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4: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英国《每日邮报》2019年7月17日报道: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了《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自2015年以来,全球饥饿人口已经持续上升了3年。2018年,全球有超过8.2亿人营养不良;非洲情况尤其令人不安,那里的饥饿率持续上升。在东非,约有30.8%的人口营养不良,是世界上饥饿率最高的地区。在亚洲,也有大约12%的人口正在面临饥饿。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走 近 人 物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走 近 人 物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人 物 格 言
我6岁时在武汉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人 生 经 历
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快速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并说说课文每个部分表现了袁隆平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刻骨铭心
义无反顾
力排众议
饥馑
菽(  )馑(  )埂(  )穗(  )蔸(  )蕊(  )籼(  )粳(  )蘖(  )
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shū
jǐn
gěng
suì
dōu
ruǐ
xiān
jīng
niè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饥饿,饥荒。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3
2
1
4
脉 胳 梳 理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鉴 赏 文 章 的 三 个 角 度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写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怎么写的”:作者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细节描写
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的观察起来。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怎么写的”:作者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具体、典型的事例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怎么写的”:作者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具体、典型的事例
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工作态度、方法
学术精神、品格
道德操守、准则
个人理想、志向
用什么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语句精妙
结构工整
内容深刻
突出主题
形式灵动
富于文采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
用什么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七律·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为什么写”这篇人物通讯?
全面地记叙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号召我们学习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自己的研究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其一
其二
其三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从他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矢志为世界人民作贡献
………………
其四
其五
其六
不是。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
是不是只有政治家、科学家等才能作为报道对象?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
在我们走过的人生旅途中,很多平凡人的事迹令我们感动,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位人物为报道对象来进行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课堂上写出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课后完成全文。
写 作 训 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