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雷雨
教学 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戏剧,了解作者曹禺及《雷雨》的剧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戏剧潜台词与戏剧动作,理解人物性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剧中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本质。
重点 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难点 探讨戏剧潜台词与戏剧动作,理解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同学们,有一部话剧讲述了两代人、两个家庭的爱恨情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冲突,一个大家族的毁灭,伴随着一场大雷雨,在一天之内爆发了,三个年轻人的生命,两个发疯的女人,一个孤独痛苦的体面人,这就是话剧《雷雨》,它如同狂风暴雨,如同火山爆发,带着强大的毁灭力量,震撼着观众,带给人无尽的思索。今天,我们重温经典,感受雷雨的洗礼和冲击! 文学常识 1.复习戏剧相关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它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是编剧、导演、演员以及音乐、美工的集体创作。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如京剧、越剧、豫剧等),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戏剧的特征: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1.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2.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3.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台词)来表现。4.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补充: 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话剧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舞台性;第二,直观性;第三,综合性;第四,对话性。 戏剧的三要素:戏剧冲突、舞台说明、台词。 戏剧冲突离不开矛盾,但不等于矛盾。要在有限空间和时间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它必须把矛盾集中起来,达到紧凑、尖锐、紧张、激烈的程度,所以,“戏剧就是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冲突有三种类型: ⑴外部冲突。人物之间的冲突。如窦娥与张驴儿。 ⑵内部冲突。如“生存还是毁灭”。 ⑶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包括自然坏境和社会环境。 舞台说明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主要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研读舞台说明,可以感知环境气氛,推敲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预知情节发展。如《雷雨》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情绪,预示了“雷雨”的即将到来。为后文的高潮到来做了铺垫。 台词是戏剧表演中角色所说的话语,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台词一般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等几种形式,是话剧的基本内容,也是话剧舞台上唯一可以运用的语言手段。话剧的台词,一是具有个性化,二是富于动作性,三是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鉴赏台词是我们认识人物、探究主旨的重要渠道。 2.知人论世 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中国现代戏剧泰斗,戏剧教育家。1934年,曹禺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等。 曹禺谈写作雷雨: 我写《雷雨》有一段酝酿过程。我刚读完南开中学,便立志想写《雷雨》这一类的剧本,因为我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已经看到了一些像繁漪和周朴园这样的人物。《雷雨》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真实的影子,但又不是一个人,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物的特点,再加以我的创造。我写剧本有时是从头到尾按顺序写的,如《日出》。但《雷雨》不是这样,我先写的是最吸引我的一些片段:如第三幕四凤对母亲发誓和以后周萍推窗进入四凤卧室的戏,又如第一幕中喝药以及第二幕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戏。后来如何穿插,又费了一番思考,才组织成这样一个剧本。其实动笔写的时间倒并不多,连反复修改,不过七八个月。 三、整体感知 1.(了解《雷雨》的故事梗概——课前以资料形式发放给学生) 2.《雷雨》中的“三一律”原则: “三一律”是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主导原则,要求戏剧有时间、地点和行动(情节)的一致性。 (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雷雨》时间集中:一天(上午到午夜两点钟) 地点集中:鲁家,周家(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 事件集中:周家内部及与鲁家的矛盾冲突(爱情冲突、阶级冲突) 3.梳理剧本中的人物关系。 4.复述故事:请你以“周朴园-鲁侍萍相认”“鲁大海-周朴园冲突”为题讲述他们的故事。 提示:同桌合作,把两人相认的经过讲述清楚 1.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周公馆主人周朴园一开始以为鲁侍萍是新来的下人,听她口音是无锡人,就问他一件三十年前无锡的往事。他说当年无锡梅家一个贤惠规矩的年轻小姐,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鲁侍萍却说,自己知道一个年轻的梅姓姑娘,不是小姐,也不贤惠,不大规矩,有一天晚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投了水。