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工农武装割据厚街中学·刘丽芳此处插入经压缩后的授课教师照片,大小不能超出此相框蒋介石发动政变前检阅
摄于1927年3月13日 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概况
(1)背景: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2)形成:开辟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3)意义: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工农武装割据】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一条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一探:为何选择井冈山?
(客观、主观)
再探:为何选择农村?
(政治、经济、文化)
《湖南党史论丛》记载:毛泽东率领起义军到达酃县水口之后,没有再向南运动,于1927年10月27日上井冈山,开展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根据地。 为何选择井冈山?为何选择井冈山?客观方面:
1、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2、地处湘赣边界,敌人力量薄弱
“井冈双雄”两人皆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客籍人。受到当地豪绅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被迫上井冈,多次反 “进剿” 成功,成为湘赣边界威名赫赫的地方首领。 袁文才王佐 毛泽东在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在1927年2月来到湖南衡山县城,访问过当地的妇女会干部张琼。张琼说起她有个表兄,受国民党追捕,无处可逃,逃进了井冈山。那儿山高皇帝远,国民党鞭长莫及。她的表兄在井冈山上躲了几个月,知道山上的详细情形,知道山上有“山大王”——土匪盘踞。”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朱本良 《毛泽东年谱》(上卷)记载,
1927年7月,毛泽东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34次会议,在讨论湖南问题时,他在发言中,就主张“上山”,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8月,在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在讨论湖南秋收暴动时,毛泽东提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为何选择井冈山?客观方面:
1、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2、地处湘赣边界,敌人力量薄弱
3、有一定群众基础,王佐、袁文才组成的工农自卫军
主观方面:
1、毛泽东听取张琼、王兴亚的建议1928中共六大《政治议决案》:
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1930李立三《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一场关于革命道路的争论坚持“城市中心论”一场关于革命道路的争论1927瞿秋白认为,革命不应该进攻敌人的中心城市,而应该在各省农村发动武装斗争。
1930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坚持“农村中心论”再探:为何选择农村?1、经济方面:
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物产丰富,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力更生
2、政治方面:
农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革命性强
农村里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
北伐后群众基础好,有利于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3、思想方面:
革命思想得到一定传播
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选择农村的“后续”选择农村的“后续”国民党方面编撰战史时感叹:
“现匪军之所谓战斗员,苏区农民,几占十分之七八,彼等皆被伪政府所欺骗利诱,即每人或分有田地,减惑于所谓‘红军眷属优待条例’,故在匪军中较为坚决可靠。”选择农村的“后续”“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
——1934年11月《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谢谢观看!
联系方式:407739019@qq.com附件2:
东莞市中学历史教学能手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教师姓名
刘丽芳
微课名称
工农武装割据
知识点来源
□学科:高中历史 □年级:高一 □教材版本: 岳麓版
□所属章节:必修一第五单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录制工具和方法
PPT软件、视频录像软件、麦克风
设计思路
本子目应重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革命道路,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因此从多角度来分析为何选择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让学生运用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以指导往后的高中历史学习。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背景、过程,重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革命道路,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革命道路,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
教学过程
名词解释: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进行土地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城市,建立政权。
背景: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形成: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意义: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重点解剖原因:(从多角度分析)
一探:为何选择井冈山?(客观角度、主观角度)
客观方面:
1、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2、地处湘赣边界,敌人力量薄弱
3、有一定群众基础,王佐、袁文才组成的工农自卫军
主观方面:
1、毛泽东听取张琼、王兴亚的建议
再探:为何选择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经济方面:
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90%,物产丰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力更生
政治方面:
城市敌强我弱,农村里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北伐后群众基础好,有利于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思想方面:
革命思想得到一定传播
教学反思
对该课题研究不够深入,能找到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平时看历史相关书籍较少,
整体思路守旧,没有能跳出教材挖掘新的历史角度,
通过这次对微课的学习与制作,让我认识到今后多看书,接触新事物新视角,多看中央电视台,练好普通话,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