上人们有吃有喝,十分热闹,有一个年轻人臂上有“南下工作团”臂章。
7.“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A.人们对领袖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 B.人们的自觉性很高
8.读下列句子,选出对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 )
①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②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A.两个句子都传达出热烈、庄严的气氛。
B.句子①主要从会场布置方面衬托了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
C.句子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阅兵式进行时现场的热烈气氛。
D.两个句子都写了动态的红旗,渲染了现场热烈的场面。
9.“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句中的“直奔”表达了( )
A.人们强烈的感情 B.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心情
10.下列加点的“制服”和“海军穿着蓝制服”中“制服”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制服烈马 B.穿上制服 C.制服敌人 D.制服对手
1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擎着(qǐng) 爆(bào)发 B.诞生(dàn) 旗帜(zhì)
C.瞻仰(zhān) 协(xié)商 D.外宾(bīn) 宣传(xuān)
1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下面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
A.句中的“红流”指的是群众游行的队伍,表现了游行队伍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B.“流去”在这里指游行队伍行进的样子,用词恰当,与前面的“红流”相呼应。
C.“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和礼花把北京城照亮了,也象征着新中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D.从“流”可以看出游行的队伍行进的速度非常快,表现出群众激动的心情。
13.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股‘红流’”指的是两支接受检阅的人民解放军队伍。
B.“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表面上指群众的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C.“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乃至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1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其顺序排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 ; 。 。 。
①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②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
④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②①③④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3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
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举行的盛大的仪式。开:设置、建立、成立。
故选C。
2.A
【详解】“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是对前一句的解释说明,所以用冒号。即: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故选A。
3.D
【详解】①本文是按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详略得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人数,给读者一个概括的印象,然后分别描述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紧接着重点描写了开国大典的经过,突出了大典的盛况。
②重点突出。课文中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游行的声势浩大,以及场面的壮观,突出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和无比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③第14自然段中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突出开国大典的喜庆、隆重、热烈气氛。突出表达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故选D。
4.D
【详解】A.汇集,指“连在一起、聚集”;使用恰当;
B.直奔,指心中别无其他杂念,一直向着某些事情或某个地点。或直接去做某些事情,中途不做其他与目标不相干的事。使用恰当;
C.瞻仰,是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使用恰当;
D.鼓励:激发;勉励。词语使用不当,可用“鼓舞”;
故选D。
5.C
【详解】A.擎着(qíng);
B.诞生(dàn);
D.爆炸;
故选C。
6.B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引号、书名号、省略号、顿号是考试的重点。
B.“打秋风”指利用各种关系假借名义向有钱的人索取财物。这里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因此“秋风”上加上双引号;
故选B。
7.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理解。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意思,分析表达效果。
读句子分析“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表示同时。“三十万人的目光同时投向主席台”说明了人们对领袖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
故选A。
8.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句子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旗翻动比作波浪,渲染了现场热烈的场面。这是举行开国大典前会场的盛况,选项C“描写了阅兵式进行时现场的热烈气氛”说法有误。
故选C。
9.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句子的理解。
理解文中语句,既要联系原文内容又要从句子内容着手分析,品析句子的常用方法有:从句子中的内容上来分析;从句子的修辞手法上来分析;从句子的整体感受上来分析。这个句子出自课文《开国大典》,“直奔”的意思是快速向目的地去,在文中指快速径直跑去,表现了群众迫不及待,急切和喜悦的心情。故选B。
10.B
【详解】考查多义词的辨析能力。
制服:同“制伏”;(名)军人、机关工作者、学生等穿戴的有规定式样的服装。
A.结合题干来看指驯服烈马。
B.结合题干来看指服装。
C.结合题干来看指强力压制使驯服敌人。
D.结合题干来看指强力压制使驯服对手。
故选B。
11.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有误,擎着,读音qíng zhe。故选A。
12.ABC
【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明确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是蕴涵在句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要把握句子的含义,必须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索,才能体会得到的。
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用红流比喻游行队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游行队伍浩浩荡荡的场面,也感受到游行人们幸福愉悦的心情。“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更深层的含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光明。
“流”突出的只是队伍行进的状态,从中并不能看出队伍行进的速度快。D项有误。
故选ABC。
13.A
【详解】A.有误。“红流”指举者火把和灯笼的人们,“两股”体现了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故选A。
14.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是按空间顺序来介绍会场的。先从“丁”字的一横介绍,③句排在首位,承接的是②;再介绍“丁”字的一竖,④句是说明这一竖的南端中华门,最后介绍交叉点的南面的电动旗杆。据此,正确的排序是:③②④①。故答案为C。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