侍萍又说:“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2.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周朴园被吓得汗涔涔的,得知眼前这个老太太姓鲁之后他松了口气,表示要将侍萍的坟修一修。鲁侍萍却表示不用了,这个人现在还活着,就在此地。周朴园慌忙表示不要见她。鲁侍萍又讲了这个女孩投水获救后在外乡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等悲惨生活,问要不要帮她。周朴园却说:“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当周朴园让鲁侍萍传话太太找衬衣时,鲁侍萍说“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 3.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周朴园终于认出眼前站着的四凤母亲鲁侍萍,正是他当年始乱终弃的梅侍萍。他立即严厉地指责侍萍受谁指使到这的,得知侍萍是无意之中到这后,他又安慰侍萍不要哭,说什么从前的恩怨何必再提,又说自己为纪念侍萍,放着的家具都是她从前顶喜欢的,每年都照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给侍萍过生日,甚至保留了侍萍因生孩子受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这些话软化了侍萍对他的痛恨。之后周朴园提出了自己的条件,要侍萍保守秘密,并答应周鲁两家再不来往。 4.鲁大海和周朴园冲突:鲁大海与其他三个代表一起组织罢工,但是年轻的鲁大海到底对抗不过周朴园的阴险手段,在他为工人斗争时其他三个代表早已背叛他签字离开。他痛骂那三个人没有骨头,卖了矿上那么多工人。周朴园将他开除,他言辞激烈地控诉和揭发着周朴园的种种罪行:让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为了包工程故意淹死了两千多个小工……最后竟然被周萍率众人殴打。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雷雨(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戏剧,了解作者曹禺及《雷雨》的剧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戏剧潜台词与戏剧动作,理解人物性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剧中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本质。
重点 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难点 探讨戏剧潜台词与戏剧动作,理解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请同学们复述了《雷雨》的故事,感受到了这2个家庭、8个人物、30年的恩怨,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一爆发则指向毁灭。这种毁灭,将带给我们无数的震撼和深思。今天,我们再来深入探究戏剧的语言,感受这里人物复杂的性格! 二、品读话剧语言: 话剧通过细腻传神的台词,推动情节发展,激化矛盾冲突,制造情节起伏,塑造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赏读话剧,不可忽略角色之“话”,戏剧之语。 黑格尔《美学》:“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1.鉴赏“相遇诉旧怨”部分,感受周朴园与鲁侍萍两人的心理变化。 小结:周朴园:奇怪——疑虑——慌张——惊惧 鲁侍萍:由抱有幻想怨恨,内心复杂。 2.鉴赏文本中的潜台词: 戏剧、电影表演技巧术语。指角色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 示例1: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 周仆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那次她们母子被人救起了。) 小结:本段中周朴园说“我们”,而不用“我”,是为了避免给人更亲密的感觉,为了避免自己的尴尬;修坟墓一是为了减轻自己的愧疚感,同时也揭示了他的虚伪。此刻未识破侍萍的真实身份,表现得温情脉脉,后面知道了侍萍的真实身份,马上声色俱厉,前后对比,可见他的虚伪和冷酷。 示例2: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小结:周朴园的“好地方”包含的是他的青春和美好的初恋。这里有他的最美好的回忆。此后,他后来娶得门当户对的小姐病死了,后来的夫人繁漪对他一点不顺从,一点也不“贤惠”。而对侍萍来说,“好地方”有她的青春和爱情,但是更多的是被抛弃和之后的痛苦经历。周朴园的“好地方”要读得向往、深情,侍萍的“好地方”要读得痛苦、沧桑。 示例3: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小结:周朴园口中的她是“美化”了的她,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侍萍在他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一方面美化侍萍也是为了美化自己。侍萍的自我否定其实表达了她沉痛的心情。 示例4: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照片,又望侍萍) 小结:“你”是现实,“侍萍”是记忆中的,“朝思暮想”的人一下子来到眼前,既难以相信,又不好接受。诧异、惊慌失措,“这是侍萍吗?”“侍萍怎麽会变成这样?”。“望”表现了他的诧异、难以接受。这个留白的瞬间让人浮想联翩。 3.鉴赏相认后的部分: 语段1: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你想借机敲诈我?) 谁指使你来的?(你幕后一定有不怀好意的人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三十年了,你还是不忘旧仇,还想利用过去的关系敲诈我!) ——责问,恐惧,害怕,严厉而紧张,怕鲁侍萍揭其疮疤,因而声色俱厉。 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了解侍萍来因,缓和语气,稳住侍萍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保留习惯 ——哄骗 ,口口声声说没忘记旧情。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既然你冷静了,咱们谈点现实的问题,要多少钱你提,今后不要再来麻烦我。) ——打发,希望用钱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语段2: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鲁贵看起来不好对付,我不希望他知道我们之间的事情。) 鲁侍萍 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放心,我不会告诉他。) 语段3: 周朴园 什么 鲁大海 他!我的儿子 小结:作者使用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现了周朴园的震惊、恼怒,巧用问号和感叹号,语调层层升高,展现了他复杂丰富的心理。 语段4: 周朴园 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鲁侍萍 不过是什么? 周朴园 他很大了 鲁侍萍 (追忆)他大概二十八了吧?我记得他比大海只大一岁。 周朴园 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小结:提醒侍萍,不要告诉周萍事实真相,不要母子相认。你不要影响我们的生活。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雷雨(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戏剧,了解作者曹禺及《雷雨》的剧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戏剧潜台词与戏剧动作,理解人物性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剧中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本质。
重点 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难点 探讨戏剧潜台词与戏剧动作,理解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潜台词的分析,已经初步感知了《雷雨》中复杂的人性。今天,我们再来深入探究戏剧中的动作,全面分析这里人物复杂的性格! 二、品读话剧中的人物动作 戏剧动作,指演员在舞台上的姿势、动作、表情等。除了精湛的戏剧语言,《雷雨》的戏剧动作也颇为人称道,请找出文中描写周朴园或鲁侍萍的戏剧动作的词句,解说人物的心理活动。 示例1: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 小结:“很自然地”说明侍萍对此地的环境很熟悉,暗示了她以前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侍萍内心的痛苦、矛盾。这一情节也自然的勾起了周朴园的回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示例2: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小结:在周朴园看来,支票是自己的赎罪,金钱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在侍萍看来,这是对她的一种侮辱,她的情感和为此遭受的苦难不是钱能算清的。如果接受了,她就不是侍萍了,也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这个细节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遭受过背叛和苦难的侍萍,保持着自己的自尊和人格,是一个有骨气、有尊严、有人格的人。 三、人物形象分析 示例段落1: 鲁侍萍 (大哭)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小结:这一幕有着复杂的冲突。看到大海被打,侍萍悲愤难当,但是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她又恨不起来,作家利用谐音字揭示出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母子连心,她几乎脱口而出,但是话到嘴边,理智又告诉她不能相认,痛苦、愤慨、失望、无奈,百感交集。 示例段落2: 周朴园 哦,——那么,那三个代表呢 鲁大海 我跟你说吧,他们现在正在联络旁的事情呢。 周朴园 哦,——他们没有告诉你旁的事情么 小结:一个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一个老谋深算,成竹在胸。作为工人代表,鲁大海态度坚决,但是在周朴园面前,显得稚嫩和经验不足。周朴园则显得老奸巨猾,气定神闲。 周朴园形象: 周朴园对过去的侍萍始乱终,可见其自私冷酷;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于心不忍”供起“遗照”来“纪念”,可见其虚伪;周朴园对面前的侍萍:凶相毕露,软硬兼施,彻底决绝,可见其阴险狡猾、冷酷无情 ;周朴园对工人,指使警察开枪杀死罢工工人,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2200个小工发了断子绝孙的昧心财,可见其贪婪凶残、丧尽天良;周朴园对鲁大海,用钱收买罢工代表,孤立大海,瓦解了工人的罢工,开除自己的亲生儿子大海,可见其阴险毒辣、狡诈绝情。 小结:第一场:从私生活角度暴露了他的虚伪、自私、冷酷,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第二场:从阶级斗争角度揭露其反动阶级本性。说明他是一个老奸巨滑而又冷酷无情的资本家。充分暴露了他残忍狠毒的阶级本性。 补充资料: 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坏人。——曹禺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曹禺 鲁侍萍形象: 她痴情爱周少爷/逆来顺受/不报复/对周仍有留恋、幻想,可见其善良软弱;讨饭、缝衣、当老妈子,历尽苦难,带大孩子,可见其备受凌辱压迫、顽强的性格;控诉周的罪恶/撕支票/痛斥“一群强盗”,可见其正直刚毅,坚强、自尊,有一定觉醒。 鲁大海形象: 他是一个有着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通过他的斗争,表现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幼稚及工人阶级斗争经验的不足。 补充资料: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评价:《雷雨》在刻画人物时避免了脸谱化和扁平化,用多个细节充分地展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文本总结性探究 1.“雷雨”在本文中有怎样的内涵? 从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 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本文最本质的冲突是阶级之间的冲突。这反映了人的社会本质。) 2.《雷雨》的语言艺术 (1)高度个性化: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是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 (2)暗藏潜台词: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丰富的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让人体味、咀嚼。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富于动作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课后作业】 请仔细研读课文,几个同学合作将课文内容演绎成戏,在班级内部演出。 【教学反思】